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欧洲市场的问题,在美国的政治压力面前,中欧贸易战终究打响。然而,中国过往几十年的经贸布局,哪里是这帮美国代理人能够了解。随着欧盟几个“代理人”贸然落子,欧洲企业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根据英国媒体《金融时报》的消息,7月份的时候,欧盟对外宣称,会准备一项新的对华贸易措施,针对中国关键原材料“二氧化钛”在欧洲的销售情况,执行“反倾销触发”。当时给出的裁定,是对相关产品征收14.4%到39.7%不等的“反倾销税”。但这份裁定一直没有执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涂料产业的生产商,开始“围攻”欧盟的这份裁定。按照《金融时报》的说法,二氧化钛,被广泛用于制造“钛白粉”。这是一种无机化工颜料,在涂料、车漆、塑料橡胶上应用最广。在最开始,外界普遍以为欧盟的裁决,处罚关税顶多在10%到20%之间,结果却最高可以达到39.7%。如果执行下去,将对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的欧洲企业,将是一次重大打击。甚至会引发全欧洲卤料行业的“寒冬”。不少企业“威胁”欧盟,如果裁决被执行,自己企业销售额又达不到预期,那将会进行大规模裁员。由此出现的失业潮,欧盟自己解决。
因为广泛的争议,欧盟现在对这份已经出来有2个月的裁决,犹豫不决。对外表示,在10月21日之前,各方都可以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不同意见,之后会再次由欧盟成员国集体表决一次。
事实上,我们在之前节目中也提到过。这一场中欧的贸易战,本质上不过是西方在各领域的政治化,以及本土贸易保护主义作祟的结果。但是又恰恰是将一切政治化,以及美国“代理人”的努力,对华“莫须有”的惩罚措施,反而让欧洲本土企业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很明显,这帮人忽略了中国在全球化的经贸领域布局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产业早已经深度和多个经济体捆绑在了一起,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
在前几个月,中欧贸易战刚刚爆发,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试图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中国就通过反制欧美的农产品、尤其是乳制品,成功引发了多国广泛的农民抗议。最终让盲目且狂热的欧盟,不得不重新坐回“谈判桌”。
说起来最为讽刺的是,中欧贸易战打响以来,明面上欧盟在布置各种关税制裁、处罚,可真正开始执行的,却少之又少,明显过于自大,小看了中国这几十年的布局。很多措施,看着像是针对中国,结果代价却全都由本土企业支付,根本执行不下去,而且转身还要面对美国财团的收割。
不过,有一说一,长远来看,欧盟这种政治挂帅的做法,终归会给中欧贸易带来不可逆的影响。随着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的激烈程度,全球格局终究还是会走向“阵营对抗”。届时,中欧脱钩就成了必然。如何寻找或者培养欧洲市场的平替市场,或许会成为我们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4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