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火了, 短剧行业又要变了?

深度文影2024-03-22 23:15:12  133

今年春节期间,各平台佳作频现,而一部横空出世的短剧,吸引走了大部分目光与关注。这就是被称为2024开年首部爆火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后文简称《八零后妈)。

据说这部短剧的日付费金额已经冲破2000万元,而且伴随着外界的报道与关注,还有更多人出于好奇心去搜索并入坑。而且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过去短剧的受众往往被认为以低线城市居民为主,而《八零后妈》的魔力则席卷至一线及超一线城市。

去年一年,先是短剧暴富神话,再是横店变“竖店”热潮,不少淘金者顺势入局,把短剧赛道搅得异常火热,去年年底,相关政策收紧,火热的短剧赛道被降温,不少一直在“闷头冲”的从业者也开始反思,如何才是这个赛道发展的长远之道。

而《八零后妈》的爆红,则恰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样本与角度。于制作端和从业者而言,这部短剧的走红意味着什么?又有什么会因为它的爆红而被改变?

谁在炮制《八零后妈》?

《八零后妈》的爆红,与它抓住了时代情绪有关,而它能够稳准狠地把控住时代情绪,则离不开幕后的操盘手——咪蒙。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再到短剧,咪蒙似乎在每一个风口都能赚到钱,原因无他,只因咪蒙对受众偏好的深刻洞悉。

如果拆解来看《八零后妈》不难发现,与其他短剧相比它的内容确实更有厚度,不再是单纯的爽点与反转堆砌,但其剧本本身并不算多精巧,更多的是把时下许多热点问题糅杂在剧情中,以女主作为观众“嘴替”,当女主怼人时观众也获得了爽感。

换言之,《八零后妈》和之前咪蒙在自媒体时代炮制的《致贱人》等爆款文章本质相同。都是放大生活中某一事件,并据此撩拨受众的产物。

当然《八零后妈》并非咪蒙团队的第一部短剧作品,从自媒体转战短剧赛道后,咪蒙团队曾打造过一部名为《黑莲花上位手册》的短剧,上线后成绩也很不错,至于内容模式就如前文所说,是用做爆款文章的方式来做短剧。但包括《黑莲花》在内的几部咪蒙团队短剧,因内容违规被先后下架或禁止投流,没能在市场上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

大概因为有了前几部作品被下架的前车之鉴,《八零后妈》在打情绪牌的同时,还蹭上了这波怀旧滤镜。从去年剧集市场整体表现来看,“怀旧”正成为关键词,特别是八零年代。

这大概是因为当下主流的剧集平台受众,以75后-95后居多,于他们而言八零年代是一个回不去的黄金年代,即使真实的八零年代未必有那么美好,但在时光滤镜的作用下,他们对这个年代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而更年轻的00后观众,则或多或少也受到所谓“八零情怀”的影响,对以该时代为背景的剧集作品接纳度也很高。

因此“怀旧”与“情绪”双管齐下,促成了《八零后妈》在这个春节档的“大杀四方”。而这部剧的成功,也势必会在内容层面对短剧赛道造成新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来自题材方面。最早期的短剧,囿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以所谓的“现代豪门”或“职场故事”居多,取材和服化道的成本能够降得比较低;当短剧大热,有资金进入后,古装类短剧又开始占上风,而《八零后妈》的火,可能会引导“怀旧”风的流行。另外,随着女性用户的增多,甜宠向内容也将成为热门。

第二个则是内容方面。必须说明的是,虽然现在各平台喊出了短剧精品化的口号,但大部分短剧的内容质量仍让人不敢恭维。当一个赛道大部分作品都是50分的水平时,谁能做到60分,谁就能胜出,《八零后妈》也是如此,它是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但算不上一部优质作品。不过它的出现,还是会推动短剧行业对内容本身的重视。

《八零后妈》红了

谁的春天来了?

关注《八零后妈》不止观众,也有不少业内人士。那么它的走红会不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变化?从制作端倒推的话,谁又会因此获益呢?

从各个平台的评论情况以及深度文娱(ID:shenduwenyu)与一些从业者的交流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八零后妈》的火,与演员有关,更与剧本本身有关,“短剧本质还是个内容行业,归根结底要靠内容取胜”,那么未来短剧行业对编剧的要求和需求是不是都会发生变化?

一位短剧公司的老板透露,在这行好的编剧一直就很抢手,而那些说自己进入行业后“失去梦想,变成行尸走肉”的编剧,或者是价值观与这个行业有冲突,难以度过磨合期;或者是ta的思维并不适合短剧,有心理落差。

从咪蒙团队人员架构不难发现,她团队中很多员工都是从自媒体时期就跟着她一道创业走来的人。就像爆款自媒体写作方式与传统的写作方式有着天差地别一样,传统剧集出身的编剧,不一定能做好短剧编剧,但自媒体写手却可能很丝滑地转换到这个角色中。

因为他们一方面熟稔当下的社会主流情绪和热点在哪里,另一方面他们也很擅长制造戏剧冲突放大这种情绪,再通过反转设置来给予观众爽感。

从业者进一步透露,因为“短剧行业能赚钱,而编剧又是看起来入门门槛比较低的,所以很多人涌进来”,这些人中有的曾经是长剧集编剧,也有记者,甚至还有大学生,“坦白说,给编剧的钱确实会压得比较低,有些公司的账期也很长,但好编剧始终是有话语权的,咪蒙短剧火了以后,可能在找编剧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以前做过自媒体,写过爆款文章的写手”。

现有的编剧的合作方式可能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短剧行业大部分编剧都是采取“接单制”的方式,与甲方按照项目合作,一个项目做完后进行结算。但《八零后妈》的成功,可能会促使一些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去专门“养”自己的编剧。

此外,在关于咪蒙团队的报道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咪蒙不屑于与平台方对投(即制作公司与平台方各自按比例出资),宁愿自己出钱拍摄,以此换取后续的高分成比例。与平台方对投,也是当下短剧行业的主流模式,对于短剧团队而言,这么做能够摊薄前期投入,但也失去了一部分话语权。

据悉放弃与平台对投的不止咪蒙团队一家,这么做的好处除了能获得更高比例的分成,更关键的是能获得对版权的掌控。但话说回来,敢于放弃对投是因为对内容及商业模式有自信,相信自己出资也能赚到钱,所以还是回到那句老话“内容行业最终,是要靠内容突围的”。

谁能打破高投流模式?

“《八零后妈》八天赚了2亿!”,诸如此类的标题撩拨人心,但《八零后妈》真实现了造富神话吗?并非如此。

像前文所说,咪蒙及其团队深谙人性,在内容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因此敢于放弃与平台对投,自己掌握话语权。但,拿捏一部短剧生与死的,是投流。而咪蒙团队,也并没能打破这一魔咒。

有相关从业者指出,如果相关剧集的充值过亿,按照1:1.2的ROI计算,投流成本可能至少需要8000万,这部分钱是要给到抖音、快手、微信等播出平台的。所以这部爆红的《八零后妈》落到团队手里的钱,可能在大几百万到一千万左右。

为什么短剧对投流有高依赖性?还是与短剧这个行业本身的特质有关。

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大量的短剧被生产出来,而且无论从拍摄手法、剧本和后期来看,即使所谓的爆款短剧也并不存在多高的壁垒,换言之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质化的内容,投流就显得很重要了,它决定着谁能被观众看到。

有人形象地表示,短剧是摆在店里的产品,投流其实就是商品营销,不靠投流吆喝谁知道你商店里在卖什么?而且随着短剧入局者变多,对投流也提出了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等要求,以期被目标用户看到。

“赚的钱都用来投流了,其实大家都是给平台打工。”

也正因为投流成本居高不下,入局者变多又对内容制作提出了新要求,所以以咪蒙为代表的一部分短剧公司才会放弃对投。

那么高投流模式有没有可能被改变?目前看来很难。这是由短剧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主流的短剧变现模式大概分为两种,一是广告植入,二是付费投流,特别是后者,是短剧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如果没有新的变现方式出现的话,短剧对高投流的依赖就不会改变。

业内也在思考其他变现方式,但目前尚未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况且人都是有依赖成功路径心理的,当下的商业模式确实让一部分人赚到了钱,所以就很难催生出改变的动力,而且业内当下讨论的新的变现方式,还是要依靠平台实现,比如直播带货、点播等等。其实,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随着相关政策的释出,短剧也可以走上定制化或者与地方文旅结合的新路,这类短剧对于投流的依赖性相对没有那么强。也许未来短剧商业模式的改变,就藏在这些“新思路”之中。

不过《八零后妈》的成功对于整个短剧行业来说,还是存在正向意义的。它至少再次证明了“内容行业要靠内容本身”这件事,同时也在倒逼整个行业向着“卷内容”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另外,众多头部制作公司、金牌创作者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导演王晶目前正在横店拍摄的《亿万傻王子》、周星驰与抖音的“九五二七剧场”首部作品《金猪玉叶》第一季、眉姐姐斓曦和温太医张晓龙再续前缘出演《我在大宋开酒吧》、实力演员郭晓婷和尹正的《超能坐班族》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行业在逐步走向精品化,这个行业将来一定会迎来“大变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37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