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徐浩宽
半年前,我轻轻叩开一扇陌生的家门,谒见一位陌生的百岁老人。他就是新昌县的离休干部沈知影。在目光与目光相碰触的那一刻,在我内心的一支火苗就此点燃。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素味平生,却一见如故。老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往事不堪回首。
时光倒流,带我回到青葱岁月,那时激情在燃烧,热血在沸腾。“国破尚如斯,我何惜此头”,男儿自以身许国,毅然弃商从戎。革命征程,何惧前路雨潇潇;崇高事业,何惧流血与牺牲。虽屡经磨难、身陷囹圄、蒙受冤屈,但依然初心不改,信仰不变。
一百年间,在沈知影身上不知发生了多少故事,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酸甜苦辣。一百年间,沈知影又见证了多少历史沧桑和世事变幻。千言万语说不尽,长篇累赘写不完。岁月倏忽,往事已矣。我举起了这支已点燃的火苗,努力让这些故事闪亮起来,鲜活起来。这些故事,或许能够照亮一些读者的心灵。所有这些,若能再现,若能留下,于后人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进步少年
沈知影出生在浙江东南方的新昌县大市聚。这个小镇位于新昌的东部,方圆十里零星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人口较密集,土地肥沃。集市形成较早,商业气味较浓,沈家的恒兴商行,已经开了多年。沈知影出生的时候,父亲沈章甫正用心经营着恒兴商行。
10岁那年开春,在父亲的陪同下,沈知影跨进梁氏宗祠的大门,在这里上学读书。很快,他学会了做账,经常做父亲的帮手。第三年,知新高级小学(简称知新高小)秋季招生,沈知影榜上有名,他在知新高小度过了两年令人终生难忘的、幸福的读书时光。知新高小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劳技、书法、美术等。
早在1917年,革命先驱梁柏台曾经求学于此,并于此立下“以身许国”凌云壮志。“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入侵中华大地,知新高小的老师,就开始向学生宣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领土,不允侵犯”、“热血男儿、志在四方”、“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等思想,还不时进行抗日宣传。学校里有两个音乐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唱抗战歌曲,少年沈知影很快就学会了《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并沿街传唱,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晚年的沈老,依然记得那种旋律,时不时会哼上几句。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在少年沈知影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为他日后赶赴四明山,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前排左一为沈知影同志
2、追求光明
据史料记载,日寇对新昌县的暴行始于1940年。1940年至1941年间,日机44架次,轰炸新昌,县城一半成为废墟,造成“新昌剩只角”的惨状。最为严重的是1941年4月18日至5月20日,日寇战机入侵新昌,先后在县城、拔茅、西山等地投弹。1942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三),是新昌县大市聚镇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当地的老百姓来说,是最痛苦的一天;对沈知影来说,是没齿难忘、刻骨铭心的一天。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5月17日那天,日军流窜到大市聚镇,先是抢掠街店,然后是放火烧房屋。”“镇上唯一的机器碾米厂被捣毁,街头两旁几十家商店、商铺、作坊里的粮食和值钱的财物洗却一空,连鸡、鸭都不放过,然后将房屋烧毁,以掩盖其掠夺抢劫的罪证。”
如果说,学生时代是沈知影革命思想和抗战意识的萌芽,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了日寇的凶残暴行之后,沈知影已彻底被唤醒,革命的火苗已被点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沈知影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如同火山要爆发一般:我决不做“亡国奴”,决不苟且偷生,我要参加革命,拿起枪杆子,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大火,整整烧了半天,从下街烧到上街,从中街烧到横街,百余间商铺和周边的民房被烧成一片废墟。那天夜里,沈家的煤油灯一直亮着。沈家和知新高小的房屋,因一道高高的石墙,幸免遭遇火灾。
沈知影看到一些同学朋友已无家可归,统统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并在他家里过夜。沈知影与这些年轻人惺惺相惜,互相安慰,彻夜长谈,个个义愤填膺,发誓要报仇雪恨,要去抗战。沈章甫毕竟是一个商人,相当精明,家里建有一个地窖,非常隐蔽。他把钱财和一些贵重的货物、食物都藏在地窖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家成了“避难所”,也成了宣传抗战思想的阵地。不少进步青年,聚集在沈家,一个个成为沈知影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为后来与沈知影一起上四明山、投身革命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奔向四明
沈知影要去参加革命,要去抗日,要上四明山,也不是突发奇想。距离大市聚不足一百公里的四明山上,有一支抗日武装——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百姓们早有耳闻,并且互相传颂,新昌县内不少热血青年已赶往四明山,参加了抗日队伍。当时,大市聚区已成立地下党,袁志平担任组织委员。
袁志平是大市聚镇(今沃洲镇)西山村人,是沈知影知新学校的学长,读完高小后就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共产党。
袁志平经常到沈家串门,喝喝茶,聊聊天,有时还会在恒兴商行里卖些东西。耳需目染,潜移默化,沈知影全身的鲜血就要沸腾起来了。
沈家一共四个孩子,大儿子沈知影,上四明山后成为一名地下革命战士;小儿子沈建仁年满18岁后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大女儿沈梅芹于1951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上四明山,实在非同小可,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当时,在遭遇日军几番空炸之后,新昌已经沦陷。日军不仅侵占了县城,并且在拔茅、西山、曹洲以及嵊州的黄泽、三界等地设立了据点,对往来行人都要进行严格的盘查,一旦发现可疑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或关押、审讯、用刑,或干脆枪毙。
在袁志平的动员下,4月,大市聚镇共有12名青年要上四明山。他早已上报了组织,并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妥善安排。
为安全起见,分两批走。袁志平分别通知了沈知影等6名青年,于4月24日下午2点,在沈家“恒兴商行”后厅集合。他还临时绘制了一张路线图,要求每个人把一个个地名死死地牢记在心里。最后,决定第二天早晨5点启程。
那天午后,母亲吕桂芝早早地在准备晚餐了。晚餐相当丰盛,都是沈知影特别喜欢的菜肴。沈章甫还邀请袁志平和其他几位小伙子留下来,一起吃晚餐。袁志平却说,各自回家吃吧,让大家好好与家人告个别。
天蒙蒙亮,6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父母双亲的目送下,踏上了去四明山的征程。每个人的心里都知道此去路途艰辛,充满坎坷,但是他们显得非常乐观,斗志昂扬,激情燃烧,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志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根据袁志平设定的路线,为绕开敌人的关卡,他们不走大路,而走小路;不走水路,而走山路。也就是说,不经过拔茅、县城,再往三界、百官方向行走,而是经铁顶山、藕岸,过兰溪、金庭,再翻越黄泽大山,赶往四明山。
4、秘密战线
四明山,素有“第二庐山”之称,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历代骚人墨客纷至沓来,吟山咏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更是一个革命圣地,因其红色革命根据地而驰名中外。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的主战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从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挺进四明山,周边县市众多有志青年不约而同地赶来投身革命,沈知影就是其中一个。沈知影在四明山的时间不足2个月。
在这50多天的时间里,沈知影更多的是受到了关于“革命”知识深刻的教育,经历了非同寻常的“革命意志”磨炼。经过近两个月时间的培训学习和军事训练,沈知影的成绩不错,拥有了成为游击队员的基本素质,他完全可以留下来,做一名光荣的浙东游击队三五支队的战士,像其他战士那样,穿梭丛林,英勇歼敌。可是,组织意愿要求沈知影返回大市聚镇,以恒兴商行为据点,以采购销售农副产品为掩护,去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抗日思想、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四明山三五支队。
经过培训学习后的沈知影,与两个月前的自己,已判如两人,尤其是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已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他认识到,革命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抗日的途径也可以多种多样。到前线、上战场是抗日,在敌后、发动群众也是抗日。
后来,沈知影曾这样说:“去的时候,我可是打算要与小鬼子好好厮杀一番的,这回被告知要做地下工作,不禁有些失望,但是转念一想,这也是在为革命服务,而且确实我的家庭背景更适合这份工作,于是也就释怀了”。
1943年下半年,沈知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正式转入地下工作。
新昌东区地下党组织委员、大市聚支部书记俞伯才,交给沈知影的工作任务,一是向群众宣传党的宗旨、革命目的,动员进步青年参加革命;二是负责联系芦溪支部和梁高支部;三是兼任联络员,随时传送信件、纸条。而这些工作只能通过“地下”秘密地进行。
幸好,沈知影也许是得益于家里从小经商的缘故,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沈知影非常适合这份地下工作,在家可以恒兴商行作为掩护,出门可以收购货物为幌子。
联络员这项工作其实是挺危险的,如果是带个口信、捎个话,关系不是很大;如果是纸条、信件、重要文件,一旦被敌人搜到,那是难逃一劫的。当沈知影接到送信任务时,他总是做得非常谨慎,把纸条捏成一小块,放在麻袋的最低端,挑着麻袋,捏着杆秤,戴上草帽,穿上草鞋,以收购茶叶、烟叶作掩护,把信件纸条一一送出去。
“心虚啊,别说遇上人啦,就是路边狗一叫,我的心都砰砰跳,就怕被敌人发现了。”据沈知影回忆,有一次,他要将一份信涵交给王群同志,途径城门口有日本人站哨,必须有良民证才可通行。沈知影机灵一动,赶到拔茅的一位表兄那里,借来良民证才完成任务。
一切都在秘密地进行中,除了俞伯才、袁志平等几人之外,没有人知道沈知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就连他的父母。父母确实不知道他是共产党,沈知影必须严守这个秘密,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前后发展俞怡平、吕觉明、章士强等意思人入党,同时介绍10多位进步青年、同学、亲戚上四明山参加革命。
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地下工作,经组织同意,他决定将自己“沈建新”的名字改为“沈知影”。“知”,含有知识、知道的,要知道自己怎样做事;“影”,即影子,要做党的影子,党走到那里,就跟到那里;“影”与“隐”谐音,又有隐蔽、隐藏的意思。
5、黎明前夜
1945年5月,大市聚区地下党组织因叛徒告密,遭到破坏,沈知影被列入通缉名单之中,他不得不逃离了老家,去别处避过风头。沈知影回忆那段往事时,这样说道:“当时参加革命,危险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叛徒出卖,遭到通缉,只有逃。”出逃在外,度日如年。沈知影能够经受生活中的苦难,他内心的痛楚却着实难以忍受,他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他的家人和战友是否安全无恙。
再过了几天之后,他悄悄地返回家中。可是,谁知他早已被暗哨盯上,被捕入狱。
说是被关进监狱,其实不是监狱,那时大市聚区并没有监狱。沈知影等人被关押在大市聚区伪政府公馆内,人数不多的国民党官兵就驻扎那里。有几间审讯室、关押室。刑具不是皮鞭,就是棍棒。被抓捕到这里的人,往往要吃尽苦头,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棒打鞭抽,如果身份是共产党有重大嫌疑,那就非被打得半死不可;如果招供承认,那就可以随时枪毙。在那个年代,平常的日子都过得非常艰辛,牢狱生活有多悲苦,是难以想象的。沈知影在那里受尽了折磨,但他还是挺过来了。
面对敌人的蛊惑引诱、辱骂毒打,沈知影不低头、不畏惧、不妥协,不能说的话不说,不该签的字不签,他的嘴舌是坚的,他的脊梁是直的,他的骨头是硬的,他的意志是刚强的。
沈知影回忆说:“在两次审讯中,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和组织秘密,也无损害党的言行。”沈知影被抓后,父亲心急如焚,便买通牢头,送去衣被饭食,同时想尽办法,到处托人,才把沈知影保释出来。
出来以后,他又投入到了战斗。在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共产党员的沈知影主动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6、夕阳丹心
新中国成立后,沈知影加入了新昌县委组织的农村工作队,主要任务是组建农村合作社,恢复农业生产。
不久,沈知影被安排到新昌县公安局工作,担任侦察干事兼文书。1952年10月调任粮食系统任黄泽粮管所所长,1955年3月提拔任新昌粮食局购销股(兼人事)股长。
由于时代的原因,1957年3月,沈知影蒙冤被开除公职,遣回老家大市聚村接受劳动改造。
蒙冤后,沈知影依然勤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初心不改,坚信党和政府总会还他清白。经过数十年的申诉,这一天终于到来。1979年5月,沈知影得到平反,恢复工作,组织安排回粮食系统工作。1986年4月,中共新昌县委决定恢复沈知影的干部身份,并办理了离休手续。1994年8月27日,中共新昌县委组织批准同意恢复沈知影党籍,党龄从1944年12月算起。
2001年5月30日,新昌县老干部下发文件,沈知影自2000年8月1日起享受副处级生活待遇。
一路走来特别值得沈老感激的是他的妻子俞亚云同志对他的信任和一生的付出,几十年牺牲自己的美好前途不离不弃陪伴他熬过艰难的沉沦岁月,养育儿女成人成才。
晚年的沈老生活幸福,子女孝顺、政府关怀。今年100岁的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耳不背,眼不花,口齿也清晰,每天读报看新闻,还一直做着捐款希望工程、帮助困难群众等社会公益。日常生活起居由保姆照顾,女儿们经常回去看他。小女儿和小女婿离得最近,他俩一个中医、一个西医,关心有加,小女儿还一年四季给老爸配中药做成丸子调理身体,六七年来没有住过医院,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吧。
沈老好比《西游记》中的人参果,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细嚼慢咽;沈老好比一坛陈年好酒,不能一干而尽,而要一口口品尝,才能品出味儿来;沈老好比一首经典古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沈知影先生的百年人生缩影。
[感谢: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黄志益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