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宝树: 科幻时常提醒我, 世界的震撼和惊奇

钱江晚报2024-09-27 18:08:01  130

潮新闻客户端文/赵茜视频/蒋文俐

9月23日上午,“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秋季榜”公布,中国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海盐籍科幻作家宝树位列其中。

宝树,本名李俊,作为80后科幻作家的他,早在1999年便以一篇《一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和我》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当年一等奖中最知名的是韩寒。

2010年,他正式开始科幻写作,相继创作出《三体X:观想之宙》《时间之墟》《七国银河》等长篇小说,以及《我们的火星人》《看得见风景的窗口》《退行者》等百万字短篇小说,并凭借《美食三品》入围2024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无穷的想象、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关注,让宝树一度“拿奖拿到手软”——第三届星云奖最佳科幻短篇小说奖银奖和最佳新锐科幻作家奖银奖;中国科幻界最受瞩目的新锐作家(2011年);“星云奖”与“银河奖”双料得主(2012年、2013年);“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得主(2014年)等。

今年9月21日,宝树还凭借2022年创作的《中元节》入围第35届银河奖,呈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元节理解。

谈及创作灵感,宝树答到:“当时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比如疫情,加深了我对生和死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这正好和数字生命等未来科技的一些发展成果有可类比的地方,在这一背景下去思考未来,思考人死后可能出现数字生命或者复制体等虚拟人格体,是很有意思的。”

在读者眼中,宝树是创作者,也是一位想象多元、经历丰富的探索者,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有山川环抱、江河滋养的四川,也有被誉为“文学小城”的嘉兴海盐,还有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西安,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为宝树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主题,也影响着他的生命思考和人生体验。

说到这里,宝树回忆起了他在四川生活的场景,“那时我身处深山,大山里有个工厂,带有一种极致的蛮荒感和险峻感,这些感觉融入我的作品,就体现出一种对极端生活环境的喜爱和偏好,险峻却又带有一种神秘的魅力,与科幻的感觉相契合。”

后来在浙江的生活,又给他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江南水乡和海边的风光带来了更加灵秀、温柔、人文的气息,让我的作品更具诗意和人文气息。总的来说,我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古典文学,包括武侠文化的了解和体悟,和浙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浙江的文化土壤非常深厚,我浸润其中,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些年宝树产生了怎样的创作感悟?他又如何看待科幻的未来?获评“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后,他接受了潮新闻的采访。

潮新闻·钱江晚报:《美食三品》短篇小说集为什么分为宇宙卷、时空卷和人间卷?每一卷中的篇目是怎样选择出来的,这些篇目是否覆盖了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短篇小说中,您最喜欢哪篇?为什么?

宝树:《美食三品》这部作品分为三卷,这样的划分基于一个朴素的考虑。虽然每卷主题上确实存在一定区分,但很多地方界限依旧比较模糊。例如,某些作品既可以归入“时空卷”,也可以归入“人间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个作品集包含了我过去15年的创作,但主要是最近四五年的作品,因此内容还是比较新。由于作品集有特定的主题和风格倾向,就是突出奇妙、创意和科幻的惊异感。因此,一些风格略有不同的作品没有被收录进来,主要收录了符合这一主题的作品。

至于我最喜欢哪一篇作品,这就像问一个人他喜欢哪个孩子一样。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偏向性,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客观上,或许某一篇作品在技法上更成熟、更好,但在情感上,另一篇作品可能与我感情更深,写它的过程曾带给我更多感动,或者它表达的内容更意思。因此,很难说最喜欢哪一篇。

潮新闻·钱江晚报:听说您注册过很多笔名,比如“宝树”“新垣平”等,为什么选择“宝树”作为最终的名字,它有没有什么寓意?

宝树:现在的笔名“宝树”源于我早期在网络上使用的网名,那时网络上注册账号相对容易,我在许多网站和论坛上注册了不同的用户名,可能有十几个之多。

在这些网名中,‘宝树’这个名字我用得最为频繁,渐渐地,它就成为了我比较正式的笔名。

这个笔名的确立是一个相当偶然的过程,如果说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能就是一个三脚猫功夫的反派角色,反映了我对自己的一种认识。

潮新闻·钱江晚报:从早些年痴迷科幻的少年,到今天的科幻作家,科幻在您人生历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您看来,科幻最吸引您,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宝树:科幻是我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从小就是一个科幻迷,这也是我后来选择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广义上的科幻是一种态度,是对终极问题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你不一定要从事科幻创作,也可以去从事探险家或科学家等职业,但这种精神是一致的。它的魅力可以理解于一种开放性和超越性,会定时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已知世界之外,存在无数未知的事物和可能性,和超越个人经验的震撼和惊奇。

这些震撼和惊奇并非毫无根据,也不是宗教式的天启,而是通过人类的理性思考和观察所能发现的确定性可能性,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可能性,科幻则是人通过理性去思考这些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潮新闻·钱江晚报:科幻创作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在创作的历程中您会遇见瓶颈吗?作为科幻作家,是否会尽可能追求写作逻辑最大化的完美、贴合?

宝树:每位创作者都有瓶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当然会尽量的切合逻辑,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科技方面的硬伤,或者必须要有空白的地方。关键在于,作品在最核心和基础的层面上要能自圆其说。

潮新闻·钱江晚报:宏大宇宙中的渺小个体,一度是科幻作品最青睐的描写对象,您的宇宙卷中收录的也是相关主题的创作。但近两年,似乎有更多贴近现实,展现生活哲思的作品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比如说您的《美食三品》《度假周》等,这是否意味着科幻审美的一种转向?

宝树:这个转变或多或少是有的,其实这本书还不明显,我下一本书在做未来人生故事集,会更多收集展现近未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或悲或喜或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个当然和人生经验的增长有关系,也和现在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有关系,就是我们的生活已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出很多有意思的这个写作的素材。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产生出许多有趣的写作素材。这也是未来时代重要的创作方向。大家都会通过创作,寻找理解生活的方式。

潮新闻·钱江晚报:科幻创作者是否需要具备“历史意识”?如果读者想要了解科幻的历史,您会建议他们阅读哪些作品?

宝树:要了解科幻历史,理由众多。你的创意和想法可能已经被他人写过,甚至成为烂大街的设定。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科幻历史,可能会创作出普通甚至俗气的作品,你还误以为这些作品是有创意的。所以,你要了解科幻历史的发展源流,才能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

此外,特定概念的演变、特定主题的发展以及叙事风格等,虽然不了解科幻的源流也可以创作,如果你是天才,甚至可能写得还不错,但也容易走偏。

从深层次意义上讲,科幻创作者与文学创作者一样,都是在文学史或科幻史的背景下进行创作。有些人意识到这一点,有些人没有,因为一个写科幻的人,哪怕完全不看科幻史,甚至不看其他人的小说,但他的创作必然受一些科幻概念的影响,这些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对个体的影响,可能都与科幻史有关,这些历史可能是科幻文学的一部分,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机制。

潮新闻·钱江晚报:看到您在朋友圈里说,年过不惑还混迹在青年之列有点惭愧,作为读者想知道,您眼中的科幻创作是有年龄限制的吗?这一题材是否对年轻人更为友好?那作为失去年龄红利的创作者,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宝树:对于创作者而言,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优势。比如人到中年,作者的社会阅历更丰富,对人生的思考相对来说更深刻,视角也更全面。当然,他也可能丧失了一些写作的锐气,或者一种天真的、原发的想象力。但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科幻作品的读者以年轻人居多,中年创作者即使作品优秀,也可能不被年轻人理解。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就看作者追求什么,有可能他就要迎合年轻的读者,也可能他就要表达自己的东西,如果遵循内心,他至少仍然能够赢得一部分读者的喜爱和认同。而且创作者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超越时空的,毕竟我们无法单纯迎合市场对年轻的偏好,现在年轻的叙事,20年之后依然可能过时。

潮新闻·钱江晚报:您在《美食三品》后记中写到,在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科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在您看来,未来科幻文学发展有几种朝向?在世界科幻作品喷涌而出的情况下,中国科幻作品有没有“异军突起”的可能?

宝树:我觉得未来科幻发展有这么几个面向,一个科技和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会兴起一种描述未来的,或者更具前瞻性的、描述当下生活的科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科幻也会和其他类型文学结合,演变出科幻推理、科幻青春或科幻恐怖小说等,出现一些通俗化、又很有意思的文学类型;同时,在原来科幻文学领域,随着科技发展和突破,其覆盖面也会有拓展,科幻会和人文科学等交叉学科产生更多的关联,《三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书中的宇宙社会学就是融入了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产生了一些新的元素;在表现形式方面,科幻还有可能与影视、游戏、剧本杀等相结合,这个就不多说了。

至于“异军突起”这个目标,刘慈欣老师基本已经算实现了,但整体来看,《三体》之外的其他作品依然差点火候,但时代的条件已经准备的差不多,接下来还得靠我们作家自己的努力,每个人去写自己喜欢的东西,至于将来能取得什么成绩,一个看财力,一个看机缘吧。

潮新闻·钱江晚报:在人工智能高度融入人类社会的今天,您是否担心过科幻小说里描绘的未来某天成为现实?您怎么看待AI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模糊,它会使人进入孤独、原子化的境地吗?

宝树:人工智能当然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改变,而且现在许多变化都已经成为现实,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

人工智能,简单来讲就是机器人,它比其他人类更能适应你的需求和性格,它可以无条件地顺应你,使你感到舒适和快乐,而无需为此付出太多。这样的代价就是,你将丧失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

怎么克服这个问题?有什么好办法?

我也很难回答,但我比较喜欢一个论述。它说,人应该和人工智能一起进化、一起发展、一起迈向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也在成长、学习、超越自我,这样你可能会克服人工智能的很多弊端,比如,你可能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饮食男女和肤浅的情感陪伴等需求,你可能会更想去爱一个真正的人,或者从另外一个人那里去学习,等等,投身更严肃的关系、更严肃的生活。这就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怎么达成还很困难,反正就是一个愿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8304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