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75年来,中国古老的商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的商品流通产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消费流(随着人流带来的消费流),除了城市流通外,农村流通中的供销合作社流通体系建设、邮政网络体系建设、粮食购销与储运体系建设,越来越丰富多彩。
实物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农产品、工业 消费品、生产资料越来越丰富,据统计现有实物商品已经超过2万亿个,到2024年6月底,中国消费品总量达20084.7万种,这里仅仅是具有实物商品条码的商品,石油和烟草仅仅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如果加上服务商品、体验商品,其数量更数不尽数。商品也由单一的实物商品,变成实物商品、服务商品、体验商品(场景)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国流通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特别是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46年,我国流通业率先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立体、现代、绿色、时尚的流通体系和格局。
在新中国建立75周年的时候,当我们来总结中国商品流通体系时,绝对不是能够用“商贸流通”(商务部分管的流通)的小概念来总结,而应采用全品类、全流程、全渠道、全业态、全环节、全客群、多形式和多场景、全易货的视角来总结中国的流通体系。自2008年以来,我每年应邀给发展中国家官员讲中国流通体系就是用“多全”视角来介绍的。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
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1950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6.58亿元,到1978年达到1527.5亿元,同比增长8.3%,2021年达到44.08万亿元,实现了由短缺的卖方经济向商品极大丰富的买方经济转变,比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4万亿元,增长22.64万亿元,原计划2020年将超42万亿元的目标,但是,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仅达到39.19万亿元,下降3.9%。而在2021年达到44.08万亿元。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同比增长7.2%,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00亿元,同比增长11%,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
二、由低增长进入-高增长-步入稳定趋缓发展
75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经历了由低增长、低规模向高增长、较高规模的发展过程,2018年曾经超过20%的增长(22.7%),至今增幅减缓,盲目的打折、返券、满送、秒杀减少,开始更多地追求“地坪率”,由重视数量增长向重视集约性增长转变。201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同比增长8%,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同比负增长-3.9%,2021年达到12.5%,2022年出现负增长-0.2%,2023年超过47.14万亿元,火爆恢复7.2%。随着经济的恢复,其增速将逐步回归,从历史长期来看、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将仍然属于较高增长趋势。
三、乡村市场连续9年超过城镇
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6年1月1日,我国废除《农业税条例》,让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具有2600多年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2015年粮食“十二连增”,2023年将实现“二十连丰”。中央多次一号文件支持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自2004年以来连续多年增长,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12-201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8年高于城镇,由2.79万亿元上升为2019年的6.03万亿元,2020年有所下降,达到5.28万亿元,2021年又恢复到5.92万亿元。2020-2023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村消费增长,2023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分别为7.1%、8.0%。2024年1-7月,我国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再次高于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7250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476亿元,增长4.5%。
在农村,“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直播成为农民新农活、数字成为农民的新农资、文化成为农民的新生活”;在农业,随着各种新科技的应用,许多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头”的“即时流通”是越来越快捷。
四、中国餐饮2018年稳居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餐饮业经历了“阵痛-转型-正常发展”的过程,餐饮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2.34万亿元由升为2018年的4.2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11.21%,餐饮业实现稳步地转型升级过程,201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餐饮第一大国。2019年达到4.6721万亿元,增长9.4%,2020年达到3.9527万亿元,2021年达到4.6894万亿元,重返4万亿元的高度,2022年4.3941万亿元,下降-6.3%。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5.2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0.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1.21%,呈现“井喷式增长”。
五、“五新”创新促进新消费升级
“五新”是指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式、新场景。当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以“五新”为代表的创新不断涌现,促进了新消费升级。
一是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交易额仅有8.1万亿元,2023年达到50.57万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5.4%,中国已经成为电商大国。2019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0.63万亿元,增长16.5%,2023年达到1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13年以来我国网络零售连续11年全球第一。2023年我国电子商务总额达到5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二是在流通业供给侧改革中,各种业态不断涌现。如无人店(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无人专卖店、无人专业店、无人餐厅[无人面馆]、无人书店、无人果店、无人货柜、无人加油站等)、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无人码头、社区团购、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型业态不断创新。
三是经营方式和场景多样。如现金交易、无现金交易、信用交易、易货贸易、租赁经营/共享经济、易货贸易、批零交易、运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直销等新方式、新场景不断涌现。
六、县域快递物流网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
10多年来,我国正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力打通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行的末梢循环。2023年,累计建成1267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邮快合作建制村覆盖率超70%,新增交邮联运邮路1300余条,农村邮路汽车化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
2023年,绿色发展“9218”工程有力实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全国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超8.2亿个。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600个。在村内,整合村邮站、三农服务站、村里小商超等,布局了42万个“邮乐购”电商服务站点。现在每天有超过1亿多件包裹在农村进出。
七、中国物流费用率由18%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4.2%
2019年中国物流总额达到298万亿元,2023年达到352.4万亿元,增长5.2%。物流费用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2013年16.9%、2014年16.6%、2015年16%、2016年14.9%、2017年14.6%、2018年14.8、2019年14.7%、2020年14.7、2021年14.6%、2022年14.7%,2023年14.4%,连续8年低于15%。2024年上半年达到14.2%,再创新低的好成绩。
八、中国生活服务业发展繁荣
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业、美容美发、沐浴沐足、洗染、修理、家政、快递等行业,这些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快递业由2012年40万人,增加到2016年230万人,2022年底全国快递从业人数预计1000万人,快递业务量也由2012年57亿件,增加到2023年的1320亿件,同比上年增长19.5%,2023年快递业务收入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每天约1亿快件来自农村。中国快递业务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预计2024年再创新高)。快递业提供了居民优质服务,也较好地解决了就业。2019年至2023年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数从4700万增加至超过7000万(其中美团骑手745万,获报酬超过800亿),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九、综合改革试点持续不断加快推进
①2015年以来,商务部等指导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9个城市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试点,取得37项可复制经验和模式。
②自2014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乡村振兴局先后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至2021年累计达到1647县次。
③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第一批试点2018年共有18个城市、258个企业,2021年示范共有10个城市、94家企业,2022年供应链创新应用与示范城市又增加15个,示范企业又增加106个,探索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可复印可推广的案例。
④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分4批公布86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覆盖31个省。2018年国家确定4个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和9家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企业。从而形成“四纵四横”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
⑤ 2020年7月,国家邮政局“快递进村”试点在6个省(区)和15个市(州)展开。2021年农业农村部开展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06家单位。
⑥ 农业农村部等的信息化进村入户示范,以及“三园”“五区”“一体 ”“四平台”建设示范。
⑦ 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网络监管与市场服务示范,先后在上海长宁区、江苏宿迁市、山东省临沂市、重庆市綦江区、福建省福州市、浙江金华市、赣州市+泰和、南京市玄武区、合肥市蜀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等。
⑧ 国家建设部的美丽(电商)乡村建设示范200个特色小镇、2000个少数民族村寨等。
⑨ 国家邮政局已经选取了北京等8个省市和5家企业开展快递的绿色包装应用试点,商务部也选择了32个城市280多家重点企业和行业绿色物流试点。
⑩ 自2015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达到165个,自2013年以来,我国自贸区达到21个,自贸岛港1个。
2024年4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为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增强流通保供能力,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完善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助力地方统筹推进家电等以旧换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财政部、商务部从2024年起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
《通知》明确了推动城乡商贸流通融合发展等五大支持方向。评审确定试点后,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将给予定额补助。其中,直辖市4亿元左右,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3亿元左右,其他地级市2亿元左右。
十、政府减政放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我国政府减政放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2013年以来,各地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省份达到70%,全国减少各类“循环证明”“奇葩证明”800余项。据2020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发展报告排名,由2013年96位上升到31位,提前了65位。至今北京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6.0版,推出237项任务,北京连续7年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上海自2018-2024年先后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7.0版行动方案,共实施了951项任务举措。
十一、中国正在加快形成新的流通格局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农业种植养殖带“七区二十三带”形成、农业的“三园”“五区”“一体”“四平台”、以及“无人农场”出现背景下,中国现代流通网络形成,如铁路“三纵六横”、高铁“十纵十横”、公路“五纵七横”、冷链“四纵四横”骨干通道、“八大市场集群”、重点节点城市、区域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六大通道、粮食八大通道、一小时城市商圈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智能骨干物流网等,初步形成中国新常态下的“新流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
“中欧班列”已经形成“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个方向”“六大线路”为特点的基本格局。
近两年来,三大通道已经增加为四大通道:
一是西通道在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铁路相连,途经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
二是中通道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与蒙古国、俄罗斯铁路相连,途经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
三是东通道在内蒙古满洲里铁路口岸、黑龙江绥芬河铁路口岸与俄罗斯铁路相连,途经白俄罗斯、波兰等国铁路,通达欧洲其他各国。
四是2024年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实现有序衔接,进一步拓展了中欧班列运输服务网络,并且十分活跃。
十二、中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外迁”
在调整中,我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万多家,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外迁”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市场集群,如东北市场集群、京津冀市场集群、陕甘宁市场集群、中原市场集群、长三角市场集群、长江中游市场集群、成渝市场集群、珠三角市场集群。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由2000年的3087个,上升到2017年的4617个,交易额达到2017年的10.82万亿元。2018年、2019年又连续两年下降到4069个,2019年交易额则上升为11.2万亿元,交易额继续增长。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期货(期权)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以及众多城乡网点配套的市场体系。
十三、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加快了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建设
据统计,农业农村部已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开展了40个田头试点示范,补足流通短板,探索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流通难题,与城市“最后一公里”相互呼应。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总数771家,有200多家市场每日稳定报送农产品价格数据。农业部启动了洛川苹果、舟山水产、定西马铃薯、赣南脐橙等13个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带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作用凸显。据统计,商务部在全国累计建设了253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291个零售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
十四、“保险+期货”模式创新又有新进展
1990年10月12日,我国首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的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开始期货交易。2015年以来,我国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了套期保值、“保险+期货”、“期货+期权+保险”、网上基差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至9月底,我国5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大连、上海、广州4大商品期货交易,以及上海股指期货交易所)先后推出了137种期货期权新品种,其中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商品期权、金融期权。在此137个品种中,有近10个品种为对外开放品种,中国在全球期货交易市场中正在发挥引领作用。
总之,中国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至2023年1月全国有各类市场主体17000万户,其中生活服务业占90%,解决就业2亿多人(其中电商超过7000万人),上缴税收超过2万亿元。根据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中国流通产业应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的目标,从而促进2035年中国初步现代化、2050年中国全面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
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发起人之一
2014年度粮食人物
北京市优秀教师
商务部:
市场调控专家
国内贸易专家
电子商务咨询专家
农业部:
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
——
主要专著有20多部专著:
《中国流通产业改革30年》
《流通基础产业论》
《流通产业经济学》
《高级电子商务教程》
《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
《中国粮食市场化大趋势》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