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打响翻身之战: 降息救贷、印钞买股、收储养房、为民创收

邹狂2024-09-30 17:10:23  141

众所周知,自从2018年大洋彼岸与我方产生经贸摩擦以来,六年多的时间,我国经济的发展似乎一直受到外部势力及其主导的因素所掣肘,说好听点是制裁,说难听点就是赤裸裸的打压。

我国几乎所有的大类资产价值与巅峰时期相比均大幅缩水,比如中概股、港股、A股等证券资产价格均收缩五成,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样跌去至少三成左右,其余城市及县城新房价格甚至腰斩,导致主权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从六区间下降至七区间。

如果说2021年之前,大洋彼岸对我方所采取的制裁措施只局限于经贸领域,那么2022年其开启长达两年多的美元加息周期,则是彻底将制裁行动蔓延至科技和金融等诸多领域,甚至开始与我方展开实质性的利益脱钩等极端行为。

因此,我国宏观经济于近两年来的形势始终不见好转,即使摆脱了疫情大流行,也无力回天。

经济数据方面,CPI长期低于市场预期,PMI连续多个月低于荣枯线,PPI低下则反映了虽然供给端强劲,但需求端不足;

M2依旧维持在6%以上,而M1则为负值,二者间差值不断扩大。

社会融资方面,其增速创有记录以来新低,其中居民信贷即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创新低,企业部门投产意愿低迷,行政部门除工业制造业投资以外,基建及房地产开发增速均有所回落。

房地产方面,商品房新房价格已连续20多个月环比下行,二手房挂牌量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利率方面,国债价格持续下跌,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继而导致市场实际利率大幅抬升,不仅使中外利差呈实质性扩大的趋势,还使市场报价利率与自然利率产生背离。

消费方面,出现连续多个月的萎靡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服务类消费、大宗商品消费均创下历史新低。

收入方面,由于各行各业大规模优化职员结构,导致居民初次收入分配比重下滑,入不敷出、收不抵支、资不抵债,而财产权益类收入和社保收入增长均停滞不前,致使储蓄率进一步升高而消费购买力进一步萎缩,甚至面临家庭或个人财务爆雷的风险。

债务方面,全社会各个部门因过往的信贷驱动型发展经济的模式,如今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泥潭,无法自拔。

居民的债务收入比持续走高至100%以上,其部门债务除以GDP比例也已高达70%以上;而企业部门债务除以GDP比例甚至高达200%;行政部门中,地方的债务与财政收入之比已高达100%以上。

至于为何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于近两年来无法完全复苏这一问题,除了相对的产能过剩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在作祟以外,尚遭遇到以下属于内部因素的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水电燃气乃至诸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于民用领域普遍涨价或再收费,不仅反映此前过度开发所积累的内债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遂成为地方打破民生福祉以化解债务的根本原因,还是地方财政收入日渐恶化遂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二是代表我国商业用地的摩天写字楼及一二线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豪华办公楼,其等的空置率屡创新高,有效利用率甚至比住宅用地还要低,租金已连续多个月处于不断下行的趋势。

此现象反映了不只商品房住宅价格遭遇重创,就连此前蒸蒸日上的商业租赁房也受到如此冲击,可见宏观经济整体的形势有多严峻。

而此又与初创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等关于企业运营的经济景气数据密切相关,呈现出一定的前瞻性,故而使民众对于未来经济的预期越发下调。

三是由于我国大类资产于近年来出现较大缩水的迹象,导致大多数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仅呈断崖式下降,还引发资不抵债的财务爆雷危机,加上各行各业基于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及再分配呈现相对不均的结构性失衡,以及人力资源等劳动力市场需求普遍疲软的现状,致使大多数居民要么灵活就业,要么隐性失业,囊括五险一金的充分就业现象简直少之又少,由此导致宏观经济出现诸如有效内需严重不足、民间投资萎靡不振等具有负面财富效应的不良现象。

四是全社会过于轻视对民营经济主体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导致各行各业均出现程度不一的内卷化现象。

大致表现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越多,在单位时间内产出的效率不升反降,由此反映在极端到贴近成本乃至亏本的价格战上,不仅构成恶性竞争,还扭曲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

比如工业制造业企业一味压低其主业几乎所有的成本支出,以彰显其财报营收的完美无缺,然后只需在金融渠道或资本市场上创造所谓的资产性营收即可。

五是近期某些地方出现针对部分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开展倒查几十年以发现偷税漏税现象遂使其补税的事件风波,搞得民营经济领域人心惶惶。

还有部分地方扩大诸如城市交通或市场管理等领域的执法范围,增加罚没款项以填补因土地财政没落而大幅下降的非税收入。

除了我国内部因素所造成的挑战以外,外部尚有其他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扰动,那便是以大洋彼岸为首的西方传统势力欲重塑一个将我们排除在外的经贸全球化秩序,包括国际经贸分工合作体系、制造产业供应价值链格局等,目前于各方面对华采取渐进式脱钩已是板上钉钉的客观事实:

先是对我国展开经贸方面的摩擦以及出口商品关税调整,使我国对其出口国的地位从第一降至第四;

其次是通胀削减法案对我国制造产业供应价值链形成外溢效应,实质性发生产业向外转移的现象;

再来是芯片科学法案对我国包括半导体芯片在内的前沿科技及高端制造领域构成不小的冲击;

然后是其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太阳能板等产业实施100%的进口关税;

最后是近期颁布的《爱国投资法案》,严格限制美元资产对华大规模投资,进一步增强其对资金流动性于全球布局的能力。

换作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如何都遭受不住大洋彼岸这一波又一波的连环式打压,唯独我国不仅依靠强大的经济韧性硬生生扛住了这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还充分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性优势,在美元加息周期内低调“发育”。

待时机成熟,即大洋彼岸一旦承受不了利率高企带来的债务偿付压力,从而选择开启降息周期之际,我方便会迅速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针对当前经济系统内部的各项问题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及举措进行逐个击破,强势拉升整个市场对未来投资和消费的预期,使老百姓在内的各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又重回上升态势,打响一场声势浩大且漂亮至极的逆袭翻身仗!

自2024年9月24日起,上面正式开展史诗级乃至重磅级的救市行动,股票市场表现得最为积极,已连续多个交易日呈现上涨走势,上证指数直接从2700多点跳涨到3200点以上,深证成指也从8000多点回升到1万多点,创业板指更是一骑绝尘,几乎每个交易日都上涨5%以上,而恒生指数以及代表中概股的纳斯达克金龙指数的涨幅于近期也是傲视全球其他股票市场的亮眼存在,致使我国主权货币兑美元强势升值,如今已恢复至六区间。

我本人早在今年五月份所写的文章中提过: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里,将会是我国对外打响反击战的最佳时刻,而上面的人认为美元开启降息周期之际,便是我国经济正式打响史无前例的逆袭翻身战之时!

目前可预见用作这场翻身之战的先进战术如下:降息救贷、印钞买股、收储养房,以及为民创收。

正式官宣包括降息降准在内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中长期或将释放50万亿海量资金救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若干细则:

超短期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引导OMO即七天逆回购利率下调20个基点,向资本市场释放长期资金一万亿元,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平均0.5个百分点,释放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民间资金为2000亿元。

短期乃推出8000亿元(1140亿美元)的刺激股市举措,主要为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资产质押互换便利操作,顾名思义就是非银金融机构可以将自己手上诸如沪深300ETF等股票资产质押给央行,以此换取国债或票据,然后向二级市场售出,所获资金只能用来持续投资股票市场。

除此之外,还有向股市开启定向量化宽松的举措,即用以回购或增持股票的行为,银行提供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

具体操作路径乃是银行对股票发行主体回购或增持自家股票的行为提供信贷支持,然后其凭借该支持的证明向央行索要再贷款资金以充实资产。

中期乃是网传发行两万亿元特别国债,其中一万亿元用于刺激消费及向二孩家庭提供每个月800元的生活补贴,另外一万亿元则用于全社会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

长期乃是广义财政支出规模已达到10万亿元,其中财政赤字为4万亿元,地方一般债及专项债发行3万亿元,不计入赤字的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加上保交楼和支持收储用以保障房项目支出,以及抵押补充贷款拢计2万亿元。

超长期则是根据上面要求在2029年前须化解全社会债务规模80%所需资金进行估算,财政支出为50万亿元。

其次,本轮重磅救市的动机是什么?

这次救市印证了我稍早前的一个想法:前不久上面要求国央企从金融业剥离相关资产的举措,即所谓的“退金令”,然而我认为伴随近期上面明确引导国家级资金长期进入资本市场的举措,不仅宣告其终结,还会对其他权益性投资项目形成加速“入金”的趋势。

而对于这次救市的动机,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美联储前脚才刚宣布降息,咱们后脚就扬言要壮大国内资产,其实是为了应对外资出走,以及打击所谓的ABC行动(去China化),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先将资产价格拉起来,否则很容易让外界势力脱钩的目的达成,所以哪怕实质性QE,继续沿着旧有路径壮大债务规模也在所不惜。

第二,前言提到过,当前我国经济因美元加息引发的资金潮汐效应,以及咱们自身的经济系统内部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导致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尽管没有美元降息的“神助攻”,我们也得出台相关举措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尽管美元资金流动性大举投资我国股票和房产的可能性因其颁布的法案以及我国素来已久的资本管制措施而大大降低,但也要防止其他外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因政策驱动成功后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从而前来大肆抄底。

再来,目前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否需要如此大规模的强刺激举措?

我认为,我国经济实则并不需要强刺激,而更需要制度性改革的相关举措。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这些年来动辄几万亿乃至十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大规模刺激并没有使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反而还恶化了不少,所以当即将推出50万亿强刺激时,我的想法跟众多经济学家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能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我国经济系统已无力承受如此大的折腾。

除此之外,强刺激举措严重影响市场出清的效率,从而将那些现金流俨然断裂且亟待出清的企业或行业给模糊掉,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无法正常出清,出现一大批尾大不掉的僵尸企业。

该现象在公有制经济作为绝对主体的国家尤为常见,比如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便是这般。

其实相比强刺激,明明还有更好、更优的路径供我们选择,那就是充分发挥制度优越性,将公有制主体所产生的利润拿来兜底经济基本面,一来为居民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争取时间和创造空间,二来具有极高的效率以改善社会整体效用。

然而,偏偏选择强刺激举措,接下来就让时间来证明这一切吧。

此时此刻选择壮大国内资产,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认为,此时壮大国内资产的行为是弊大于利的。

一来,仅通过现有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工具,引导规模以上资金入场,以抬升资产价格,而不做任何形式上或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则会使全社会的金融及财富分配机制更加扭曲,导致贫富悬殊。

二来,“9·26”最高议事居然提到让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这下风险敞口彻底打开。

如此一来,上面就不得不搞好股市,要不然等哪天大洋彼岸再加息,几十万亿级别的资产价值可经不起大风大浪。

三来,基于国家乃对冲市场的理论,最高形式主权信用的实际掌握者即最高行政部门必须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扮演最后买家或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拉动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以及全社会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此属于符合自然规律的权责对等原则。

但其动用债务驱动型方式方法的副作用或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千万不要神话一切带“公”字的。

针对股市推出价值8000亿元的救市行动,政策面推动市场形成长期牛市或不可行

首先,本轮重磅救市所形成的股票牛市,会对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说起这次的“印钞买股”,本质上就是货币政策的量化宽松,比如针对证券、基金、保险等公司通过股票资产质押,也就是其等手上所持有的例如沪深300ETF等股票资产质押给央行,然后购入国债或央行票据,再以此通过二级市场售出,虽所获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但基于股市长期的投机套利性,这些非银金融机构不太可能会大举将股票资产互换为国债资产,那么最终取决于国债市场长期的价格走势,以及股票市场长期的交易流动性。

一旦国债收益率上升、国债价格下跌,国债交易量则有可能会上升,而由于股票市场的成交量不足,导致价格走势长期缩水。

尽管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或创业板的指数有所上涨,从结构上来看,依旧是以国央企股票涨停为主,其他总共3000多只中小型股票非但没有涨停,反而还处于下跌的状态,造成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结构的进一步分化,而这就是证券基金保险资产质押互换便利操作的弊端。

至于针对股票市场特有的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则是指银行针对股票发行公司的股东进行回购或增持的行为提供具有信贷扩张性质的专项贷款支持,然后凭此证明向央行等机构进行再贷款的行为。

虽然此举于一方面充实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以用于更多扩张信贷的操作,从而将社会整体融资增量硬拉上来,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构成股市回购或增持的激励机制,但是其已经属于实质性的QE行为,尽管它不那么直接,却也是与2016年针对楼市的棚户区改造实行货币化安置项目如出一辙的抵押补充贷款,在未来必将对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造成冲击。

长期看来,非但无法有效化解整个社会的债务规模,反而还使其扩大了数倍,导致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过程变得遥遥无期。

对于目前已经跨过刘易斯人口拐点,以及辜朝明所述之工业国黄金发展期的我国来说,唯有加大对最高形式主权信用实际掌握实体所发行的债券进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行为,才能让增量的信贷资源得以扩张,从而扩张社会实际财富。

一旦这类增量信贷资源没有用于往后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使社会各部门的收入现金流、债务收入比、经营利润流,乃至投资净回报率均有所改善的项目或领域,则不仅无法扩充社会实际财富,还会对过往发展所积累的存量资源和财富造成净损耗。

而这就是过往30年来,日本经济增速何以始终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其次,为什么这次股市会大幅度触底反弹?

因为之前的市场投资者,包括普通老百姓,对于上面是否想要改革股市这一点,其实是没有预期的,也就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不指望上面能够对股市进行多大的救市措施,只要不捣乱,不要出太多负面的决策就行了。

今年二月份,以汇金公司为首的“国家队”入市,投了大概几千亿元进去,也只是刚好保住了A股大盘的临界点,从快要到质押爆仓线的2600点,一路拉升到了3000点左右,之后上证指数又一路下行。

所以说,我们的股市实则是一个政策市,只要政策预期给到位了,短期内爱涨多少就涨多少。

可是一旦这个预期的边际效用递减了,那么股市也就到顶了,而底部却是深不见底的。

除此之外,由于互换便利的广泛操作,大量交易发生方乃是大型券商或保险公司,而非广大散户投资者,于是成交量不可作为硬性指标,以此判断入市与否。

话说回来,目前在股市仍具有赚钱效应的群体恐怕就只有券商了,只因大多数散户投资者早在之前股市处于长期下跌的过程中被套牢了,仅靠这段时间的“回血”尚不足以解套,就更别提加仓了。

再来,如何看待上面针对股市所做的诸如引导社保、保险、理财这类大规模资金入场并建立健全长期资本市场管理制度规范等一系列操作,是否会形成长期牛市?

我在之前写的文章中建议过,针对股市交易设立允许金融互换的结构性工具,也就是如今的券商与央行间互换便利操作,虽然打通了国债与股票资产之间的交易互换,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资本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只要资产价值持续萎靡不振,经济形势便无法从投资标的荒的泥沼里爬出来。

至于大规模资金入市也只会加强财富运作的头部效应,以及基于操作者能力的马太效应,基本的信息差和交易壁垒始终存在,交易费用并没有因此次的救市举措而减少分毫,反而有损普通投资者的复利效应。

而这就是我反对强刺激、重视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想要真正形成长期牛市,必须大搞经济体制全方位的改革,以及金融机制的配套性改革,使资本市场交易高效化、制度成熟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指标:未来某个时间段,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五成以上的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停,便是长期牛市正式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针对楼市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和购房首付比例,探讨以购代建、弃宅入城、房屋养老金制度的合理性

近日,一线大城市开始全面取消限购措施:上海外环区域全面放松限购和限售,而广州更是全域放开限购措施。

央行宣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调整为不低于15%。

另外,中、工、农、建四大国有银行宣布于2024年10月31日前统一对首套、二套及以上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为不低于LPR减30个基点,并于10月12日公开操作细则。

那么问题来了:本轮重磅救市对房地产市场而言能否“止跌回稳”?

其实,本轮救市的力度对于楼市而言,可能还不如“5·18”新政。

尽管实质性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但对于居民或家庭部门来说,每个月也就相当于少还300元左右的房贷,其所释放出来的资金规模拢共加起来也就只有每年2000亿元,假若变成购房资金流入楼市,就连销售额的零头都达不到,自然也就无法改善楼市销售整体萎靡的现状,只能起到改善社会日常消费边际递减的作用。

回顾过往拯救楼市的举措,实则已经比本轮的强刺激举措还要猛烈且极端,但就是无法逆转颓势。

如今看来,楼市兴许真的步入了由经济规律所支配的周期性调整的状态,加上居民负债高企、刚需购房人群锐减、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作用下,楼市很难在短时间内止跌回稳。

根据最新一轮去资产泡沫化周期所反映的状况来看,其需完全下跌至2016年即棚改货币化安置项目开启之前的房价形势,才有可能将资产泡沫挤压干净。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楼市或许还将下行一段时间。

而在此背景下,楼市会加速分化: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楼盘的房价会率先恢复上涨态势,另外一些人口净流入和产业配套发达的城市,其物业和租赁业保不齐也会恢复上升态势,至于其他城市的商品房市场,则长期处于低价横盘的区间。

地方收储即把存量商品房库存用作保障房项目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能否使楼市去库存?

尽管近几个月来,由于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的双重下滑,导致全国楼市整体库存及待售面积不降反升,但此现象的出现与部分地方及相关机构未能充分践行“5·18”新政密切相关。

我认为,只要守住自然资源部门下达的限制土地供应这一底线,以及加快地方收储及开发商建成的速度,楼市库存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必定有所下降,以达到去库存的目的。

需要警惕的是,楼市与股市的性质不一样,不动产天然在交易流动性上要略逊于证券形式资产,一旦形成正向的财富增值效应,恐怕又会打破行业底线,造成又一轮供给过剩、库存高企等不良现象。

话说回来, 弃宅入城购房和房屋养老金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体现在哪儿?

所谓的弃宅入城购房政策,是指部分地方针对广大农民群体推行使其等放弃集体宅基地或自有建设小产权房,以提供其等进城购置新建或二手商品房的优惠补贴政策。

至于房屋养老金制度,则是针对城镇居民自有产权房屋老化等问题所推行的折中方案。

尤其是前者,不仅触及到了个人住房产权的问题,还使原本就存在的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等二元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没错,这两项举措的不合理之处就体现在未经相关产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下,便出台足以动摇个人产权让渡与否的行动细则。

以上举措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

与其如此,倒不如加快落实取消公摊面积、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措施,甚至继续房地产税落地的实验。

促进就业和立法保障民营经济才是本轮重磅救市真正能够改善市场预期的举措

近期,上面出台促进就业“二十四条”,并且官宣国央企于明年普遍落实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以及立法保障民营经济合法权益,意味着什么?

本轮重磅救市旨在于 壮大居民部门的资产性收入,而促进就业“二十四条”则是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由此居民三大收入来源中的两项都已经有了实质性计划,即为民创收,但就是只字不提社保性收入,以及再分配制度改革,说到底还是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毕竟拉美和南非的教训,咱不吃不行。

而对于国央企推行人力资源市场出清和立法保障民营经济权益这两项制度性改革,我希望不要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将其等真正落实到位。

纵观本轮所谓的重磅救市,都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如今上面对于许下的承诺必须要付诸实践并落实到位才行,要不然就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而之前对于楼市的所做的各种救市承诺,便是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

早期的保交楼、金融十六条、带押过户、私募基金入场、取消“四限”政策即限购、限售、限贷、限价,还有就是保障房企开发商的现金流等措施,包括房企白名单融资机制,上面一直在强调,但各地方并没有真正贯彻和执行到位。

包括持续到今年的说要给存量房贷群体,也就是背负房贷的居民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虽然去年十月份就已经说要下调了,但最终还是根据LPR一年一调,如今整体的存量房贷利率大概平均才下调0.5个百分点。

直到现在才落实,什么意思呢?

其实上面之前一直在对整个市场做预期管理,但是并没有将承诺付诸于实践以落实到位。

说一次、两次,市场可能还会相信,但如果说了几百次、上千次,实际的政策依然没有落实到位,那么说再多也是白搭。

其次,目前的经济系统还存在着诸多的结构性矛盾,如若不针对这些矛盾,尤其是对再分配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上面给再多的利好政策都白搭,因为这整个体制打从根基就是松动的,无论表面上盖的楼有多么华丽,多么雄伟壮观,修饰得再怎么好看,其始终具有一夜倾倒的巨大风险。

比方说,这次针对楼市所采取的降息降准降存量房贷等措施,本质上就是为了拯救以居民住房贷款为主的全社会的信贷,无论是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降准,还是预谋以降低七天逆回购利率为主要手段,以此降低LPR即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所谓的降息,抑或是降低存量房贷平均0.5个百分点,以及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从25%降到15%,这些措施无疑都无法解决楼市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需求端萎靡不振。

除了楼市的需求端之外,传统的消费领域也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状态,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大宗商品消费在内,甚至传导到传统制造业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这些无疑都是针对长期性的经济系统所出现的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再来就是现阶段,凡是不涉及或不以制度性改革为主的所谓刺激经济的救市举措,其等的效果虽不至于大打折扣,但至少会折损一半。

比方说,针对股市及金融制度的相关政策,如果最终目的是使股市形成长期牛市,那就必须涉及制度性改革,也就是务必将注册制、退市常态化、T+0机制,以及对违规减持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等措施落实到位。

而诸如直接融资、货币传导、信贷支持等与之配套的金融制度性改革也得进行下去,假若能够立法保障,那再好不过了,而不是只采用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方法,旨在于提振一时的经济形势。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形势终于在长达好几年的忍辱负重中,于美元降息之后彻底打响一场早已谋划许久的翻身之战,使十四万万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耀我大中华之国威!

总之,我国经济最艰难的时刻已然过去,轻舟已过万重山,接下来将是我国势如破竹般强势崛起,并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伟大复兴时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07213.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