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执笔杨一凡周旭辉
“白露到,竹竿摇。”又到临安山核桃开杆的日子,大家最惦记的秋日味道即将上新。杭城大大小小的炒货店,开启一年炒货旺季。
杭州夹城巷,周记炒货店炉火正旺、锅铲翻飞。身材魁梧的老板周召宽,捏起新出炉的瓜子品着火候。老顾客们寻香而来:“周老板,山核桃几号开炒?”
杭州周记炒货店内炒工们正在忙碌。杨一凡/摄
30多年前,周召宽带着一口炒锅从老家江苏邳州来到杭州闯生计,今年开出第四家门店。作为较早来到杭州的邳州炒货人,周召宽说,如今杭州三四百家炒货店,邳州人占了大部分,比如杭州人最熟悉的周记炒货、邹记炒货,孟记炒货、召文炒货等都是邳州人的手笔。
邳州,这个苏北小城,听起来遥远而陌生,但炒货已走遍浙江等省份,成为全国闻名的“炒货之乡”。一口炒锅一把铲,不仅炒出了10余万人的火热人生,还炒出了400亿产业。
无心插柳,“副业”转正
每到糖炒栗子、炒山核桃上市,周记炒货店绝对是夹城巷的“流量担当”。老顾客骑自行车、坐公交一早排队来尝鲜,顺便跟老朋友周召宽聊上几句。炒锅前忙碌完,周召宽最爱的是那口家乡味道——从邳州带来的煎饼。
邳州人爱炒货,源于一个苏北传统“二月二炒花子”。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把玉米扔进炒锅炒“花子”,也就是爆米花,寄望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成想,美好愿望真的因为这口炒锅,成为了现实。
正忙碌炒制的邳州炒货人。图片来源:邳州发布
上世纪70年代末,邹庄镇有劳动力开始利用农闲时期进城闯荡。可是去干什么呢?邹埠村人邹训生边和村里人商量,边把目光转向了院子里的那口炒锅。几个人一合计,背上锅铲,进城做个“副业”。邹训生也是邳州最早进城卖炒货的一批人。
逐渐的,上海、杭州等地的街巷里,飘起了炒货香。邳州人支起不起眼的锅灶,铁铲将瓜子、花生炒香,用纸一包,炒货成了城里人的“下酒菜”。待到春节,揣着钱回到老家的村民们,激发了炒锅闯天下的热情。
80年代,不到20岁的铁富镇人周召宽发现,隔壁邹庄镇越来越多人走出邳州,周召宽专程去打听了下:在城里工资收入普遍只有一两百元的年代,进城卖炒货的人最多一个月竟然能挣三五百元!不少人,把炒货这个“副业”,做成了自己的主业。
还有邹庄镇韩家村,村里有个叫韩洪金的人,和几个村民一起去上海卖炒货,才几个月竟然就赚了近千元。这事儿在韩家村引起了轰动,也让周召宽大为震撼。
杭州周记炒货店老板周召宽。周旭辉/摄
就这样,周召宽也背上一锅一铲,来到杭州摆摊炒瓜子、花生。“冬天守着摊冻得人发抖,一开始卖几十元,但很开心觉得这门生意行。”从地摊到门店,周召宽炒货生意走上了正轨,周边居民成了炒货的忠实拥趸。
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部的浙江、上海到西北边陲新疆,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里,都有邳州人开的炒货店。其中,杭州炒货店90%是邳州人开的,炒货C位的山核桃,不少出自邳州人的炒锅。
邹庄镇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全镇1.2万户村民中,近1万户在做炒货,7万多人口中,常年在外从事炒货生意的,就有4万多人,占了劳动力的80%以上。当地不少村,从事炒货生意的村民占比达到9成,遍布全国。
时光变迁,味道不变。炒锅虽小,却炒出火热人生。
“叫花子生意”做成了大买卖
在杭州,邳州炒货藏在大街小巷的门店、老板们的乡音中。当潮新闻记者来到邳州,炒货生意带来的变化,更加直观而震撼。
矗立在邳州邹庄镇的一口炒锅一把铲雕塑。杨一凡/摄
在邳州的250省道边,矗立着高达数米的炒锅、铁铲雕塑,木色铲把上有红色的“中国干炒之乡”字样。向前行驶不到十分钟,记者来到了韩家村,村口“干炒第一村”宣传标语格外醒目。
走入村内,一排排整齐的洋楼映入眼帘,装修格外讲究,还有一些新房正在修盖。不少挂着全国各地车牌的豪车,停在路边。这是“衣锦还乡”的韩家村版本。
1979年左右,第一批韩家村炒货人背上锅铲离乡。如今,全村社会人口3500多人,有2600多人在外地做炒货生意,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
不只韩家村,在邹庄镇,不少村庄靠着在外面做炒货发家,炒货成致富了的“金钥匙”,“炒”出了一个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邹埠村是邹庄镇做炒货发家最早的村子之一,村里人90%的从事炒货。炒货淡季时,挂着全国各地的高档汽车扎堆,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数百台私家车。邹埠村还有着“万国别墅”的说法,村民们的房子风格迥异,配着罗马柱的欧式别墅,带有凉亭荷塘的海派庭院。
炒货生意走出村,也早已改变这个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
邳州邹庄镇韩家村“干炒第一村”宣传墙。杨一凡/摄
夏末秋初,小村子正从热闹归于精密。在韩家村,仅有少数洋楼门口,能看到当地老人坐着聊天。老人们开玩笑说,夏天村里跟城里一样热闹,都是车,要装上红绿灯才好。
“我们村的村民结婚多选在夏天,那时候人多,反倒春节最冷清。”韩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勇向潮新闻记者讲起了村里的“怪事”。
阖家团圆的春节,是一年炒货最旺时,韩家村人还守在外地炒锅旁。夏天是炒货淡季,在外做炒货生意的村民,都会选择这个时候回家办喜事、办升学宴、盖房子。
说起村里数十年间的变化,王勇感慨良多。曾经的韩家村村民,靠天吃饭生计艰难。沿街叫卖、摆地摊挑货担的炒货,以前被人们称作“叫花子生意”,视为不入流的小本生意。靠着炒货年入数十万、上百万,在韩家村比比皆是。从第一批村民外出经营,“如今的炒货生意,带动全村村民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推动当更多地乡村整体提升的引擎。”王勇说道。
在邹庄镇的徐州企润食品有限公司内,自动化炒货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新出炉的炒瓜子、五香花生米香气四溢,工人们抓紧打包。
邹庄镇炒货工厂流水线上的炒花生。杨一凡/摄
“我是炒二代,也是创二代。”公司负责人孟赛说,自己父亲80年代靠着一口在上海起家,十多年前上海拥有数十家门店。怀着家乡情结,父亲响应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2011年回到邳州开办炒货工厂,如今已由孟赛和哥哥孟帅掌舵。
兄弟俩将父辈几十年的炒货经验融入现代化生产,从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再到新品研发,炒锅里的邳州炒货,变成标准化的新产品。如今,公司高峰期日均产量达到100多吨,去年产值破亿元。
不止邹庄镇,当前,邳州炒货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企业有67家,年销售额占全国坚果炒货行业销售额的15%,年销售额约400亿元。
杭州的邳州人,有啥不一样
都是邳州炒货人,在全国各地,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个性。最直观的,就是大家卖的炒货品类逐渐出现了分化。
北方倒还简单,是邳州炒货的“老两样“:花生和瓜子;到了安徽,西瓜子和南瓜子就占到了主流;再到湖南,炒黄豆、瓜子仁成了最受欢迎的品类;在南京,瓜蒌子比较火。这些年,周召宽还发现,松子、夏威夷果、碧根果等,在各个大城市卖得越来越好。
杭州呢?当然是山核桃。如今,周召宽已经在杭州临安有了固定的山核桃供应商。他告诉我们,有第一批临安山核桃原料送来店里,老主顾们也终于能马上尝到这口“秋冬特供“了。
去年,周记炒货店山核桃销售近8万斤。这家邳州人开着炒货店,甚至成了很多在外杭州人的“乡愁“。不少杭州老主顾,远在美国、欧洲,宁可等上一两个月,也要尝上这口熟悉的味道。“有时候,邮费比炒货本身还贵!”周召宽笑着说。
周记炒货店今年印制的栗子券。周旭辉/摄
融入当地,当然不只是品类的改变。“坐镇”夹城巷老店的周召宽,每年还有一件事挂在心上——周边社区的居民年满60岁,可以凭店里发到社区的栗子券,免费领1斤糖炒栗子。这份甜蜜约定,已经坚持了11个年头,送出的糖炒栗子累计达到60多万斤。周召宽这个邳州炒货人,在2023年第三季度成了“杭州好人”。
这个夏天,位于建国北路与凤起路交叉口附近的第四家门店完成装修。这家店,周召宽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周婷打理。这位“炒二代”把建国北路与凤起路交叉口一带逛了个遍,附近小区有多少,有多少家炒货店,采取怎样的销售策略、如何备货,她已心中有数。
这还不算,杭州发达的电商经济,带给周婷的冲击不小,她打算把店开到网上去。但周婷还算谨慎,第一步,她打算先通过网络,在杭州开启糖炒栗子全城配送,让更多人群方便快捷吃上炒货。至于把自己炒货上架全网,周婷还不想太仓促。相比父辈,这个在杭州长大的姑娘,对于电商已经有了比较成熟、冷静地理解:电商容易卷价格,没想清楚前,不能盲目上马,炒货还是要保证品质第一……
从第一代的摆地摊、挑担子走街串巷,到第二代借助网络工具,杭州的邳州炒货人,或许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创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8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