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第一次学习“贸易顺差”这个名词,还是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因为清朝和西方有着极高的“贸易顺差”,所以招来了侵略者,发动了鸦片战争。
后来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的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向了国外。如今中国又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谓贸易顺差,就是一个国家进口商品花的钱,远没有出口商品赚的多,也就是说一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钱流入国内,这就叫做贸易顺差。
这是西方人发明的概念,一开始中国对此并不敏感,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贸易顺差大国。唐宋两朝,中国简直就是一块吸金地,几乎全世界一半的黄金都在不断流入中国。
明朝时期,沿海的倭寇问题严重,明朝设下海禁但是却没有终止中外贸易。明朝尤其重视海外的军火,葡萄牙的大炮深受明朝的欢迎。
而明朝每年靠外贸赚几亿的白银也是轻轻松松。然而到了清朝,事情却不同了。清朝将海禁理解成了闭关锁国,停止了对外军事技术的交流。
鸦片战争背后的经济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当时的清朝在经济上有着几千年的老底,即使日薄西山仍旧能和英国形成贸易顺差。
而问题在于,清朝没有能力保护这种顺差,怀璧其罪。一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抱着黄金白银,没有武器傍身,这简直是等着别人来抢。
如今的中国又再次站回了经济强国的位置,我们的贸易顺差又回来了,而西方的反应也和以前一样,又打起贸易战了。
美媒:墨西哥超过中国,成为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国 观察者网 2024-02-08
美国把很多进口商品项目都转移给了墨西哥,美国的商人为了配合政府完成“脱钩”“降依赖”的指标,只能把中国进口的商品,挂到外国公司名下,绕一圈再买。
就连美国波音和公司和航天局也不例外,他们不买中国生产的钛零件,于是土耳其和意大利就从中国进口零件,再转手卖给美国。
美国人一直假装自己买的不是中国产品,但是前段时间波音零件造假,波音公司竟然公开说他们的零件都是来自中国陕西的某家公司。
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把自己的零件生产好,送到东南亚去组装打包,就是为了避免美国的对中国产品的限制。
虽然买卖双方都心知肚明这是中国生产,但是这个程序不走不行。所以美国购买光伏产品的公司也很小心,害怕自己真的买到“越南产”,他们其实要的是中国产品。
在美国的社会的这种数据操作之下,墨西哥和加拿大成功变为美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时间积累中国的数据仍会不断上升,中国事实上仍旧是美国的最大进口国,
尤其是中国“新三样”的崛起,让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利润大头也稳稳地留在了国内。
中国出口的老三样是服装,家电,家具。如今这新三样指的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新旧的对比,完全展现出了中国制造的升级。
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开始布局光伏产业,从政策扶持到技术研发,砸下了真金白银。
早在新能源概念还只是空中楼阁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布局光伏产业,经过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电动汽车也是如此,中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众多企业竞相投入,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汽车,这个曾经被认为是西方列强专属的领域,也被中国攻城略地,出口同比增长22%,上半年出口量更是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从技术研发到品牌建设,从海外建厂到供应链布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越走越稳。中国本身缺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依赖进口。
所以我们才会不断推广新能源,推广光伏,风力,水里发电等清洁能源。而美国政治上经济上,都和石油资本牵扯太深,根本无法轻易转型。
美国现在还抱着传统能源的奶酪不放,而中国却在积极拥抱新能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战略,注定了中美两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将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
“新三样”的崛起,就像鲤鱼跃过了龙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高枕无忧,要想真正化身为龙,还需要经历更加残酷的考验和蜕变。
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但也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中国站得越高越强大,来自对手的牵制和攻击就越多。
中国新能源刚刚开始繁荣,关税的问题就层出不穷。说白了,欧美国家就是见不得我们好,千方百计地想要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让我们永远只能做他们的“代工厂”。
很多欧洲的很多的国家都希望中国汽车公司,能够到国外去建厂,在本地生产,这样就没有税务问题了。
但是中国车企也有自己的顾虑,如果去了国外,工人工资翻了几倍,劳动时间也会缩短,中国车“成本低”的优势就有所减弱。
而中国也缺少作为新技术领头人的经验,吉利公司的ceo李东辉介绍说,如今中国的新能源电池和三电系统是全世界最先进,也是最大生产国。
而我们国家却没有主动站出来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国际标准。德国大众作为一个技术落后于我们的国家,竟然想先一步制定标准反制中国,控制国际市场。
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不争取标准制定权,将来中国企业就要在一块吃亏。而由于缺少国家法定的详细规定。
车企与其说是主动自己研究电池,不如说是很难再市场上直接买到合适的电池。各个厂家的生产线互相排斥,型号更新混乱,有严重的产能浪费。
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依然存在,但中国企业有信心、有能力,在全球能源与交通格局的新秩序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5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