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极一时的知名主持人
汪文华作为一名从武汉jun区空jun文工团进入央视的军人出身主持人,靠着主持大型文化类节目《曲艺杂谈》(后改名为《曲苑杂坛》)一炮而红,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名嘴"主持人之一。
这档由汪文华一手创办并驻扎近20年的节目,致力于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曲艺文化,其影响力可谓是说一不二。
汪文华不仅精心策划了"洛桑学艺""戏说曲艺"等吸引眼球的环节,更是为博林、冯巩、郭德纲、岳美缇等一众曲艺家在节目上初露头角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节目备受好评但遭姜昆插手
《曲苑杂坛》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好评。不少观众对汪文华满怀敬意,认为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沉闷的曲艺展现出了传统文化之美,让更多年轻人对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有评论者如是说:"如果没有汪文华和《曲苑杂坛》,相声、评书、豫剧这些传统文化也许就会被现代潮流所淹没。"
然而,就在节目红极一时之际,《曲苑杂坛》却陷入了一场争议的旋涡。据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xi的老牌相声演员姜昆,试图借助这个平台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姜昆对汪文华的节目指手画脚,提出了一些非分合理要求。作为主持人的汪文华虽然一开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双方矛盾,但姜昆态度强硬,坚持要将自己的一些亲信插手节目制作。
姜昆强插其人被狠批"没家教"
事情的最后一次引bao,是在一次直播录制现场。当时,姜昆未经允许就强行插入了摄像机的拍摄镜头,彻底激怒了汪文华。一向以和蔼亲和著称的汪文华当场bao粗,痛斥姜昆"没家教,太没素质了"。
这一矛盾被曝光后,外界对姜昆的做法也是哗然不已。有业内人士直指姜昆"露出了那张资深艺人的真面目",并批评姜昆"不应该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损害到整个曲艺界的形象"。
不久后,备受质疑的姜昆便失去了曲协主席的职务,被以德艺双馨著称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取代。但姜昆下台后,人们对他当年主政曲协时的种种作为,也产生了更多质疑。
"姜昆在任上连任达10年左右,那去向不明的协会经费有几万元之巨,怎么就可以这么一笔勾销了?"
"如果当年没有《曲苑杂坛》对冯巩等新人的大力支持,恐怕他们至今难有今天的成就吧。"
此外,还有观众发问:"《曲苑杂坛》之所以被迫停播,真的像当年所说那样,只是因为'节目形式不再吸引人'了吗?还是另有隐情未解之谜?"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声音,姜昆和央视方面却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是将《曲苑杂坛》这档节目于2011年10月强行停播。
而主持人汪文华也在随后的日子里,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只偶尔才会在一些公益传统文化活动上露个短暂面孔。
如今的汪文华过着怎样生活?
那么,曾经叱咤风云的"央视名嘴"汪文华,如今已年过花甲的她,在退居二线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据一些目击者反映,如今汪文华相较往日略显憔悴,但从她亲和的举止与阳光的性格中,依然能看出内心保有那份乐天本色。
评论家认为,正是凭借这种乐天本性,汪文华才能最终战胜了家庭和事业的重重阻力,成为当年的"央视名嘴"。不过,她在事业中的不公遭遇,也令人感慨"好人有好报"的道理并非永恒不变的。
事实上,退居二线后的汪文华过上了相对淡泊的生活。她不再经营自己的事业,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中去。
虽然从中难以获取可观的经济回报,但这正是汪文华毕生追求的理想。可以说,在她的后半生里,扎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内心愉悦,已然成为她最大的财富。
曲协主席风波暗藏玄机?
姜昆与汪文华之间的纠葛,不免让人感叹曲艺界当时的一些潜规则和权力斗争的确不无存在。汪文华虽然最终遭到封杀,但她为推广曲艺文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年姜昆和汪文华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剧烈的矛盾,还与姜昆谋求曲协主席连任有关。正是为了连任,姜昆才会试图插手汪文华主持的这个知名节目,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曝光率。
另一方面,冯巩上任曲协主席后,姜昆在任内对协会经费的使用情况也受到了外界质疑。由此可见,整个曲协高层权力的转移,的确存在着一些我们观众难以看透的内部。
可以说,这桩风波折射出了当年曲艺界一些令人颇为警醒的潜规则问题。希望通过这件事,业内人士能引以为戒,从而真正营造一个阳光、公正的发展环境,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百花齐放、永葆生机。
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也要对那些秉承传统文化理念,兢兢业业做人做事的艺术家们表示由衷敬意。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如今年过花甲的汪文华尽管备受打击,但她仍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去坚持并传播曲艺文化。这或许正是她内心最大的安慰。
可以说,对于像汪文华这样的传统文化使者,即便前路再艰辛也无怨无悔,因为心中的热爱与执念早已铭刻于内,不会因外界的嘲讽与重击而动摇分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1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