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能?

大皖新闻2024-09-27 09:32:11  113

今年前8个月,安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5%,外贸规模居全国第九。

在上半年超越河南之后,安徽外贸规模进一步赶超天津,晋级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所有的“赶超”,都是有备而来。

从“远学粤闽、近学江浙”,到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从芜湖港开辟为外贸港口,到拥有21家国家级开发区、7个一类开放口岸、6个综合保税区;从全省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成立,到5000多家外资企业在安徽扎根,92家境外世界500强在安徽设立192家企业……

芜湖港作业生产忙 肖本祥/摄

在这里,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到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让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专管;再到零基预算改革,让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里,处处可见改革烙印。

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溯源,总能看清楚时代前进的逻辑。

这逻辑底层的关键词,离不开“改革开放”。

突破、融入、奋进。

眼下,安徽正瞄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新提升,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当先锋”的发展目标,掀开新的一页。

海,是开放的代名词。“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安徽,在外贸规模的排位赛上,凭什么跻身全国前十?

透过时间流逝的轨迹,我们或许更能把握住车轮滚滚向前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远学粤闽、近学江浙”,90年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九五”时期“外向带动”战略,“十一五”时期“东向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开放发展”战略……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构筑开放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有数据为证,十年间,安徽省进出口连续跨上6个千亿元台阶,2023年底达到8052亿元。可以说,在中国的开放版图上,安徽实现了从“全国居中、中部中游”向“全国靠前、中部领先”的赶超跨越。

拉近时间轴,近距离观察——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安徽发展的鼓点越来越密。

保障外资企业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完善外籍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让外资企业投资安心、事业顺心、生活舒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安徽“磁吸力”越来越强。

打造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组织“投资安徽行”“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搭平台、建机制、促融通,安徽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

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

江淮儿女顺应时代潮流,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遨游,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轮子一起转,真正做到了“内”和“外”“两条腿走路”。

不断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而实践也更好地证明,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必由之路。

有这么一个数据: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的进出口、38%的外商直接投资。

聚焦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安徽加快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累计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试验田”枝繁叶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改革在这里不断涌现。

回顾走过的路,改革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

“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首从安徽凤阳农民口中传唱开来的《大包干歌》,曾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在中国农村的歌谣,背后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之后,安徽用一场场新的改革,着力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瓶颈。

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现如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质总体为优,新安江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

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如今,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着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专管。

近年来,安徽各领域改革更是层出不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创新”成为今日安徽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让安徽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建设蹄疾步稳;城市“生命线”改革,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零基预算改革,让安徽集中财力办大事,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正发挥最大效益……

改革释放巨大红利。

以经济运行为例。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23967亿元,同比增长5.3%;出口2685.8亿元,增长9.7%;

改革潮涌,击鼓催征。

新时代新征程,安徽发展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机遇,安徽有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有责任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大机遇、大风口不断涌现,但大变数、大挑战也无处不在。

这就需要开放和改革的联动来破题。尤其是面对势不可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唯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拥抱全球创新资源与技术前沿,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让科创的红利充分惠及生产力解放、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让我们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相通相融,从而更好推进制度型开放。

当然,改革从来不是浪漫主义的“锦上添花”,而是一场现实主义的“破茧成蝶”。

在“破茧”的过程中,难免有阵痛,但长痛不如短痛。我们不能因怕阵痛而停足,必须有决心有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这也要求我们既应敢为也应善为,既应有改革的决心,也应有清晰的思路、管用的办法。

9月6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提出实现“六个新提升”、做到“六个当先锋”的改革目标。

“安徽版”改革目标,不仅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还制定了时间表、优先序。比如,提出两个时间节点:到2029年,完成《意见》提出的安徽改革任务;到2035年,安徽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

奔着问题去,对标改,跑步赶。扑面而来的,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

安徽始终坚持把自己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大战略中来审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弘扬小岗精神,“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以“跑”的姿态,持续擦亮安徽的改革品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大江大河2》的结尾有这样一段独白:“我格外珍惜这个时代,所有的变化都可能伴随着痛苦和弯路,开放的道路,也不会是阔野坦途。但大江大河奔涌向前的趋势,不是任何险滩暗礁能够阻挡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艰难险阻,我愿意,为之奋斗!”

改革没有旁观者,谁都不是局外人。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新提升,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放进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历史、共享成果、憧憬未来。

改革的气魄,激荡着开放的胸襟,置身世界经济版图的安徽,机遇无限!(安徽时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8000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