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这年腥风血雨,拜占庭人忘了关上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小门,东罗马帝国难攻不落的最终骄傲,也随着它的敞开化为灰烬。在众多战役之中,这是关于城门重要性最确切的例证。在如今种种的影视作品中,攻城战似乎秉持着一套令人生疑的逻辑:数以千计的士兵架起云梯,明知顶端是盒饭,也义无反顾地向上攀去。随即,无数因领到盒饭而心满意足的士兵,闭眼从天空坠落。而看似薄弱的城门,却只有稀稀拉拉几十人抱着根大木头混工时。为什么不集中兵力攻打城门?为什么不放火烧掉城门?在我们热衷观看古装剧的年代,似乎总不免冒出上述的疑问。那么,进攻城门真的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吗?火烧城门又有没有可行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古代攻城战与城门的那些事。
在探讨攻打城门是否如此简单的问题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城门的形制和规范。对兼具象征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城门来说,自古就有建造它的形制存世。往小了说,也有建造屋门的范式。而其中一个令现代人疑惑的规范是,门无论大小,一律向内开而非向外开。这一点不仅在古代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军事上也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成熟形态的门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即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构成和开合方式也没有发生过本质变化,城门与家门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用料的多少。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同在中国扎根的还有一种古老的传统,叫做风水。风水最早是作为先民判断聚落宜居地的经验法则而存在,而后慢慢演变成了以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在风水的体系中,门乃阳宅三要之首,对古人而言,门的开向决定了家运甚至国运的兴衰。阳宅风水中,大门乃是阳宅的气口,开门纳气便成为了修建大门的第一条标准。向外开的大门,在风水中被认为会随着开启而流失阳宅中的气,此乃风水中的大忌。因此,古代的大门宁可占据居住空间,也要向内开启。这是风水留下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城门修筑的技术中同样有所体现。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城门遗址,都是向内开而非向外。一是为了符合风水,二则是为了防守的方便。
为了配合向内开的城门,从城门洞的制式到墙壁的构成,都有专门的设计和考究。首先便是城门洞的墙壁,大门通常位于城门洞向外的一侧,而在大门外侧左右两边的通道壁中,都会突出的一段砖墙。这段砖墙的作用不是别的,正是为了防止城门向外开启,也就是起到了门框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也被称为城墙倒刺,在殷商时代便已出现,后被广泛应用于城防之中。
而城门向内的军事意义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掌握主动权。攻城战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守城方并非坐守城中一步不出,而是需要不定期、不定时离开城池进行作战。自古以来,守城都需要结合反攻。能够自如出入城池骚扰敌军,对守城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和影视剧中不同,历史上对于守城战有着详细的解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来自南宋陈规撰写的《守城录》,其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城门贵多不贵少,贵开不贵闭。这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守城战大相径庭,但陈规也在书中解释道,真正的守城并非是拒守城墙不出,而是将城墙与城门归为作战的一部分,与敌军进行游击战、骚扰战。守城方甚至应尽量使城门进出方便,从而能让己方兵力快速出动和回归。而向内开启的城门,则更增加了这种优势。第一,向内开合,可以保证城门开合的主动权永远在守城方手里;第二,向内开合,更方便守城方加固城门的防御,使城门更难被攻破。这两点加起来,更加增大了城门在攻城战中的地位,使守方拥有主动权,握有强势的反击能力。
但城门不仅仅是守城中重要的一环,同样也是攻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攻城方来说,进攻城门相较于进攻城墙的优势,并非是我们所想的更容易攻破,而是在于将两者攻破后,补充后续兵员进攻的效率。攻破城门,可以将大量兵力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后续作战中;而攻占城墙后,则要等待士兵挨个顺着云梯向上爬,投入作战的效率当然要大打折扣。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在进攻时,要抢先占领咽喉部位与交通要道。设计城池的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对进行攻城战的双方来说,城门就是这样一个交通要道。
一般来说,守城方投入最多人力防守的便是城门,因此古代筑城中有很多讲究,其中与城门有关的也最出名的一项发明叫做瓮城。瓮城是在城门外再加修一圈城墙,将城门牢牢围在墙中。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小型城池的设施,就叫做瓮城。瓮城同样设门,且城墙上也有军事驻守。有些丧心病狂的城池,甚至会在城门内外都加设瓮城,这样一道城门就变成了三道。对进攻的士兵来说,和敌军拼得你死我活,最终冲破城门后,却发现里面不仅有一扇城门,四周墙上更是布满了蓄势待发的弓箭手。而身后则如潮水般涌入的友军,无法脱身时,那场景似乎只能用“瓮中捉鳖”来形容。而我们所描述的瓮城,还是很早期的原始形态。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为瓮城增添了许多功能,如箭楼、 瞭望台和藏兵洞,这样每一个瓮城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作战单位,给敌人增添成倍 的麻烦,调度起来也更加方便。因此,攻城方在达到关键的主城门前,便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城门自然也更加难以攻破。而有了瓮城,守军的兵力调配也更加自如,藏兵洞和四通八达的城墙,能够令军队来去无踪。甚至有些坏心眼多的将领,在修筑瓮城时会故意设置假门,以此最大程度消耗攻方的兵力与斗志。
既然凭借人数强攻城门如此麻烦,那为何不将城门一把火烧掉?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曾有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火烧城门从各种层面讨论都并非上策,至少不会是攻城将领会优先考虑的方法。首先,设计制造城门的工匠们自然明白城门有被烧毁的风险,因此在建造城门时,他们便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来使城门变得不易燃烧。工匠会选择相对不易燃烧的木材建造城门,如枣木、铁桦木等等,并会刷上几层漆以图增加阻燃效果。在处理完木材后,工匠们还会使用铁质的网状结构包覆住城门,最后用铁皮将城门与网状结构整个包裹起来。这样的城门用铁量十分庞大,成化元年宣府新铸的大堡与小堡,小堡城门用铁496斤,大堡城门用铁则达到了惊人的1,030斤。古代泼油所燃起的火焰几乎无法烧毁裹铁的城门,更不用提用铁量超过千斤的城门了。因此,想单凭火攻烧坏城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守城方放任火势增大的前提上。在实战中,守城士兵会通过城门上方预留的缝隙向下倾泻水袋、泥沙,或者直接浇水来熄灭火焰。而试图靠近城门加大火势的攻城方,则要面对门洞缝隙中倾泻而来的滚石、热油和沥青等危险。
城门的难攻度还不止于此,就算攻城方真的用火攻将城门烧毁,等待攻城方的依然是一场噩梦。明朝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忠国公石亨谋反,意图推翻明英宗。由于计划败露,两人仓促起事,在攻打东安门的过程中,石亨放火将城门烧毁。但没想到的是,东安门守军非但没有灭火,还向火中添柴,熊熊大火反而阻挡了叛军的进入。因此,火烧城门非但不是上策,甚至会方便守城方进行防御。但即便真的一切顺利,将城门烧毁并占领城池,等待攻城方的依然是一个烂摊子。城门洞大敞四开,仿佛在欢迎着敌方援军前来进攻。修缮城门已是不可能,重建又要花上大量时间,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也只能拱手相让。
但不管城门如何坚固,时代的车轮还是将它远远抛在身后。火炮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到来后,城门便失去了它原本守护者的身份。炮火之下,不管是城墙还是城门,最终都只是历史中的一滩灰。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雄伟且厚重的历史城门中,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精妙绝伦的建筑技艺,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战火与岁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