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出货6900万部! 印度手机生产线飞速“抢生意”, 中企贡献最大

说宇宙寻真理2024-10-04 18:58:36  75

近年来,印度手机组装生产链快速崛起,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根据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印度手机总产量惊人地突破了20亿部大关,仅仅是今年上半年,从印度生产出来的智能手机就有6900万部!

进入2023-2024年,印度智能手机更是一跃成为印度第四大出口商品。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表明印度国内手机市场持续扩大,更预示着印度将在手机制造业上掌握越来越多的技术,获得完整的技术生产线。

这也不免让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多想:须知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国是中国,各国都曾经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印度这样,会抢了中国的饭碗吗?又是什么让印度的手机生产线进步得如此之快?

中国厂商助力印度手机代工,是否隐藏着自食其果的风险?

2023年,富士康宣布将在印度扩建新厂,计划生产iPhone 16 Pro和Pro Max等高端产品。

这一举措反映了印度在苹果供应链中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苹果对印度生产能力的认可。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印度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充分展示了苹果手机对印度生产能力的充分认可和高度信任。

然而业内人士都清楚,印度手机组装产业的异军突起,背后离不开中国资本与技术支持。

过去五年间,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巨头,纷纷在印度布局,设立组装工厂,大力培养当地技术人才。以小米为例,其印度供应链团队中,超过三分之二为印度本地员工,且多数拥有在中国工厂工作的宝贵经验。

如果没有中国厂商的资金注入和供应链支持,印度手机组装产业的发展或将陷入困境,滞后数年。小米初入印度时,供应链中超过80%的零部件源自中国。但经过五年的本土化深耕,这一比例已大幅下滑至30%。

如今,小米在印度组装的Redmi系列手机,如电池、屏幕、摄像头等关键部件,均已实现印度本地采购。

此外,鸿海集团在印度的制造基地,也投入巨资提升自动化水平。鸿海在班加罗尔的新工厂就引入了AI的质量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这些投入,使得印度手机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向中国看齐,实现了质的飞跃。

印度能否满足大规模手机生产需求?

在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版图中,中国厂商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些厂商卓越的资源调配能力,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加速了印度手机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之下,印度的电子产业基础设施尚显稚嫩,在产量和技术层面,均难以满足大规模手机生产的严苛需求。

无论是屏幕、芯片、摄像头模组,还是电池等核心部件,中国凭借完善且高效的电子零件供应链,都能实现快速、精准的供应。这一优势,让中国厂商在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时,游刃有余,也为印度手机制造业,打造了一个相对完备的零部件供应基础。

小米手机便是这一供应链优势的生动体现。小米进入印度后,凭借在中国建立的强大供应链网络,能够迅速将所需零部件运往印度的组装工厂,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量产的宝贵时间。这种资源整合体系,让印度本土厂商在面对市场需求激增时,也逐渐提升产能和生产效率,从容应对市场挑战。

中国供应链,无疑是印度手机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幕后英雄。

印度手机产业仍然相对落后

尽管印度手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组装生产链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一批印度生产出口至中东的智能手机,因组装过程中的微小误差,导致屏幕边框与机身贴合度不足,退货率高达20%以上。

此外,印度组装的手机产品质量和合格率,特别是在屏幕和电池组件的装配精度上,与中国相比存在不小差距。部分印度组装的手机,因装配误差出现死机或电池损坏问题,极大影响用户体验,也对印度手机制造业的声誉造成了损害。

另外,苹果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门也指出,印度工厂在处理复杂工艺流程,如摄像头模块集成时,合格率低于中国工厂。印度普遍缺乏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供应链体系也相对不成熟。

2023年初,一批印度工厂生产的iPhone SE因电池组装不当,引发自燃问题,给苹果带来了约1.2亿美元的损失,凸显了印度手机组装产业链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物流网络和电力供应稳定性也稍显不足,生产中断和产品延误等事故时有发生。

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深入人心,任何环节的延迟都会带来成本的显著增加。印度制造业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力度,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应变能力。

印度手机产业崛起,给中国厂商带来危机感?

尽管印度手机组装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给中国厂商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压力,但中国在产量和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产业链向印度、越南等地区的转移,似乎已成为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现象。

以三星电子为例,这家全球领先的电子巨头,在2019年做出了重大决策,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迁往印度。三星电子这一战略调整,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并更紧密地贴近南亚与东南亚这两个庞大的新兴消费市场。

面对这一全球化趋势,中国厂商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我们继续满足于简单的组装生产,而忽视创新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那么未来面临产业链转移的风险将会不断加剧。我国一份战略报告也指出,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与东南亚的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无法选择设障阻挡,而是应该积极瞅准时机,推动产业升级。从传统的“制造”模式向高端的“智造”模式转变,我们需要深耕硬件生产,更在软件、芯片设计、5G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大了投资与研发力度,力求以“智造”全面替代“组装”。

中国如何从“制造”迈向“智造”?

华为作为中国的科技巨头,已经在深圳、东莞等地设立了先进的AI和5G实验室,致力于研发创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未来五年,中国将投入超过上万亿人民币,用于支持智能制造和自动化设备的研发,力求在全球“智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行业的佼佼者,通过数字化转型,成功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宁德时代的智能工厂运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得生产数据清晰可视,生产过程透明高效,甚至实现了无人化操作。这样的改变,让宁德时代在三年内劳动生产率提升了75%,能源消耗降低了10%。

尽管印度手机产业的崛起,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并不能动摇中国在全球手机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低端组装向其他国家转移,是全球产业链的自然调整;而中国凭借在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创新制造等方面的深厚底蕴和优势,正在大步迈向“智造”的新征程。

数据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早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到了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更是高达27%,成为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些实例和详实的数据无不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稳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显著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富士康管理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23117.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