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总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内部有非常好的创新合作氛围,比较差的企业内部一定是死气沉沉封闭保守的,企业文化也是封闭保守一成不变的,数十年如一日的。
那么这类企业必然是僵化的保守的,也是没有活力和创新力,里面的人也老气横秋死气沉沉,甚至都是满身“官气”,这都是一脉相传的,很吓人的。
很多民营企业真的是固执得认为,企业文化要保持一成不变,才能保持这个优秀的基因一成不变。
这就是不明白演化和进化的道理,环境变化了,你还是一成不变,自然就会被环境所淘汰,所谓适者生存本质上就是不断变化来适应环境,这是最强的生存能力。
一成不变的文化,会造成很多企业内部官僚化非常严重,管理也会僵化到极点,企业里的人都像要废掉一样,保守低能跟不上形势,丧失了民营企业天生的市场化灵活化优势在。
确实是非常可惜的,这种民营企业甚至比事业单位还保守僵化,这就导致企业脱离了外部市场环境,产品和服务逐渐被市场淘汰,企业最后只能走向死寂和倒闭。
这样的企业也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和基因,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会退化,随时都会被新的参与者冲淡、替代,失去固有的竞争优势。
企业封闭保守的根本还是老板的领导风格和观念,必然是保守型领导,本身缺乏远见,过往的业绩也是非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的,比如依靠关系和特殊渠道获取的商业机会,本身就没有市场观念,更谈不上对市场和行业的理解,对客户和产品的洞察,本身也缺乏远见。
再加上内部高度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里,除了老板自己拍脑袋独断专行,其他人根本没有话语权,也没有群策群力的氛围和文化,企业所有关键决策完全就依靠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决策风险很高,又反过来推动了个人决策喜好的保守趋向,缺乏远见与保守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加上内部企业文化不仅保守,而且各种等级森严和形式主义,就进一步推动企业保守僵化,失去所有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团队死气沉沉基本上都是混日子,这种情况下,企业几乎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就可能销声匿迹,直接消亡了。
封闭保守死气沉沉的企业要想改变过来,或者说要想完成市场化变革,彻底变革成市场化机制的企业,其实非常艰难,基本上是没有出路的,很难变革过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封闭保守的背后是企业老板和高管团队的个人脾性与文化素养,这是非常艰难的。
关键是什么,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想法,高管团队也没有任何要发展的概念和想法,更别谈什么战略和发展壮大,一般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关键是什么,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有多少斤两,能吃多久的老本儿就吃多久的老本儿,吃完了一拍两散,说到底根本就没有变革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企业,你和他谈变革,也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我提一个企业构建开放创新组织的框架:
1.明确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诉求
2.重设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3.强化内部工作态度、工作氛围和工作素养
4.设计内部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创新管理体系
5.重塑内部激励体系,重设绩效薪酬管理体系
6.优化内部决策管理和战略管理机制
7.重设内部关键流程制度和运作机制
8.建立内部组织学习和创新活动机制
9.增设环境研究、战略研究、对标研究机制
10.强化对外交流合作、跨界融合创新机制
以谷歌为例,谷歌允许员工将 20% 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一制度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诞生了许多成功的产品,如 Gmail 和 Google News。
谷歌高层领导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去探索新的领域,这种信任和放权的领导理念为员工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员工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员工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创新点,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有机会与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融合,不同背景的人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谷歌对失败持包容态度,员工不用担心因为项目失败而受到惩罚,这种文化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勇于冒险,从而推动了更多创新的出现。
以海尔为例,海尔推行“人单合一”模式,将员工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和创业。“人单合一”模式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员工直接面对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这促使员工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员工组成自主经营体,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这种自主经营的模式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寻找创新机会,提高经营效益。
海尔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资源,员工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创新项目的快速落地。
海尔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创新成果和经营业绩进行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动力和创业精神,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商业认知##封闭保守##老板思维##老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5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