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蒋昕凯
在浙江省的东南一隅,有一片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的仙境之地——仙居县。这里,杨梅不仅是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农民增收的“金果果”。初夏时节,杨梅挂满枝头,红艳欲滴,吸引着八方来客。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数智仙梅”团队带着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踏上了前往仙居的旅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杨梅产业中的应用潜力,为仙居杨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能与力量。
智能大棚哪家强?
王洪友,一位在杨梅种植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着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引入智能大棚技术,深耕智能农业,成功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不仅实现了杨梅产量的稳步增长,更在杨梅的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洪友带领实践团队深入大棚内部,详细介绍了智能大棚的运作原理。他指出,智能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温控系统、自动灌溉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杨梅生长环境的精准控制。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杨梅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王洪友的示范下,实践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智能设备如何根据环境数据自动调节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确保杨梅树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步路乡智能大棚
在参观过程中,王洪友还分享了一项创新的资源利用方法——利用杨梅枯枝枯叶搅碎发酵后覆盖在果园土壤表面,既能处理废弃物,又能保持水土不流失,还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养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合作社还引入了轨道小车等自动化设备,用于果园内的物料运输和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王洪友向团队成员介绍智能大棚
农民企业家的杨梅种植经
实践团队驱车前往仙居县步路乡西炉村一处杨梅种植基地,这里是郑佳耀的“沙地大棚杨梅园”。郑佳耀,一个敢于突破常规的农民企业家,他的创新之举——在沙地上搭建大棚种植杨梅,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面对沙地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挑战,郑佳耀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在沙地上搭建起大棚,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沙地大棚种植杨梅的技术方案。
在访谈中,郑佳耀提到,大棚有防水的优点,在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被精确控制,为杨梅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沙地大棚种植的杨梅不仅品质上乘,而且受天气变化影响小,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他的创新实践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种植思路,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中来。
郑佳耀向团队成员介绍沙地大棚
无论是郑佳耀的创新种植模式,还是李维国的智能农业实践,都充分展示了科技兴农的无限可能。随着夜幕的降临,浙江工业大学“数智仙梅”团队的探访也告一段落。但仙居杨梅产业的故事仍在继续,科技兴农的浪潮正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0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