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出海下一站—东盟

如蓉氢燃料2024-09-12 10:10:03  81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中国氢能企业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远见,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拥抱海外市场。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在氢能与氨能等前沿清洁能源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成为中国氢能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近日,中国—东盟氢能产业基地在广西百色揭牌,这个基地为企业产品进入东盟国家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通道,或将成为向东盟国家出口产品的“桥梁”和“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东盟氢能产业发展及市场机会显现,国内氢能企业布局东盟国家的步伐正在加快。 东盟国家积极拥抱氢能 早在2021年,东盟能源中心(ACE)发布了报告《东盟氢能——经济前景、发展和应用》(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氢能源为东盟成员国提供了一种选择:它不仅能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还可以通过加强本地能源供应来改善该地区的能源安全状况。

当前,东盟十个成员国政府正探索向拥有更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能源结构转型。到2025年,这些国家计划通过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系统、在东盟电网(APG)中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以及探索新能源和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使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比达到23%,在电力结构中占比达到35%。

从自然条件来看,东南亚地区天然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该地区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有充分氢能开发潜力。东南亚地跨赤道两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从国际太阳能SolarGIS图谱可知,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大于1750 kWh/㎡, 属于国际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发展氢能也是降低排放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路径,部分东盟国家已经从政策方面确定了积极发展氢能的基调。

今年5月,泰国能源政策和规划办公室表示,当局计划将氢燃料纳入修订版的电力发展计划,目标是使氢能发电占总电力供应的5%。此前,新加坡亦启动国家氢能战略,提出到2050年时,氢能源占发电燃料的一半之多。

今年初,越南政府批准了《到2030年越南氢能发展战略和2050年愿景》,力争到2050年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碳捕获工艺实现氢气年产量达到1000万至2000万吨,形成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绿色氢能为主的能源产业生态系统。

马来西亚发布的《氢经济技术路线图》中设定了三大目标:氢将成为马来西亚新能源经济的基石,通过促进氢在能源储存和联合循环燃气轮机中的燃料使用,实现可持续的能源结构,并增加清洁能源在该国能源结构中的份额;马来西亚将投资氢技术,以解决国内消费、能源安全、国际能源贸易的可持续性和脱碳问题。

印尼计划在2060年实现年产990万吨氢气,并将其分配给工业、交通、电力以及家庭用气网络,绿氢潜力在2060年可达到18万5,101GWh,更誓言最快在2030年成为绿氢或低碳氢能出口国。

目前来看,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在发展氢能方面走在了东盟国家的前列。不过就当前整个东盟来看,这里的氢能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随着东盟氢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氢能的制、储、运、加、用等多个环节得到发展,这里仍有希望为中国相关领域的投资者和企业带去机会。 中国氢能企业正在开拓东南亚市场 近年,中国和东盟在氢能产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多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了氢能项目的实际落地。

9月9日,马来西亚首列批量车氢能源智轨已在中车智轨宜宾工厂成功下线。未来,这些氢能源智轨车辆将逐渐应用于古晋城市交通系统的蓝、红、绿线,往返于古晋和哥达沙马拉罕之间,提高市民出行体验,促进古晋公共交通系统现代化升级。

4月,苏氢制氢参与的越南氢冶金—26万吨/年精密不锈钢项目,完成了制氢设备安装和一次开车调试成功。设备各项技术指标均高于合同要求,顺利通过了客户验收,并获得了当地用户的认可。

3月9日,中国能建国际集团与江苏院联营体与马来西亚Nova RE Suria公司签署了200MW绿氢一体化项目EPC框架协议,计划建设200MW绿氢工厂及30MW光伏电站。

3月,中国华电集团计划与越南合作伙伴Minh Quang JSC合作,在中部的广治省建造一座价值23.9亿美元的绿色氢能工厂。

1月26日,明阳氢能与泰国IBCLNG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泰国第一个商业绿氢项目。泰国IBCLNG将采购明阳氢能的高性能电解槽,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光、储、氢”一体化绿氢的“制、储、用”场景。项目所生产的绿氢将向下游输送至钢铁企业。

除上述企业外,派瑞氢能、氢枫(中国)、浙江蓝能、中科富海等国内企业也参与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氢能发展建设当。这些中国企业的加入,不仅加速了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也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综合来看,东南亚地区发展氢能产业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政策、技术、基础设施、市场接受度等方面仍有挑战。中国企业在内卷压力下,在这里寻找机会、开发市场,这无形中将助力这些国家克服诸多挑战,实现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2788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