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摄影陈羽啸
曾经我们认为,三星堆与世隔绝,对它进行了各种猜测。随着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三星堆正在揭开面纱。许多新材料证实,三星堆与中原以及长江中游有着密切联系。但进一步说,三星堆具体如何受到影响,技术又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四川盆地的呢?在9月12日举行的名人大讲堂上,唐际根教授以《尊罍之路——公元前16-11世纪长江与黄河间的文明互鉴》为题,为线上线下的观众清晰地梳理了这个问题。
唐际根是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队长,对中国青铜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也正是因为殷墟的这层身份,让唐际根习惯于站在商王朝的青铜角度来看三星堆,他发现,二者有紧密的内在关系。
从黄河到长江,商文化如何一步步影响古蜀?
在讲座开始不多久,唐际根讲述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台家寺遗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这里出土了一些陶片,邀请他前往调研,“我当时从洹北商城遗址的工作地开车到了安徽,进去一看,发现和我在商城发掘到的标本是如此相像,几乎没有区别。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这不就是我挖出来的东西么!”
洹北商城在黄河流域,台家寺遗址属于江淮地区。黄河流域发掘的器物为何与南方如此相似?唐际根认为,很大可能是商朝人直接到了江淮一带。通过这个小故事,唐际根想引出的,是商王朝的文化扩张。
“在公元前16到11世纪的近五百年时间,商王朝政治、文化上向四方扩张,往南到达长江中游地带后,又以此为基地,把这些文化影响推向长江上游,影响了三星堆文化。这就是制度与技术的‘南来西往’。”
唐际根认为,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再到长江上游,在这将近五百年漫长的时段中,中国大地发生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交互和交融现象。
唐际根教授首先为观众梳理了公元前十六到十五世纪技术和制度的南来,也就是商文化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影响。他俩逐一展示了在江淮区域、皖南、鄂东南、鄱阳湖赣江等等区域出土的青铜器,它们有着非常多的相同特征,也与商代青铜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唐际根指出,非常多的材料显示,这个时期的长江中游,已经高度接受了商王朝的文化。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记载:“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在江西的“虎国”,就发现了极为相似的青铜器物,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虎方”的记录。“江西这个地方出土的31件青铜鼎上,有16件鼎的耳朵上都有老虎。”唐际根认为,这至少证明,“虎国”的确是独立的政治体,但它深刻地接受了商文化,南北的沟通是很通畅的。
唐际根同时还带来了最新考古材料。在殷墟旁边的体育中心墓地,考古发掘了许多带有铭文“冉”的青铜器,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一个族,但相同族徽也出现在湖南。“这说明在商晚期的时候,中原和长江中游的湘江流域也有着密切关系。”
“基本态势就是公元前16世纪开始,商文化扩张往南下,先在长江中游形成一堡垒,很强势,包括技术和制度等等,随后又从长江中游进一步西进,来到四川,影响三星堆文化。”唐际根总结道。
尊罍之路,三星堆在文化与传统上的自我坚持
唐际根将今天的讲座标题命名为“尊罍之路”,这是他与另一名考古学家张昌平教授不约而同提出的文化概念。
“既然我们知道商文化对三星堆产生了影响,那商文化里有这么多器型的青铜器,三星堆却唯独钟爱尊和罍这两种类型呢?”唐际根先抛出了悬念,在随后的讲座中逐渐为观众解开。
他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商代的酒器,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今天我们也能在长江中游的一些文化遗址中看到其中的大部分。但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物里,却以尊和罍为主,这两种都是储酒功能的器物。而饮酒器、盛酒器、调酒器这种强调正在进行的饮酒行为的器物,却没有被三星堆选择。
“三星堆对中原到来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挑选了尊和罍,用来搬运和储存酒,这就是文化的选择。”唐际根说。
同时,唐际根还提到了另一个三星堆与中原文化的不同。那就是三星堆是商晚期的文明,但它传承的却是商早中期的铸造技术。在讲座一开始,他便有意抛出了悬念,让观众记住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三道玄纹。在讲座快结束时,观众已经了解商文化的传播路径,再回头看这三道纹路,却发现,在商早期的殷墟器物上有这样的纹路,但在晚期的殷墟青铜器上,类似的纹路已经消失了。
“为什么?因为商文化是先到长江中游,再辗转西进影响三星堆的。打个比方,在商晚期的时代,殷墟已经开始流行彩色电视了,而通过长江中游带来的文化有延迟,三星堆就还在用黑白电视,所以还在制作有三道纹路的‘过时’样式。”唐际根说。
诙谐生动解读青铜文化让考古讲座不再艰涩
虽然是严肃深奥的专业考古讲座,但唐际根教授的讲课方式不失风趣幽默,同时还带来了不少最新的材料,有些甚至还未进行发表。这场讲座不仅让普通观众大开眼界,也让许多考古文博学生受益匪浅,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深入浅出,干货满满。
例如他讲到此前考古学者为了表达严谨,对三星堆埋藏坑的名字提法有着不同的见解。“若直接说‘祭祀坑’,就是明确认为它的作用是用于祭祀,这就有了立场,有些学者很严谨,就不赞同,建议用‘埋藏坑’。还有学者提出,不如直接用‘坑’,可能更加不会出错。”唐际根诙谐的讲述逗笑了现场观众,让艰涩的考古讲座生动起来。
再如提到商代“冉”字族徽一处,他更幽默地提醒线上线下观众,“注意了,如果你是专业的学生或学者,可能本场讲座你最受刺激的时刻到了,因为我在这里讲的,是最新的材料。这个材料还没正式发表,我们先在这里公开一下。”
据悉,2024年,名人大讲堂共分“蜀道文化季”“古蜀文明季”“三国文化季”三大主题讲座。“古蜀文明季”正在陆续推出中,还有两场讲座敬请期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0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