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为何总上当?
作者 | 张凯旌 于婞
编辑丨高远山
来源 | 野马财经
“缅北”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并不陌生。这两年,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就算没有亲身接触过,也或多或少能从新闻、电影中感受到诈骗犯罪的触目惊心。但谁又曾想到,堂堂A股竟也成了诈骗高发地,从威孚高科(000581.SZ)、华脉科技(603042.SH),到海普瑞(002399.SZ)、创意信息(300366.SZ)……案例比比皆是。
海普瑞“A股史上最大电诈案”的结果还未水落石出,飞凯材料(300398.SZ)又陷入“合同诈骗”罗生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诈骗”事件还涉及上市公司清越科技(688496.SH)和亿都(国际控股)(0259.HK),事件曝光后,无论是指控方还是被指控方,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没有问题”。
真相尚未水落石出,究竟是谁在说谎?
飞凯材料“合同诈骗”罗生门
事情起源于3月19日,飞凯材料一份公告,将一起涉及金额1.86亿元的“合同诈骗”推到了公众面前。
据飞凯材料描述,2021年6月起,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与鑫迈迪,以及鑫迈迪指定的采购商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开展贸易合作,并分别签署相关合同。主要业务流程为:飞凯材料或下属子公司向鑫迈迪采购产品并销售给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按签署的合同条款向飞凯材料或下属子公司支付货款。
合作一直进行得很顺利,直到2023年12月末,飞凯材料全资子公司晶凯电子发现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累计应付晶凯电子账款约2.02亿元,增幅与前期相比较大,资金占用严重,出于谨慎的角度,晶凯电子终止了该业务并催促对方及时还款。
之后,对方出现付款逾期情况,通过多方调查,晶凯电子陆续发现上述业务存在诸多异常情况,开始意识到可能存在合同诈骗,并于2024年3月向安庆市公安局报案。2024年3月15日,晶凯电子收到安庆市公安局宜秀分局出具的《立案决定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同诈骗”期间,飞凯材料业绩大涨。2021、2022年营收分别是26.27亿元、29.07亿元,同比增长40.94%、10.65%;净利润分别是4.01亿元、4.44亿元,不但扭转了下滑的走势,还分别大涨67.64%、10.62%。
自曝被诈骗前,原定任期至2026年的公司董事、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斌,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曹松双双因“个人原因”辞职。而自曝被诈骗后,飞凯材料称,案件或将会影响公司2023年年度业绩数据。
然而,事情曝光后,被指控的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否认了公司涉嫌“诈骗”。3月21日,枣庄睿诺电子总经理洪耀对《证券时报》表示,“我在枣庄的两家公司,睿诺电子和睿诺光电目前经营都是正常的。” “我看到网上说我们是骗子公司,我们肯定不是骗子公司。”
洪耀还称,“这其中还有一些细节外界并不了解,公安部门也进行了调查,我们不属于他们立案的对象。”
穿透后发现,被指“诈骗”的枣庄睿诺电子和枣庄睿诺光电背后还有两家上市公司——清越科技、亿都(国际控股)。清越科技也否认了自己与此事有关。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持有枣庄睿诺电子33.33%股权,与亿都(国际控股)实控的亿达企业有限公司并列为第一大股东,双方均不构成实际控制。清越科技作为枣庄睿诺电子参股方委派了一名董事,但不参与其日常经营管理。
就在此时,与飞凯材料子公司合作的鑫迈迪也开始“叫屈”,并对《证券时报》表示,在这件事上,公司只是帮忙的性质,是飞凯材料人士与一个加工厂的老板找到鑫迈迪负责人,“那个加工厂属于外贸型企业,他们跟我说要经过我这边,也就是飞凯材料先下单给我,我再下单给加工厂,剩下的事情由加工厂自己安排出货,我是不参与的。”
事情逐渐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是谁在说谎?
3月20日,深交所又对飞凯材料下发了《关注函》,要求详细说明公司与鑫迈迪、睿诺电子和睿诺光电等实体签订若干购销合同的业务背景、原因,相关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详细说明飞凯材料被合同诈骗的具体情况等问题。
3月22日,飞凯材料发布延期回复公告,表示鉴于《关注函》涉及的部分事项仍需进一步核查、落实及补充完善,为保证回复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经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 公司预计将延期至2024年3月29日前完成回复。
诈骗方式五花八门,最惨的被骗27亿
上市公司遭遇诈骗,听起来似乎是个很猎奇的事,但类似的情形,实际上在近几年的A股时有发生。
据“野马财经”不完全统计,2020年来至少有18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遭到诈骗,或曾经遇到诈骗,如今已经有实质性判决结果的状况。
诈骗的类型五花八门,大体可以分为电信诈骗、合同诈骗两种。其中合同诈骗的场景又包括收购案、签约大额订单、以及被犯罪嫌疑人“偷梁换柱”等多种。
诈骗的金额起伏非常大,少则二三百万,多则二三十亿。但无论被骗多少,大都会以计提减值的方式对当年乃至向前追溯数年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有不少相关责任人还因此受到监管警示、罚款。
创意信息属于在签订单时遭到诈骗,合同签好,钱给出去却回不来。当然,给钱的前提是对方已经通过包装自己,充分取得了上市公司的信任。
类似的案例还有汇金股份(300368.SZ)。2021年,汇金股份孙公司深圳融科与远中医疗签订了医疗设备采购合同,但在支付了部分货款后,汇金股份发现远中医疗涉嫌伪造中标通知书、医院采购合同和医院验收报告,来骗取货款,遂向公安局报案。
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诈骗方式是借助收购。
以特发信息(000070.SZ)为例。2015年,特发信息以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深圳东智,同时深圳东智的实控人陈传荣等做出2015年-2017年的业绩承诺。陈传荣还单独做出2018年-2020年的业绩承诺。
事情原本进展顺利,但2019年深圳东智的业绩却突然跳水,陈传荣的业绩补偿款也未全部到位。经调查,特发信息发现深圳东智被收购前就对财报做了手脚,通过延迟入账供应商货款等方式多记净资产3.46亿元,同时还少记了1.05亿元负债。
而这也是收购诈骗中的惯用套路,通过表面靓丽的“假账”来提升标的自身估值,并在收购同时做出业绩承诺来博取上市公司信任。
如此一来,当上市公司出资购买,犯罪嫌疑人就能大赚一笔。此后标的公司或勉力维持虚假的业绩以完成业绩承诺,或借上市公司之名进行大额对外借款、担保,或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利益,但终归会在各种违规操作中露出马脚。
此外,当出现特发信息这样,用发行股份的方式来收购的公司,犯罪嫌疑人还能通过减持再赚一笔。
与订单、收购诈骗相比,电信诈骗就显得更为简单粗暴一些。
海普瑞、大亚圣象(000910.SZ)、世龙实业(002748.SZ)都是被犯罪分子伪造的高管邮箱邮件蒙蔽了双眼,轻信了犯罪分子给出的秘密收购等缘由,向其进行了打款。
在所有诈骗中,最为特殊的可能是威孚高科(000581.SZ)、华脉科技(603042.SH)与中广核技(000881.SZ)遇到的情况。
2022年,威孚高科子公司威孚国贸围绕小家电、个护健康、家居百货等产品开展“平台贸易”。由威孚国贸搭建平台,客户在平台中选品、下单,威孚国贸从供应商处拿货。然而2023年3月,威孚国贸却发现“平台贸易”流出金额与流入金额足有27亿元之差,由此认为存在有人利用供应商或客户虚构贸易业务,骗取上市公司资金的风险。
华脉科技和中广核技受骗则归因于个人犯罪。时任西安电信高管林洋假借西安电信名义,与华脉科技子公司华讯签了手机采购订单;与中广核技合作的郭明,则是私自将本应躺在仓库中的货物出库并销售。尽管两人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骗过上市公司,但最终还是东窗事发。
为何总有上市公司上当?
虽然都是诈骗,但不同公司的情况并不能一概而论。
仅从业绩上来看,这些上市公司在被骗当年有的出现巨亏,而诸如收购这类诈骗,往往还会让公司连续多年的业绩失真,但有的公司即使被骗,也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
一般情况下,出现巨亏的公司难免会遭到投资者们潮水般的质疑。
如海普瑞,被电信诈骗骗走约9200万元,2023年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7.5亿元到9.5亿元,预计导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6.38亿元到8.08亿元。于是就引来了“跟獐子岛的扇贝有异曲同工之妙”“年底要销账”的评论。
创意信息被骗后,对应收账款计提全额坏账,将导致公司连续第四年亏损。股吧同样有网友认为是“将利润转移了”、“鬼把戏”。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上市公司被骗,一方面是技术手段增加了骗局的复杂度,让人防不胜防、容易掉进精心编织的陷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企业是利用“被骗”的名义处理一些账面上的问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表示,上市公司遭遇诈骗可能是因为内控不完善、监管和审计不严,甚至是高层的决策失误。
华脉科技、特发信息、海普瑞等公司,或被监管通报批评,或收到了警示函,或被要求提交整改报告,理由都与内控体系有关。
其中,林洋在诈骗华脉科技的过程中,一度用网上买来的空盒子代替手机实物,交给华脉科技子公司进行验收,也没被查出破绽,足以见得验收流程的不严谨;而特发信息收购时,显然也没能做到妥善的尽职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诈骗案不仅对上市公司影响较大,对中小股东也会造成冲击。
如在收购中被诈骗的联创股份(300343.SZ),其通过并购实现业绩增长期间,公司股价一度从停牌前的27.78元/股,涨至145.99元/股(不复权),涨幅超过420%。但随着泡沫破裂,公司的股价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寂期。
针对这一点,如果被诈骗的上市公司出现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虚假信披等情况,投资者可以发起索赔。
柏文喜认为,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对员工进行反诈骗培训、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计、完善决策机制、制定应对诈骗事件的应急响应计划等措施,来降低被骗的风险,同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连腾讯都曾被犯罪嫌疑人伪造的老干妈公司印章骗的团团转;京东也曾躺枪,因“承兴系”公司用假冒的京东公章、员工、系统和数据骗过诺亚财富,获得巨额融资……骗子的狡诈可想而知。
但对于骗术的防范,也恰是公司设置层层把关、多方协调的内控体系的意义之一。如此多鲜活的案例摆在眼前,上市公司们也该长点心了。
你如何看待如此多上市公司遭遇诈骗的现象?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