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文:一座山野
前言
提起谷建芬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她是华语乐坛的传奇音乐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歌手;
她是大师级的作曲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金曲;
她也曾被卷入过一些争议的漩涡。
但是,对于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过往的荣辱与得失似乎都已不那么重要了。
最痛楚的,是她一生事业有成,却疏于家庭,直到年老失去亲人才后悔莫及。
黄金年代打拼 音乐成就辉煌
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作曲家之一,谷建芬的音乐生涯可谓传奇。
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6岁就随家人回到祖国,在大连度过了动荡的童年。
15岁那年,谷建芬考入旅大文工团,在这里,她不仅找到了自己的音乐舞台,还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子——邢波。
七年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但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如期而至。
由于谷建芬曾在日本出生,一度遭到“思想被资产阶级所污染“的质疑。
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一家人颠沛流离,一度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音乐一直是谷建芬和邢波的精神寄托。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邢波始终鼓励妻子不要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就这样,经过几番磨砺,谷建芬在80年代重新崭露头角,逐渐获得了音乐界的认可。
她创作的作品脍炙人口,广受好评,比如备受赞誉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等等。
随着事业的兴旺,谷建芬的生活逐渐走向阳光。
1984年,她创办了著名的声乐培训班“谷家班“,一门心思培养徒弟,希望能将自己的音乐理念传承下去。
孙楠、毛阿敏、那英、解晓东......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是“谷家班“的学生。
谷建芬凭借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悉心培养,被誉为“中国音乐界的教母“。
刀郎事件风波 谷建芬从未退缩
在事业辉煌的同时,谷建芬也曾被卷入一些争议之中。
最著名的当属2007年与歌手刀郎的“冲突“。
据传谷建芬在一次音乐座谈会上狠批刀郎的热门单曲《冲动的惩罚》,称其为“低俗无趣的网络垃圾“。
这个传言如同一颗炸弹,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谷建芬被指责打压新人,甚至被扣上了“音乐圈大佬欺负新人“的帽子。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谩骂,谷建芬选择了沉默。
直到去年,谷建芬才通过律师公开澄清,表示自己从未对刀郎的作品《罗刹海市》作出任何评价。
那些谣言纯属子虚乌有,是有人在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但是,这场风波给她的事业和名誉带来的影响,已经无法完全消除。
家庭生活遗憾 老来悲从中来
在音乐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谷建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在家庭生活中疏于照应,导致亲人关系疏远,晚年时更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2016年,与谷建芬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丈夫邢波离世。
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谷建芬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
然而,命运似乎觉得这还不够,仅仅一年后,谷建芬的小女儿也离开了人世。
连续失去最亲密的两个人,谷建芬一度陷入绝望和自责的阴霾中。
她感慨万千:“我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音乐事业上,忽视了家人的需求,直到晚年才后悔已晚。“
也正因为这份遗憾,谷建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新学堂歌》的最后一首曲目时,倾注了对亡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
她希望通过歌声来弥补当年的缺憾,抚平心中的创伤。
时光飞逝,转眼间谷建芬已经89岁高龄,但是她依然在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
2024年,华语乐坛又迎来了一场风波。
那英参加《歌手》节目,表现不佳,难以与外国选手竞争。
与此同时,刀郎举办了一场成功的线上和线下演唱会,门票需求量大。
两位曾经的“谷家班“学生,命运却如此不同。
面对这样的局面,谷建芬选择了公开支持那英。她说:“每个人都有起起落落,那英只是暂时遇到了瓶颈,我相信她会重新崛起的。“
这一刻,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音乐制作人,更是一个始终关心和支持自己学生的老师。
结语:
回首往事,谷建芬的一生可谓是荣辱与共。
她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为华语乐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她也承认,因为太过专注于事业忽视了家庭,对此她心中充满了愧疚。
“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多陪陪我的家人。“谷建芬曾这样说道,语气中充满了遗憾。
谷建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人的坚持和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成功背后的代价。
她用半生的心血浇灌了华语乐坛,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音乐人才。
即使在面对争议和误解时,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问心无愧。
但是,她也因为过于专注于事业,忽视了家庭,这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所以,当有人问你:“你听说过谷建芬吗?“
你可以这样回答:“是的,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也是一个有着人性光辉和缺陷的普通人。“
当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为事业奋斗,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
这就是谷建芬的人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却又如此真实的人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4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