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阐述“空间协奏”主题(02:33)
在城市中心高楼环抱中,艺术作品如何与城市环境和历史融合?
9月25日,“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4JISP)”在静安雕塑公园开幕。此次雕塑展以“空间协奏”为主题,通过雕塑发起一场人与自然、城市与历史、本土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对话。
“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4JISP)”海报
据悉,作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扎根于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静安,以双年展形式呈现。展览用第一个十年,以“城市”为主题讲述了公共艺术在静安、上海的美育故事。自2020年起的全新十年主题“空间”,开始演绎从城市到空间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的体察。
“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延续“空间”系列,以“空间协奏”为策展主题,用音乐作为隐喻,借鉴协奏曲的意象,于主要核心展区静安雕塑公园及延伸展区(南京西路和苏州河静安段沿线六个公共艺术点位)呈现来自10个国家的31位参展艺术家(海外艺术家17位,中国艺术家14位)的35件作品,其中22件作品为全新委任作品。以此,激发关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等话题的探讨,丰富市民文化体验,彰显国际城区的人文关怀。
“35件作品点缀静安区的自然空间、繁忙街道和休憩水岸,与日常的场景共融,在城市中构建一个个艺术角落。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上海的市民可以感受到与艺术之间的亲密感,并收获艺术为都市生活所带来的简单愉悦。”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策展机构)馆长及CEO、2024JISP策展顾问田霏宇说。
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的作品《美丽的狂想》
生态、建筑、声音、雕塑的协奏
在静安雕塑公园中心草坪,一件高达8米、由轻质铝材构架、具有音乐感的雕塑尤其引人注目,然而这件名为《美丽的狂想》的作品并非源自雕塑家之手,使用的铝材也非普遍意义上的雕塑材料。
《美丽的狂想》是拥有建筑背景的法国艺术家马克·福尔内斯(MarcFornes)及其团队为静安雕塑公园特别设计,作品复杂的三维形态经过精确计算和参数生成。轻质铝材特别的曲面蜿蜒和镜面折射,构成了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独特语言,在材料的自由延展之中,观众徜徉、驻足其间,建立起新的空间对话,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
在同一片草坪上,瑞士艺术家克劳蒂亚·孔德(ClaudiaComte)的《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以简洁的造型对应着沙漠、天空、海洋的概念,表达着环保的理念。
《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克劳蒂亚·孔德(瑞士)2024
这也是一件为此次展览定制的作品,三件雕塑被安置在平整的鹅卵石上,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展览开幕之日的秋雨为这件作品增加了一层维度,这个维度既是视觉上与海面涟漪呼应,也营造出一种听觉体验。
《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局部细节
在阐述“空间协奏”的主题时,担任策展工作的UCCALab策展人程婧对澎湃新闻说:“‘协奏’一方面源于静安区的音乐属性,静安是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中,雕塑像是空间介入者(独奏),但策展希望作品与观众,以及环境之间是对话关系;同时,作品与作品之间也有对话关系,强调“协奏”概念,共同演绎乐章。”
展览中直接对应到音乐元素的是日本艺术家铃木尤里的《OTONOMORI-声音森林》,这是一件声音艺术作品,灵感源于森林中人们围绕树木自然聚集的方式。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彩色管道和喇叭状传声筒,打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声音场域。与之类似,梁好的作品《山水风》,在公园中如同乐器般存在,在划过或轻轻敲击他会发出的清脆而铿锵的声响。在更大意义上,它呼应着山涧的流水之音,孔洞中穿过的风,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响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声域场。
《山水风》梁好(中国)2023
“这里是上海市中心的公园,公共雕塑要更具互动性和亲近感。”铃木尤里说,“《声音森林》受到树木的启发,因为在古代,人们常常聚集在树下乘凉,树又兼具了公共家具和游乐场的功能。我相信,这里周围有很多社区,希望社区中的人也能聚集于此。”对于作品中的声音元素,铃木尤里认为,当下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用声音交流,而不是文字。声音在与他人沟通时非常重要,尤其在公共场合中。
铃木尤里作品《声音森林》
跨代际中外艺术家的艺术对话
在静安雕塑公园靠近北京路的草坪上,三件大型动态雕塑随风而动,形成一种平衡的对抗力,这是此次展览不容错过的作品,来自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动态艺术家之一的乔治·里基(GeorgeRickey,1907-2002,美国),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呈现,虽然他本人曾在1980年代到过中国。
《四个L的离心II》1987-1990《分合柱II》1989《三个方块的回旋I》1975乔治·里基(美国)
乔治·里基致力于创作富有诗意且精妙绝伦的雕塑(他称之为“无用机器”)。这些作品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巧妙互动而被激活,重塑景观的同时,重新定义人们对光影、动态和构图的认知。此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包括《分合柱II》(1989)、《四个L的离心II》(1987-1990)和《三个方块的回旋I》(1975),曾于纽约标志性的公园大道中央长廊展出,是里基最复杂的创作之一,它们或分合自如,或沿锥形弧线摆动,或360°旋转,以自然的力量激发想象力。“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不是静止的树木、花朵或风景,而是树枝的摇曳、花茎的颤动、云卷云舒的变幻,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里基曾写道。
《亲爱的自由》马夏尔·雷斯(法国)2024
在一众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法国国宝级艺术家马夏尔·雷斯(MartialRaysse)的雕塑则反其道而行之,重拾与古典形式的联系。《亲爱的自由》刻画了一个双手举着公鸡的少年形象。这一形象源自艺术家的自画像,高举雄鸡的少年脚踏大地,象征着人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公鸡也是法国的象征。2024年,中法迎来建交60周年纪念。雕塑展特地设置法国作为主宾国的线索,在艺术家邀请方面,增加了法国艺术家作品的比例,在主展区的法国艺术家还包括了卡米尔·亨罗特(CamilleHenrot)、马里昂·弗尔邦(MarionVerboom)等。
《未送达的消息》卡密尔·亨罗特(法国)2024
中国艺术家方面,参加2024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艺术家施慧带来作品《结之五》。“结”系列源自20多年前,最早的《结》是以宣纸卷成的指头粗细的圆筒,插在木框上,形成疏密聚散不同的结构。而在《结之五》中,纸筒、木框变成不锈钢,以不同向度交叠成塔状。当该作品在户外呈现时,阳光与风声倾泻在金属管的蜂巢结构上,轰轰鸣响,如同河畔草间的天地共鸣。“这件作品是我从纤维向硬质材料的转化的。过去在编织中会呈现网状结构,这件作品依旧保留了这种结构,而在自然界中有些生物也会编织结网,这件作品希望呼应自然界的生态结构。”施慧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结之五》施慧(中国)2012
对于环境与自然的关注也体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冯至炫的《风铃——猛犸象》直接呼应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古生物骨骼化石。“我用工业的方式去复原它,呈现出它原本挖出来的样子。而风铃的元素是石器时代的长矛,这曾是猎杀动物的武器。”冯至炫说。
《风铃——猛犸象》冯至炫(中国)2024
行走在静安雕塑公园,娜布其、王礼军、杨牧石等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代表性的80、90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在不经意的某个拐角出现。娜布其的作品《雨伞和积木》延续了2022年西岸美术馆个展中游戏的概念,草地上的单元形状可以拼搭可以变成座椅,组合则如同积木,同时也是雕塑。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艺术家鼓励观众参与创作。
《身体:公园》苏咏宝(中国)2024
除了静安雕塑公园的主展区,雕塑展以“一园两线”为布局,串联六个公共艺术点位(静安嘉里中心JAKC、兴业太古汇、静安同福花园、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苏河皓司天际线、静安区双拥公园)。在延伸展区之一,苏州河畔的万象天地,另一位法国国宝级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Buren)的作品《打开的小屋》体现了“在场”艺术理念,这件由三层彩色亚克力组成的作品,与周围环境互动,创造出一个充满变化和独特体验的艺术场域。此外,英国艺术家史蒂夫·梅萨姆(SteveMessam)依托苏河皓司建筑展开的作品也值得关注,这件作品从更大维度改变了城市景观。
公共活动与市民联动,高峰论坛接轨国际
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这场艺术盛宴中来,主办方及策展机构精心策划了超过三十场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呼应展览“空间协奏”的主题,活动分为以开幕式、高峰论坛为标志的9月“序曲”;以10月开始的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摄影征集、草坪音乐会为“第一乐章”;以11月系列城市漫游、法国文化特别活动为“第二乐章”;进入12月后,活动的“第三乐章”将包括摄影征集、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的评选和展览、艺术工作坊以及闭幕式等。这些活动将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增强公众参与度和展览影响力。
展览期间,在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将举办“灵犀再现——施力仁犀牛雕塑艺术展”、“五行·共生”花艺雕塑艺术展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等室内展,给予市民丰富多元的视觉体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主题绘画征集活动将重点关注静安区对口援建的新疆巴楚、湖北夷陵、云南文山地区的青少年,鼓励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空间协奏”主题的理解和创想。此外,展览还将邀请泛文化领域的嘉宾进行特别公众导览,他们的身份涵盖学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与设计师,为市民分享不同方向的公共艺术实践经验和城市文化的个人思考。
展览期间将举办学术高峰论坛,新一届论坛将以新的主题线索——“时空交响”展开学术讨论。探讨当代雕塑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共生关系,以及水系生态、园林造景对构成多元城市空间的重要作用,引导观众在观展之余,探索雕塑双年展与城市生活的关联。
注: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2月31日,静安雕塑公园24小时开放;展览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旗下UCCALab为策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