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再这样一意孤行,那么将会失去所有的盟友!”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发表这样的言论,特别惹人注目。
不仅如此,她随后还表示,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对中国保持全方位领域的打压政策,但现实并不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反而越来越糟糕。
美国对中国发起的一系列遏制政策,现如今不但没有达成打压中国的目的,反而让其余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谋取平衡,而现如今看来,美国似乎不占优势,美元的货币垄断地位也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美国的智库也发表了相应内容的报告,其中预测,如果中国和美国有一天发生冲突,美国不一定能占上风,反而是中国或许占据更多优势。
在美国内部的一些政客看来,国际情形也是不容乐观,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美国需要重新审视中美之间的关系,避免走到关系彻底决裂的那一步。
美国内部的官员都认为美国会失去国际其余国家的支持,是有原因的。
在刚过去不久的阿斯彭论坛上,美国和欧洲国家等领导人就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美国大选的相关问题。
尽管美国两党在加强对中国科技的审查方面有着广泛共识,但美国的盟友可能不想在超级大国的争斗中选边站队。
这表明美国内部对于科技政策的走向有共同的认识,但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平衡与盟友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与中国的竞争,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欧洲各国的焦虑,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更多的来自美国大选的结果。
如果特朗普继续入主白宫,对于俄乌冲突的走向、北约的未来,都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欧洲国家也正在为应对这样的结果而做更多的准备。
不仅如此,美国大选的结果也深刻地影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未来关系,虽然在此次会议中,中美关系不是最重要的议题,但依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越来越重要。
就算上台的是特朗普,和中国保持竞争关系的主线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在方式和程度上会有不同的调整。
对国际社会来说,当然是更希望拜登继续担任美国总统,这样美国能重新返回多边主义,修复和盟友之间的关系。
而在此之前,其余国家都开始对中国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英国公开转变对中国的态度,表示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已经不把中国当做一种“威胁”。
印度也是如此,之前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其在亚洲地区最大的对手,并且频频在中印边境挑起争端,试图给中国一个下马威,但近期印度对中国的外交相对友好了许多,频频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合作。
尽管短时间内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还无法完全改善,但印度已经有寻求合作的意愿和改变倾向。
不仅是印度,就算和中国一直不对付的日本,也不希望看到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彻底破裂,从根本上来说,日本虽然表面上是美国的盟友,但实际上只是美国控制亚洲地区的一颗棋子。
如果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彻底压过了美国的势头,到时候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日本自己,美国一定是甩手掌柜,不会再管日本了。
这些变化表明,尽管存在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国际趋势可能会让美国对华中国的政策产生影响,美国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国家的利益。
这些动向提醒美国,国家间的合作不应仅仅基于对抗或竞争的逻辑,而应寻求共同利益和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而在双方敏感的台海问题上,美国智库也给出了答案。
美国智库指出,美军的实力可能已不足以在台海地区对中国形成压倒性的威慑,中国近年来在先进战机的研发和部署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歼-20等战斗机和美国几乎实力相当,甚至在某些性能方面更有优势,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些新型技术的东风系列导弹,这些也恰好能针对美国的航母形成优势打击。
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军事实力了,不止是经济实力、军事水平也跻身世界前列,排名世界前二,美国引以为傲的航母军事能力也逐渐没有从前那么有优势了。
对中国来说,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也一直声称台湾是国土的一部分,台湾回归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势力和影响和干扰。
而如此坚定的决心,和两岸人民坚定的信念,不是美国轻易可以破坏的,我国虽然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但如果美国执意挑起争端,我国也坚决强硬应战。
综合这些实力因素考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也重新进行了评估,美国智库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论,也有可能是针对台海地区的形势和各国态度进行的分析预测。
这也给美国当前政策提了一个醒,美国现在在过度追求对华竞争,忽视了目前国际局势的发展和盟友的关系。
而美国内部还有一些政客还在试图通过反华政策来获得政治上的支持,他们不知道,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美国与盟友的关系,甚至可能导致美国进一步失去全球的霸权地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应该互相合作,而非争得你死我活,美国作为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更应该担起这个责任。
此时更应该认识到,与中国的竞争不应该成为其外交政策的全部,寻求新的合作与对话道路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3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