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面对持续震荡的猪周期, 该贪婪还是恐惧?

财经早餐2024-10-07 07:00:39  69

节前的一波大行情,顺势带火了压抑已久的生猪养殖板块。作为中国肉类消费“压舱石”,猪肉消费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过节和亲朋聚会闲聊,物价总是个绕不过去的行情。蔬菜价格的大涨大跌,因其用量和季节性,尚不至于让大家有明显的感触,但禽肉价格的变动却能触动所有人的神经。

买菜做饭者自不必说,常在外吃的,也会感慨,菜单价格不变,但配餐的肉却肉眼可见的变少了。

当然,也有细心者会调侃,现在“高高在上”的牛肉,价格跌得跟猪肉有的一拼了。牛肉爱好者狂喜。

言归正传,从投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这轮“超级猪周期”呢?

顿挫的猪价

根据搜猪网数据,自8月15号前后,商品猪出栏价达到21.19元/公斤的顶点,跌跌不休至今。

到9月底,11月生猪期货交割。主力合约2411单月20个交易日下跌5.95%,次主力合约2501单月下跌4.21%。7月份,多头被收割一轮,到9月份空军再次完美获胜,再次惨遭收割。

近期现货连续下跌,9月月底最后一天未出现明显下跌,多数地区平稳,个别地区开始反弹,明日报价大部分地区反弹2-4毛,但对期货市场未来方向的改变意义已不大。

国庆节期间的猪肉出栏均价,有些微妙,10月1日到4日,过山车式下滑,5日、6日出现一定回升。

据悉,许多屠宰企业,早早结束了国庆节备货的收购动作。可见,全链条一致看空猪价。

温吞的猪市

6月28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298号提案答复的函摘要》(以下简称“答复”),针对侯水生委员提出的《关于我国优先发展高质量家禽产业建议的提案》作出答复。

答复中提到,在我国的“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占肉类表观消费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65.6%下降到2023年的57.8%;同时期禽肉消费占比稳步提升,从20.2%增至25.5%。人均禽肉消费量从2000年的9.7公斤增至2022年的17.5公斤,增幅80.4%,高于人均17.07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

从产量角度看,2014-2023,十年一头一尾,正构成两个猪肉消费的高点。

这种上扬,或多或少有些“报复性”,无论从人口变动趋势、还是国民肉类消费结构,都可以看出,猪肉产能大体见顶,猪肉的“压舱石”地位正在不断弱化。

这背后,有两大力量推动了猪肉的“衰落”。

其一是国民健康观念更迭。曾几何时,顿顿吃肉还是许多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如今,红肉白肉之辨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健康”的禽肉。

在红肉白肉分化之下,潜藏着另一股暗流——即植物油脂成为国人油脂摄入主流。

过去,植物油和动物油在人们的食谱中是共存的,植物油获取相对容易,但因榨油技术限制,口感并不好,譬如都有就有股豆腥味,而且放久了脂肪酸容易氧化、变质。而猪油风味更好,但产量很低,毕竟能够畅吃猪肉的时间并不算长。

2004年,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突破了每年10公斤大关。大家的餐桌上,油水不再匮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10年间,居民家庭人均食用油消费量长期在10公斤左右波动。可见居家用油场景已经到了瓶颈期。

当大家的油脂需求,通过烹调用油满足后,肉类中富含的油脂,就成了额外的身体负担。

其二是其他肉类的“围攻”。

我国肉类消费的价格带,大体为牛>猪>鸡。牛肉养殖成本高,出栏周期长,标定了肉类消费的上限,鸡肉规模化养殖程度高,养殖成本低,出栏周期短(如白羽鸡可42天-45天成熟出栏),构成了肉类消费的价格下限。

换言之,牛肉价格和鸡肉价格大体构成了猪肉的价格上下限。

如开头所说,这两年,牛肉价格暴跌,一定程度上锁死了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另一方面,白羽鸡行业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持续微利运行。目前行业高标准鸡场,能达到一年出栏8个批次,每批次出栏5万只。

目前,白羽鸡规模化养殖技术成熟,且当前受到鸡瘟的威胁不大。所以白羽鸡扩产唯一二限制,就是养鸡场用地审批,和建设速度。

以圣农出品的冰鲜鸡胸肉为例,目前袋装冰鲜鸡胸肉,一斤6-7元。

总结起来就是,参照牛肉和鸡肉价格,可以说猪肉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下跌空间不小”。

困窘的猪企

行业承压的背景下,企业受困也就在所难免。

有分析人士将当前猪企的困难概括为“杠杆猪”。

这是观察当下猪企的最主要切口——资产负债率。

牧原当前资产负债率为61.81%,已然不低,但在一众猪企中又算不得夸张。

在上市猪企中,这一负债率水平大约属于中等水平。A股猪肉概念板块,资产负债率的中位数为56.24%,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数为55.68%。

资产负债率最高的,是已经披星戴帽的ST傲农为106.84%,其次是ST天邦80.74%,此外,金新农负债率为73.66%,龙大美食负债率为71.85%,华统股份负债率76.77%。

在猪企前三强中,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也是最低的,新希望74.02%,温氏63.37%。

概括来说,今年猪企盈利是大概率事件,但较重的债务负担,必然会侵蚀猪企的利润。

以去年的利息费用和销量计,牧原去年利息费用32.39亿元,销售商品猪6,381.6万头,均摊下来,每头猪出栏后背负50.76元的利息。这也算是猪猪的“原罪”了。

第一梯队的牧原、温氏和新希望,市场表现严重分化。牧原和温氏在上半年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作为拥有429.12亿元的市值排名第三的新希望,在上半年只是完成了大幅减亏,并未实现扭亏为盈。

新希望持续巨亏依旧是在消化早前激进扩张的苦果。

2016年,作为饲料大佬的新希望正式踏足养猪业,随后开始大举扩张,新希望通过募资、发行可转债,筹集资金,用以收购加自建扩充厂房。

2020-2023年,新希望负债分别为580.73亿元、862.55亿元、929.64亿元和936.8亿元,2024年有所缩窄但也有904.83亿。

债务重压之下,新希望只能开始缩减养殖规模,转让养猪场项目、淘汰产能,利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定增募集资减少进行偿还债务等。

鉴于此,新希望曾对外表示,今年底的目标是资产负债率降到70%以内,明年计划降到65%以下。而这一次新希望也终于表示,不再追求绝对的规模,将以降成本、降负债为主,施行稳健经营策略。

行业瞻望

相比19、20年的疯狂,如今猪肉在市场上的关注度低得多。以成交量计,生猪概念,那两年成交量普遍在百亿以上,高峰期能突破240亿。当时有人调侃,上海研究猪周期的研究员比上海的猪多。

如今的成交量,最低时仅30多亿,关注度之低,市场信心之不足可见一斑。

撇开大环境不谈,目前市场最关心的有几点。

一,本轮猪周期接下来的表现。22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4200万,而8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6万头。可以预见的是,不出意外(一般是猪瘟),2025年猪市会比今年清淡许多,但不会超过2023年。行业的主旋律仍是压降产能。

二,市场整合前路。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从2000年的7.7%左右到2023年的68%,20年增长了近9倍。

过往的整合,阻力较小。要么是大鱼吃小鱼,要么是上市的挤出未上市的,要么是企业挤出农户。

随着规模化成主流,行业整合必然伴随出清。目前的大中型养殖企业,谁会成为倒下的那个,殊难预料。仅凭资产负债率,不足以判断企业真实的债务负担。譬如,新希望虽然在生猪养殖上栽了跟头,但有饲料板块和金融板块输血,仍然撑持得住。

另有些企业,储备的“金融资源”看起来充足,但考虑到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问题就复杂许多。

天邦、傲农虽然已经披星戴帽,但仍通过盘活各路资源,暂时保住了“壳”。

中国的大型企业破产重整,背后往往隐含着复杂的博弈,此处按下不表。

三、行业看点。行业看点大体有三,牧原、温氏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新希望的去杠杆节奏以及天邦、傲农能否顺利重整。

结语

曾经风光无限的“二师兄”们,如今在投资市场饱受冷眼。

不过,“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对产业投资者也是如此。

有分析人士放言,“此轮猪周期之后,再无猪周期”。观点或许极端,但点出的趋势值得细究。

另外,有一个外围指标,其实是观察猪企的人员流失情况。

猪瘟为什么能屡屡击穿,号称对标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养猪场?重要原因是养殖人员的待遇保障不足,员工流失率高,无法将严格的流程执行到位。

某种意义上,养猪也是“服务业”,是通过服务猪,进而服务人的事业。

在技术同质化的背景下,如何养好猪,和如何管好人,一体两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2813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