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1%, 潍柴快速发展“动力”何在?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09-14 09:01:34  51

新黄河记者:苏冉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24.9亿元,同比增长5.99%;归母净利润59.03亿元,同比增长51.41%……这是潍柴动力交出的半年报答卷。9月12日,“强链惠企·质享山东”媒体行采访团走进潍柴集团,这家20年前上市之初的资本市场“新兵”,如今已成长为柴油机领域的“扛把子”。潍柴快速发展“动力”何在?“潍柴奇迹”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创新和质量始终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技术总师、质量部部长黄国龙回忆,1998年,彼时的潍柴正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公司账面资金仅有6万元,债务高达3亿元;企业拖欠1.36万名员工最长6个月的工资;拖欠水电公司一年以上的水电费,不时断电、停水;与此同时,仓库里却堆放着如山的滞销柴油机。

“20世纪90年代末濒临破产,虽然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老国企的通病,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产品与技术的枯竭造成的。”他介绍,这场危机警醒了当时的潍柴,也成就了现在的潍柴。在潍柴看来,要想起死回生,只有突破企业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观念、旧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新产品,力争走在时代潮流前面,去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当年,为打破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缺重型汽车,少轻型汽车)的局面,国务院批准引进整套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潍柴成为斯太尔WD615柴油机的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彼时,只有生产图纸的潍柴并未真实理解该技术的内在工程原理和核心knowhow(技术秘诀)。针对这种情况,潍柴决定要重新建立一个全新平台的发动机,不再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老路,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

“欧洲当时采用的是单体泵,美国采用的是泵喷嘴,高压共轨技术仅在欧洲的柴油轿车上使用,卡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技术并不成熟,也没有进行市场化应用,属于实验室的一个技术。在中国,众多厂商普遍认可的也是单体泵技术。”他表示,面对两种技术路线,如何选择最佳路径成为摆在潍柴面前的一个关键选择。是按照中国普遍流行的单体泵技术展开研发,还是要采用新技术?这个问题横亘在全体潍柴工程师团队面前,让大家陷入沉思。

众所周知,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且决定着产品研发的成败与效益。正确的技术路线能够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错误的技术路线可能导致研发失败、资源浪费、造成市场失利等严重后果。

最终,潍柴团队通过全球调研、咨询专家,以独到的眼光,选择了研发成本较高、技术尚不成熟,但前景更为广阔的高压共轨路线,踏上了自主创新之路。这个决定得到了市场的证明和认可。2005年,高压共轨技术成为发动机研发领域唯一的技术路线,当其他车企回头重新开始部署研发的时候,潍柴动力的产品已经抢先进入市场,真正走在了潮流之前,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步。

自此之后,潍柴正式步入内燃机领域的国际一流水平,而“蓝擎”和“四个一”也奏响了潍柴创新成果大爆发的序曲。此后,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新产品陆续上市,促使潍柴带领中国制造迈过了世界先进发动机俱乐部的门槛,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2018年,以“蓝擎”发动机为核心部件打造的商用车动力总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蓝擎”动力这一科技成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同时,2019年4月1日,“蓝擎”动力第100万台发动机成功下线,向人们宣告了这款明星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市场对它的青睐。

面对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我们不禁要问,潍柴动力取得如此骄人的持续增长成绩,答案是什么?2024年3月26日,在潍柴动力上市20年改革创新发展成果学术研讨会上,企业时任董事长谭旭光给出了答案。他表示,“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是潍柴动力做强做大的产业腾飞逻辑;老老实实种好自己的“田”,是潍柴动力屹立不倒的长期战略逻辑;拥有别人拿不走的关键核心技术,是潍柴动力永争第一的全球竞争逻辑;大集团大协同,是潍柴动力价值倍增的链合共赢逻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1804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