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份额超80%, 中国在电池零部件领域形成“统治级”优势

观察者网2024-09-27 12:40:41  122

导读:中国已将锂电池供应链牢牢攥在手中。

(文/周盛明编辑/高莘)

据《日经亚洲》9月26日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发展,中国已经在全球关键锂电池零部件领域占据了80%以上的出货量。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放眼全球,中国已经在该领域形成了“统治级”优势。

据悉,锂离子电池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东京矢野经济研究所报告称,中国企业在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方面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89.4%、93.5%、87.4%和85%。

以电池隔膜为例,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两年之间增长13.1%。作为对比,日本的电池隔膜份额则接近“腰斩”,全球市场份额从20%下降到9.7%。

日本的电池隔膜份额接近“腰斩”《日经亚洲》

《日经亚洲》评论称,中国电池材料需求的增长是由国内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推动。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而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在快速增长。2024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700.8万辆和70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0.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7.5%。

瑞穗银行研究员唐进表示:“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汽车电池需求来自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的锂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7成以上。研究机构EVTank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87.4GWh,同比增长34.3%,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3.8%,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让车企对电池的需求猛增,而由于在技术、产品性能,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从趋势来看,中国电池企业已将开始迈向欧美等海外市场。

东兴证券的研报指出,国内电池厂商早在2018年起已开始在欧洲规划布局产能,现阶段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第一批产能已落地投产。预计国内厂商欧洲地区产能从2025年开始密集释放。

据InfoLinkConsulting数据,截至2023年底,在海外投运的中国锂电制造商的电芯工厂已有6个,海外规划产能超过579GWh(仅计算电芯产能),2023年全年新增规划产能198.5GWh。

而随着电池企业的出海,上游关键供应链制造商也迈向全球市场。

《日经亚洲》报道称,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将在摩洛哥投资约7亿美元建设新的正极和负极生产设施,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贝特瑞位于摩纳哥的正极工厂预计每年能够为50万辆电动车锂电池生产配套零部件,并且将给位于美国和欧洲的中国电池工厂供货。

电池隔膜供应商深圳星源科技去年开始在马来西亚建设一座价值约7亿美元的工厂。今年4月,该公司与韩国电池制造商三星SDI签署了一份持续到2030年的供应合同。

中国在锂电池供应链上的优势也引起了美国的“忧虑”,并且利用政策手段对中国企业加以限制。

根据拜登政府发布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从2023年1月1日起,享受税收抵免的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进行最终组装,并且电池中的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此外,从2024年开始,电池组件的主要价值也必须在北美制造或组装,以符合税收抵免的条件。

据《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数据,截至2024年6月,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达到5648亿元,其中欧洲是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主要出海目的地,占比达到37%,其次为东南亚地区,占比为19%。而受地缘政治影响,美国市场的投资额占比仅10%。

从积极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内电池企业拥有完善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这让我国的电池行业发展不受制于其他国家,也避免了产能受到物流、国际局势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技术进步一起推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上游供应链到电池单体,技术的迭代和落地可以长期在全球保持竞争力,并形成“技术壁垒”。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出海之路面临着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拦路虎”。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并没有止步不前。通过海外设立工厂、和大型车企合作以及采用轻资产/技术授权的模式,中国相关企业正在抓住欧美在锂电池领域供给不足的窗口期,努力凭借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抢夺市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8253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