鲁迅认为,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 与其他六位不同。区别在哪?

钱洪昌笔下漫谈2024-04-03 17:33:42  134

“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王《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集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琅元瑜,汝南应畅德琏,东平刘祯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由此,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

今之辞书、文学史及有关论文,凡论及“建安七子”,多将之视为建安时期的一个文学流派或集团,“建安七子”于是成为文学史上的惯称之一。

实际上,“建安七子”并非浑然一体,“七子”中的孔融与其他六人以下简称“六子,’显然有别,不宜并称。鲁迅先生曾指出“曹王《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

孔融在“建安七子”中有多特殊?

孔融现存诗歌仅首,其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散文方面。鲁迅说“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就其诗文而言,孔融不同于“六子”的特别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张扬兴汉的人生理想纵观孔融一生,皆尽忠汉室,这一思想像一根红线,几乎贯穿其所有作品。

《杂诗》首一以吕望、管仲相比,倾吐了其欲于有限的人生中“与世同举膺”的心声。然而孔融有志于何呢《六言诗三首》浸透了他对“汉家中叶道微”的痛惜,对董卓“潜上虐下专威”的忧虑,因而寄希望于曹操,意在匡救汉室,表现了孔融对汉室的耿耿忠心。

这种力图匡复汉室于倾危之际的人生理想,在孔融的散文中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其荐人论事之作,还是议典章制度之文,抑或讥讽曹操之辞,皆情感充沛,包含着作者对汉室的至情至性。

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一文中,孔融既表达了对朋友处境的担忧,惜其“丈夫之雄”、“天下谭士依以扬声”之才,更隐含着作者在“宗社将绝”之际“实须得贤”以正汉室的拳拳之心。

对于逃人山中不肯出任的邮原,孔融则致《喻邮原书》,一方面以匹妇相比,批评他在“王室多难”之际置身事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希望他“仁为己任”,拯救汉室于水火,反复叮吟,殷殷期盼,其对汉室的一片忠诚溢于言表。

孔融论典章制度的几篇文章,坦陈己之政见,体现了他对匡救汉室的积极探索。《上书清准古王钱制》先引《诗经》,又据汉史,建议恢复古王钱制,实际上想以此来限制曹操不断膨胀的势力,维护东汉政权。

《肉刑议》及《肉刑论》主张简政轻刑,《崇国防疏》反对声讨刘表,主张隐其恶而待其自毙,皆观点鲜明,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极大的政治热情。孔融之文,跃动着他对复兴汉室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一个累世汉臣为挽救行将就木之东汉王朝而发生的切切悲吟。

对六子而言,效忠汉室的观念则渐趋淡漠,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民生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又探寻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抒写个人内心之情怀。

他们的作品,与孔融事君忠汉之论大异其趣。所作其异如面,异彩纷呈。细究孔融与“六子”作品差异之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思想倾向不同。

孔融出生于圣门,自幼饱读经书,其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儒学自孔子始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区别,主张“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要求对君主尽力服务。汉朝自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君王的地位被神圣化。

董仲舒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又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指出天子受命于天,替天行事,那么为臣之道,则应无条件地维护天子的权威性,尽心效忠。

在这种思想浸润中长大的孔融,对濒临灭亡的东汉王朝忠心耿耿,亦在情理之中。

当汉室倾颓之际,孔融自始至终置身于匡复汉室之前沿,尽其绵薄之力,力图重振大汉雄风。

他任北海相时,立乡校,表彰郑公,荐举贤良,意在表彰儒术,维护东汉王朝的名分和尊严。汉献帝迁都许昌,征辟孔融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每次朝会访对,孔融献计献策,抒己政见,其赤诚之心溢于言表。

孔融执着于事君忠汉的人生理想,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富于理想色彩的人生追求,鲜明地表现在作品里。

然而,孔融生活的东汉末年,儒学已失去了它一统天下的地位,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东汉王朝大势已去。孔融无视时代的律动,将其理想系于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显出其为人的几分迂腐和不重现实。

张潘《汉纪》评价说“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极为中肯。“六子”则不同程度受曹操思想的影响,即更务实致用。

曹操选拔人才,不问出身,不重德行,不追既往,只要有利己之才,皆予录用,可见其非常重实际。这种思想对“六子”影响颇大。

在群雄当净的乱世,“六子”从人生“为君”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转而趋向人生“为己”的轨道,着眼现实,审时度势,谋求对自己发展有利的生活,以希冀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示。如王架初依刘表,后归曹操。

《文士传》记载王架劝说刘琼时说,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之际,唯有“能先见事机者”,即能识时务者,方能“恒受其福”,可见王粟对当时如何为人处世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陈琳更具代表性。他三易其主,却均能以其殊健之章表,为各主尽心效力。有人因此讥讽他“不能抗节服义,与主存亡”。陈琳作《应讥》对答,认为“夫世治则责人以礼,世乱则考人以功,斯各一时之宜”,时代不同,要求则会有所不同“是以达人君子必相时以立功,必撰宜以处事”,洞悉时事,顺世而动,才是“达人君子”应有的处事态度,表现了当时务实致用的普遍心态。

如此顺应时代潮流,择主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并不把忠贞不二作为事君的原则,在“六子”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他们冲破了汉儒事君报君的樊篱,不再将人生执着于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摒弃了对虚无缥缈理想的追求,而是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因而他们的作品亦多从现实中撷取素材,激荡创作的灵感,反映现实社会。

其二,政治态度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尽忠汉室是孔融与曹操相处的原则,他曾称美曹操“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又说“曹公辅政,思贤并立”《与王朗书》,皆是以忠汉为前提条件的。

然而随着曹操基业不断扩大,代汉之野心也日渐萌动,孔融觉察后,即一改初衷,与之势不两立。

张溥曰,孔融与曹操“并立衰朝’,融“既不能诛之,又不能远之,,只有“戏谑笑傲,激其忌怒”。

孔融处处对曹操发难,极尽讽刺挪榆之能事,其态度之明朗,言辞之激切,行为之无忌,非一般人所能比。

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政权的实际操纵者,气势日炽,孔融对此全然不顾,对曹操肆无忌惮地攻击侮骂。其友脂习升不免替他担忧,所以“常责融,欲令改节’,孔融拒不听从,面对曹操的三压毫不退却,终于被曹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

孔融虽死,但其严正刚直、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的品行却为后世所推崇范哗直谓孔融“擦擦焉,皓皓焉,其与现玉秋霜比质可也”。,苏东坡更称赞他有“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令人肃然起敬。

“六子”对待曹操的态度迥异于孔融,他们最终都成为曹操不同程度的拥护者。建安九年,曹操攻克袁尚并以邺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阮鹅、徐干、陈琳这时已在曹操军中。此后,王粟、刘祯、应汤也先后归附,听命于曹操。

曹操广罗人才,礼贤下士,对当地士人有一定吸引力,就连曾对曹操态度较为冷漠的阮琅,虽有征辟不应、逃人山中、焚之乃出的说法,后来也竭力效命曹操,其敏捷的文笔,深为曹操所赞赏。

徐干乃澹泊之人,曹巫说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然而在曹操的感召下,“遂力疾应命,从戌征行”《中论·序》,可见曹操在士人中的影响力。

“六子”追随曹操,目睹其赫赫战功和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并被其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精神深探打动。他们以手中之笔为曹操摇旗呐喊的同时,亦多有溢美之词见于字里行间,其对曹操的赞颂与孔融辛辣的笔触形成鲜明对比。

其三,所属集团不同。孔融不属于邺下集团,而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清议中心。孔融与壮节名士多有往来。年方十岁时,以巧言善辩深为河南尹李膺赏识十六岁时,孔融替兄救友而甘受其罪,从此名震遐迩,加人名士行列。孔融性格耿介,傲岸倔强,为士人所敬仰,加之宽容少忌,“喜诱益后进”。

渐渐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盛孝章、谢该、称衡、蔡岂等均与其相善。《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称孔融“英雄特杰,譬诸物类,犹众星之有北辰、百谷之有黍樱,天下莫不属目也”,实非虚言。

这些社会名士聚首孔融家中,欢会饮宴,孔融由此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搏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他们于献筹交错中品评人物,指点时政,实际上围绕孔融形成了一个清议中心,孔融在士人中的影响也渐趋广泛。河南官属曾欲追杀孔融,有人进言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

正因这种令士人引领而去的“重名”,曹操才会对孔融的一味作对耿耿于怀,将之视为心腹大患。“六子”则与邺下集团关系密切。建安十六年,“六子”先后归顺曹操,聚集邺城,成为邺下集团的主要成员。

其时孔融已被曹操所杀,因此与邺下集团无缘,即使孔融不死,依其对待曹操的态度,对于加盟邺下集团之事,想来也是嗤之以鼻。

作为邺下集团成员的“六子”,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宴饮游乐,吟诗作赋,形成著名的邺下文人盛会。

曹王描绘当时的盛况为“……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筋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其乐也。”。邺下文人盛会为“六子”提供了共同进行文学创作和探讨的广阔空间。

他们在相互吟咏唱和中,或兴趣所趋同作某题,或被曹氏父子所诏命题作文,自然而然产生了同题共作的文学现象,扩大了创作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思想倾向、政治态度、性格才情等不同,使孔融的作品独异于“六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六子”间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性,但他们由于相近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向和抱负,同受曹氏父子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大体一致的审美情趣,使其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共性,而独有孔融较为突出地别于“六子”,成为“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415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