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在本质上属一种“资本利得”而不是“劳动利得”

烨昀聊商业2024-10-08 09:06:30  98

关于“投资理财”市场及“暴雷”风险在上篇文章有过讲述。很多网友希望我再展开讲一下这个市场情况及状况。在此再展开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圈子现今的真实内幕状况:

如今各类所谓的财富管理机构多如牛毛,各种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等组织野蛮生长,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也一拥而入,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打着“财富管理”的旗号进行募资投资(圈钱)。

为何这些机构喜欢干“财富管理”“理财”呢?因为“无利不起早”、“韭菜”太容易割了,来钱太快了。

但这些所谓的“财富管理”“理财”机构(公司)是真的财富管理机构吗?

中国金融业在90年代开始分业监管,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各自为营的格局,现在虽然可以在股权、业务等方面互通,但是沟壑还是相当大。

中国所谓的财富管理在本质上其实大都是金融产品销售机构(90%以上是),包括银行的那些所谓理财。其实绝大部分金融机构也都一样,喊着利他的口号,干着利己的事儿,银行,保险等这些,也没区别,代理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就说什么好。

搞“庞氏骗局”而“暴雷”路跑只是时间问题。那不搞“庞氏骗局”的那些,为什么在以前“暴雷”的、理财产品出现损失的少,而现在如此之多呢?因为经济下行导致的可投资标的萎缩,实际上使得投资风险早已逐步积累,只不过众多的投资者还浑然不觉罢了,市场就等着看哪天最后那一根稻草压下来。

比如从券商端给客户卖产品,给客户配置的资产绝大部分都是公募或私募等权益类产品,甚至是双融、股票质押等杠杆类产品,集中于证券类产品领域,导致抗风险系统能力不强,一旦遭遇到熊市,市场下跌,客户的损失立马顿显。

那些公募或私募基金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是:“基金赚钱,基民赔钱”。

公募基金,无论涨跌,管理费照收;私募基金,客户本金都亏损了,由于产品业绩战胜了比较基准,不仅要收基础管理费,还要收超额业绩提成呢。

这些所谓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不那么独立的银行、证券公司的基金销售都区别并不大,在卖产品这件事儿上大家都是认真的,因为产品卖不出去就没有收入。至于风险那都不是事儿,因为与它们无关。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它们能真正地帮客户理财吗?

“基金赚钱,基民赔钱”这些还算是有“良心”的,没底线的那就直接搞“自融”、搞“庞氏骗局”了,这种所谓“财富管理、基金、三方财富”等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人在干,靠什么挣钱?

他们向客户兜售的绝大部分都是自融性质的资金池产品,间或也卖一些合法合规的产品,用来起到混淆视听的作用,顺带赚点手续费。从客户手里拿到的钱兜兜转转全部进了集团公司的口袋,至于用来干什么,发放工资奖金、购地建房、投资股市、还是用于各级领导的品质生活了?还是拆东墙补西墙了?没人能说的清楚。

在环境一片大好时,集团各项业务蒸蒸日上的时代,谁管他钱去哪里了,干啥都有道理,只要能按时兑付本息就行。客户买得开心,这些所谓的理财师也卖得开心(哪有什么理财师,都不过是一群卖产品的销售吧了),幕后集团拿着源源不断的钱更开心。既然大家都开心,那就接着奏乐,接着舞!狂欢散场后,一地鸡毛、怎一个惨字了得。这种其实在开始时,就已注定了结局。

卖产品的、搞自融的、搞“庞氏骗局”等等,这就是现今的所谓投资理财市场真实的状况。讲到这里,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啊,也会有好的啊。当然,我并不是说100%的都是这样,而是占比90%以上都是这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3326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