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船谷”泊贵池

大皖新闻2024-09-14 09:38:30  85

今年上半年,在“安徽船谷”内制造的两艘货船出口到巴拿马和俄罗斯,每艘3万多载重吨,造价超亿元。

“安徽船谷”,在哪?它位于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扁担洲长江岸边,即贵池船舶工业基地。这里是长江自南京开始,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完工量占安徽省半壁江山。

贵池船舶工业基地 范欣/摄

在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池州市贵池区布局船舶装备制造,该区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修造集聚区迎来重大机遇。

安徽省沿江近海,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有优势。

目前,中国造船业正从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长江两岸的船舶制造工业基地、船舶产业园区层出不穷,各显神通。

池州市贵池船舶工业基地是安徽省三大沿江船舶工业基地(池州、铜陵、芜湖)中集聚造船企业最多、利用连片长江岸线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船舶工业基地,是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集聚区。

2009年建设以来,该基地先后引进了8家船舶修造企业入驻,产业聚集已形成规模。近年来,当地多措并举推进乌沙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发展,提高船舶修造企业生产能力水平,推动船舶修造企业转型升级。

在“船谷”的造船厂内,一排排大型龙门吊排列有序、高大威猛,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船舶,摆开“巨人阵”,排列在长江岸边,场面壮观。

目前,基地共建成船台45座,可建造长度180米、5万载重吨以下船舶,备案产能130万载重吨。基地内7家企业配有数控等离子切割机20台,400吨龙门吊2套、200吨龙门吊29套。

去年,该基地共交付船舶30艘,年度造船完工量62万载重吨,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和汽车运输船新接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9.6%、72.1%、47.8%和82.7%。

安徽是全国内河船舶建造大省,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安徽省加快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与特色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构建“345+N”产业发展格局。

到2027年,安徽船舶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造船完工量实现300万载重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锚定‘建成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总目标,以船舶工业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培育一个新的船舶产业集群,力争将贵池船舶工业基地打造成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贵池区乌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晗说。

今年4月,全国内河载重吨位最大的“油改电”散货船——“川川长江001号”在贵池船舶工业基地下水交付,国内内河船舶进入“以电代油”的能源革命新阶段。

“川川长江001号”下水交付 范欣/摄

6月,池州鑫飞扬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建的两艘CCS级、2000载重吨化学品船铺设龙骨、开工建造。

智能绿色船舶是采用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智能系统和绿色设计方法,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和提高运营效率等目标的新一代船舶。

智能绿色船舶成为造船业的发展趋势,贵池船舶工业基地看清目标,进行升级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今年2月26日,贵池船舶智能绿色制造项目正式签约,建设船舶分段加工园区,建造能够节能、减排、降耗和提高运营效率等为一体的新一代船舶。

智能绿色船舶制造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规划占地669.5亩,总建筑面积21.48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厂房19.35万平方米,生产辅助用房2.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65亿元。计划2026年6月投产运营,实现年钢板处理量达到20万—30万吨,造船完工量达到150万载重吨。

其中,船舶分段加工部分将会实现“7×24”小时工厂化生产,解决船台占用周期长、施工受天气因素影响等问题,可缩短造船周期3—6个月的时间。

将现有造船企业的相关加工工艺退至圩区内,产业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还可以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随着“安徽船谷”开足马力,贵池区向打造国内最大的内河智能绿色船舶生产基地目标,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安徽时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1213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