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又赢麻了?”、“西方国家急了?”、“这一局,我们又赢了!”,熟悉互联网的人,对这些字眼肯定不陌生。这些看似浮夸的标题,却经常出现在各种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文章中。
最近,关于镍矿,关于新能源,关于中国,关于西方,类似的“爽文”标题,又一次在互联网上刷屏。起因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标题直白,却杀气腾腾——“中国重塑了整个行业,淘汰了西方对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说到底,还是“资源焦虑”闹的。
一切,还得从一块小小的电池说起。
这几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哪个不是人手必备?更别说这几年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了,大街上跑的,除了“油老虎”,剩下的几乎都是插电的。
这些电子产品,要想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池。而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就是镍、钴、锂这些金属。
需求决定市场。这些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对电池的需求量那是蹭蹭往上涨,镍、钴、锂这些金属,自然也就成了香饽饽。
可问题是,这些金属,可不是你想挖多少就能挖多少的。尤其是镍,传统的硫化镍矿,经过这些年的疯狂开采,储量那是直线下降,开采难度也是越来越大。
这就好比,你手里攥着一把金豆子,本来日子过得还挺滋润,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些金豆子,每天都在变少,眼看着就要坐吃山空了,你说你能不慌吗?
于是,全球都开始陷入了一种“资源焦虑”。
这时候,大家就想起了红土镍矿。
这红土镍矿,说白了,就是一种含镍量比较低的矿石。以前,大家看不上它,觉得它品位低,开采出来也提炼不出多少镍,费劲巴拉的,不划算。
就好比,你家里有一堆碎银子,本来可以用来买东西,但你嫌麻烦,懒得数,就一直堆在角落里,没怎么管过。
现在,眼看着金豆子要花光了,你才想起来,角落里还有那么一堆碎银子,虽然麻烦点,但总比没有强啊。
于是,这红土镍矿,就成了各国争抢的“香饽饽”。
要说这红土镍矿,储量最丰富的,还得属东南亚,尤其是印尼。
印尼,赤道上的“千岛之国”,不仅风景秀丽,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尤其是镍矿,那更是遍地都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红土镍矿。
在印尼众多岛屿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因为远离尘世,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岛上居民过着简单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外界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
地质学家在一次例行勘探中,意外地发现,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岛,竟然蕴藏着惊人的秘密——大量的镍、钴等矿石,储量之大,令人咋舌。
消息传开,立刻在全球矿业界掀起了一场“淘金热”。
那些跨国矿业巨头,一个个都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纷纷派出代表,带着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涌向这座原本平静的小岛。
他们相信,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一定能够将这座小岛的宝藏收入囊中。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红土镍矿,虽然储量丰富,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想要从中提取出高纯度的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些跨国公司,虽然技术先进,但成本高昂,算来算去,发现根本无利可图,再加上印尼的基础设施落后,投资风险巨大,很多公司都打了退堂鼓。
这座小岛,就像是被施了魔咒一般,空有宝藏,却无人能够开启。
就在这时,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力勤资源,却逆势而上,决定挑战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与印尼HARITA公司合作,在2018年,在这座小岛上,开始建设一座湿法冶炼厂。
为了攻克红土镍矿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力勤资源找到了中国恩菲公司。
这家公司,在矿业领域,可是赫赫有名,技术实力那是相当强悍。他们曾经参与过多个大型矿业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红土镍矿的开发上,恩菲公司也早有研究,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采用了一种升级版的高压酸浸技术,通过三级预热、高压斧、三级闪蒸等工艺,以及钛钯合金、钽合金等新型材料的应用,成功地克服了传统高压酸浸法的弊端,实现了红土镍矿的高效、低成本、环保的加工。
说白了,就是用更少的钱,更环保的方式,从红土镍矿里,提取出更多的镍。
2021年,力勤资源与中国恩菲公司合作建设的两条生产线,在印尼小岛上建成投产,并创下了建成最快、达成最快的世界纪录,震惊了整个矿业界。
“基建狂魔”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
在力勤资源和中国恩菲公司的努力下,这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岛,摇身一变,成了全球瞩目的镍矿生产基地。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进军印尼红土镍矿市场。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经验,帮助印尼发展当地经济,改善民生,同时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保障。
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力,改写全球镍业的格局。
其实,早在力勤资源之前,就有不少西方国家,盯上了印尼这块“肥肉”。
他们也想从红土镍矿里分一杯羹,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就拿澳大利亚来说吧。
澳大利亚,那可是矿产资源大国,在矿业领域,也算得上是“老司机”了。
为了啃下红土镍矿这块“硬骨头”,澳大利亚可是下了血本。
当年,他们一口气投资了21.6亿澳元,建了三家镍矿厂,分别是考斯、布隆和莫林莫林,专门用来研究怎么加工红土镍矿。
这三家工厂,采用的都是高压酸浸法。
这高压酸浸法,说白了,就是用高浓度的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把矿石里的镍给“溶”出来。
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操作难度非常大。
首先,这酸的浓度不好控制,浓度低了,溶解不了多少镍,浓度高了,又容易腐蚀设备,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这温度和压力也不好控制,温度低了,反应速度慢,效率低,温度高了,又容易发生危险。
总之,这高压酸浸法,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赚大钱,用不好,就容易“玩火自焚”。
澳大利亚这三家工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本来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结果,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由于技术不过关,这三家工厂,不是设备故障频发,就是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根本赚不到钱。
最后,布隆工厂在2003年就宣布破产,另外两家,考斯和莫林莫林,虽然还在苦苦支撑,但也元气大伤,再也不敢提什么“雄心壮志”了。
澳大利亚的“滑铁卢”,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高压酸浸法,这条路,并不好走。
其他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也都尝试过开发红土镍矿,但结果都不理想,要么是技术不成熟,要么是成本太高,根本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
中国,是如何做到后来居上的呢?
说到底,还是靠技术创新。
中国企业在高压酸浸法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进和优化,比如:
* 改进工艺流程,提高酸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 升级设备材料,使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新材料,延长设备寿命;
* 优化生产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开发新的沉淀物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生产。
通过这些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成功地克服了高压酸浸法的弊端,将红土镍矿,变成了高附加值的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份额。
以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镍资源进口国,为了获得镍资源,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甚至是用“73吨小麦,15吨优质对虾”,才能换来“1吨的镍”。
如今,中国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实力,正在扭转这种局面,成为全球镍资源的“定价者”。
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成功,让西方国家坐不住了。
他们开始指责中国企业,说中国企业在印尼享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比如:
* 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巨额贷款和补贴,降低了成本;
* 在环保和劳工方面,执行标准更低,获得了竞争优势。
这些指责,其实就是“酸葡萄”心理作祟。
他们不愿意承认,中国企业,是凭借着自身的实力,赢得了市场。
2020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和法国矿业公司埃赫曼,雄心勃勃地宣布,将斥资26亿美元,在印尼东部,建设一座大型的红土镍矿加工厂。
这个项目,本来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在红土镍矿领域,“翻盘”的希望。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这两家公司,就灰溜溜地宣布,放弃这个项目。
原因很简单,他们发现,自己根本竞争不过中国企业。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已经遥遥领先,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开拓方面,也更胜一筹。
巴斯夫和埃赫曼的“退却”,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红土镍矿领域,西方国家已经失去了优势,中国企业,正在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对于印尼来说,中国企业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它是机遇,是因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帮助印尼开发红土镍矿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说它是挑战,是因为印尼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资源出口国”,而要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镍加工产业,摆脱对资源出口的依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巴斯夫和埃赫曼的撤资,给印尼敲响了警钟。
如果印尼不能尽快改变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的现状,那么,它很可能会陷入“资源诅咒”,即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越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越低下的怪圈。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印尼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镍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印尼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投资,帮助印尼实现产业升级。
镍,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企业,凭借着在红土镍矿开发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全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中国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深化国际合作,为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球时报 2024-09-11《“中国解决了一项困扰西方的技术”》
人民资讯 2021-12-29《高压酸浸技术出马 低品位红土镍矿释放高效益》
世界金属导报 作者: 作者:顾玲、王晓虎 2020-08-25《专家观点|红土镍矿全球分布及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