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到底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美驻华大使给出的明确答案,在北京的一次公开讲话中,用5个字明确定调了中美关系。
1、10年之内,仍是敌人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北京的一场视频会议上,抛出了一个颇具爆炸性的观点:即便拜登政府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试图稳定中美关系,但未来十年,中美仍将是“系统性敌人”。此话一出,不免让人联想起雷霆万钧般的冲击力。
乍一听,“系统性敌人”这一说法可能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它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存在深刻的对立,再往前一步,还有可能面临“全面冲突”的风险。这话从伯恩斯嘴里说出来确实意味深长,因为他不仅是美国驻华大使,更是中美关系最前线的见证者和操盘手。
这种论调在美国国会早已司空见惯,甚至措辞更激进。但由驻华大使亲口说出,无疑给那些议案增添了更多的分量,也公开宣示了美国对中国未来十年的敌意。这几乎意味着,无论是谁坐在白宫的椅子上,对华政策都会优先基于这一敌意来制定。
2、伯恩斯的风向标:战略竞争
伯恩斯在讲话中还提到,中美关系极具竞争性,两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强大的军事强国”。这让整件事情显得更加复杂,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双边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用伯恩斯的话来说,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必须慎重。
这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较量,更深层次的是两国在全球影响力上的博弈。伯恩斯承认,美国既要与中国竞争,又试图保持某种程度的合作,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困境”。
看过美国的对华政策,无不觉得其中充满了矛盾。既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又不敢完全脱钩,因为那将超出美国的承受能力。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走钢丝,一旦失衡,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这一“战略困境”其实来自美国自身的政策设计。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十分复杂,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在经贸和金融上合作,另一方面又要宣传中国是威胁,以凝聚国内外的战略同盟。这种双重身份让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充满了自相矛盾。
3、两国合作的“基本盘”正在动摇
在中美关系中,有一个词特别重要,那就是“基本盘”,也就是双方在一些根本领域的合作。然而,随着美国把国家安全概念泛化,用“去风险化”替代“脱钩”,双方的传统合作领域也受到了冲击。过去常常被视为“压舱石”的经贸关系,现如今也显得不那么稳固。
为了巩固国内外的战略同盟,美国需要制造一个强大的“假想敌”,而中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从民主党追求的“全球战略同盟”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背后的逻辑却一致:美国的强大建立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单极秩序上,而中国等新兴国家却力主多极格局,这自然触动了美国的“国本”。
每当有涉华议案提交国会,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总能迅速达成一致。这种跨党派的共识表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并非短期权宜之计,而是基于深厚的战略敌意。甚至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都会强化“系统性敌人”这一概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1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