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饭堂: 8年来, 上万份爱心饭盒从这里送出

凤凰卫视2024-09-08 22:10:40  43

在广东汕头厦岭路有一家看上去极其普通的小门脸。你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查到它的营业信息,但若想在这里花钱吃一顿饭,店家却不能为你提供服务。这里是三元饭堂。工作人员都是义工,没有工资,也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天中午11点左右,一盒盒的饭菜按标准分装好之后,就会有人排队将它们免费领走。他们有的才领了几天,时间长的已经领了数年。

三元饭堂

肖毅是三元饭堂的创办人,今年41岁,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他的父母都是汕头本地成功的商人,长大后他也继承了潮汕人会做生意的传统。开办三元饭堂之前,肖毅批发电子产品,同时也是两家餐厅的老板。那时,他会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将没有卖完的食材做成家常炒菜送给有需要的人们。

三元饭堂创办人肖毅

2016年的春节,他和一些公益团体一起上门给贫困的老人送油送米时,遇到了一位视障老人。“我当时看到桌上的肉已经有发霉的痕迹,但他看不到。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只是煮一下饭,一件小事,但对他们来说能很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深受触动的肖毅开始每天为视障老人送去两盒饭菜。

在口口相传下,肖毅陆续收到更多求助信息,饭盒数量很快增加到了每天20多份。他索性开办了三元饭堂,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饭菜。

为什么取名叫“三元饭堂”?肖毅解释说:“一次,我跟朋友闲聊,他给我拿了一根烟。烟挺贵的,那根烟3块钱左右。我说‘你抽了一根,我抽了一根,这6块钱就够我们平时做饭盒的钱了。’那天晚上明显烟就抽少了。我说要不就叫‘三元’。”

即使是起初简单的鸡蛋、炒菜配米饭,对有需要的人而言也能减轻不少生活的负担。在主业的扶持下,肖毅的三元饭堂门前取餐的队伍越来越长。许多热心人士也积极参与进来,有的为饭堂送来大米,有的拉来一桶桶油。肖毅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会谢绝多余的米和油:“不能浪费!”

每到饭堂义工的生日,肖毅和其他义工或慈善人士会自掏腰包买一些好食材和生日蛋糕给大家一起加餐庆祝。肖毅说:“生日其实不只是自己庆祝,我可以去做一件好事让更多人一起来感受一下。”慢慢地,“生日加菜”也成了三元饭堂一个特有的生日仪式。

爱的接力

前来加入三元饭堂的义工也越来越多。义工陈丽英,今年58岁,是汕头本地乌桥村人。她和三元饭堂的交集并不是从做义工开始的。

陈丽英(左)帮助有困难的老人领饭

陈丽英曾是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婆婆有二级残疾,老公在52岁那年得了尿毒症。生活的重担压得她无法喘息。忧容满面的陈丽英在听说三元饭堂有人能帮助她后,试着来到了这里。“我拿了我老公的病历让他们看,他们来我家里看了我们的情况就帮忙筹款。”

虽然筹到了3万元救命钱,陈丽英的丈夫还是在一个月后去世了。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她带着报恩的心态又回到了三元饭堂做义工。除了洗菜、切菜、盛饭、发饭,她会在每天回家的时候给一些不便出门、身有残疾的老人送饭上门。几年来,风雨无阻。

久而久之,陈丽英与这些老人也成了朋友。“开始是5份,送了大概3年后,就剩现在3份。昨天还给他送吃的,他邻居说明天开始不用送了,他昨天晚上就走了。”陈丽英心头一酸:“本来都说说笑笑的,有的时候还叫我进家里喝茶……”

靠捡破烂还债的夫妻

张翠玲和丈夫不久前才刚刚得知三元饭堂的存在。两个月前,她带着因急性脑淤血导致偏瘫的丈夫从老家安徽来到汕头。汕头的冬天比老家暖和。

夫妻俩感情很好,总是互相把好菜往对方碗里夹

夫妻俩以前在老家种棉花,一年到头能赚下1000块钱。2000年后,随着孩子入学,两人决定一起出门打工。他们同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两人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

正当日子不断向好时,丈夫在一次下工冲凉时突发脑淤血,倒在了工地宿舍前。张翠玲带着丈夫在上海和老家辗转寻医数十天,但丈夫最终还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们不仅收入骤减,还因治病欠下了十多万的外债。

丈夫听到工友过年能带回家一万多块收入时,深感无力:“人家都赚了这么多钱,我一点不能赚,一天到晚有馒头吃就行了。”

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张翠玲将家里的三亩地租了出去,带着丈夫开始了拾荒生活。“他离不开人,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捡一捡废品,有时到市场上能讨一点就讨一点。”第一次开口“讨”一点,张翠玲很是羞愧。“我脑子给炸了一样。我心里都感觉不好意思,感觉我怎么这么难呢?人家都能去赚钱,我不能赚钱,感觉不好意思这个味道。”

张翠玲带着偏瘫的丈夫硬是靠着拾荒和乞讨,将身上十几万元的债务偿还到了只剩7万元。他们打算继续在汕头生活下去,争取尽快还清债务。“我儿媳妇在家带孩子不能做事,我儿子一个人挣钱,孩子还小,才一周多,他的负担也重。我多多少少能捡一点嘛,减轻我儿子的负担。”

“谢谢你们来买我的小花”

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在三元饭堂领饭是不需要排队的,义工会直接把饭送到他们手上。

汪阿姨64岁,11岁时因患骨髓炎致残,一直靠低保生活。2023年5月,她从湖南老家来到了汕头,租住在老城区一处民房的门厅里。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三元饭堂提供的爱心饭盒让经济困难的她在异乡多了一份温暖。

汪阿姨

自11岁患病后,汪阿姨历经数次手术,才算是保住了一条腿的部分功能。因治病欠下的外债以及对家人的亏欠成了她心里解不开的结。“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照顾我。女儿大了还没有结婚,都是被我拖累,打工的一点钱也被我用了,我这辈子拖累的人太多了。”

来到汕头后,汪阿姨为了给家人减轻一些负担,在当地著名的景点小公园步行街摆摊卖自己手工加工的饰品、玩具。然而,生意并不好做。一只5元的玩具小青蛙有时一天都卖不出去一个。虽然三元饭堂为她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生意不好的时候,每月400元的房租依然是一个重担。

晚上回到家,汪阿姨还要加班加点赶制第二天的货品

一天,汪阿姨的电瓶被偷了,来到三元饭堂的她满脸愁容。陈丽英特地多拿了两个盒饭给汪阿姨,并向肖毅解释没有电瓶的汪阿姨没有办法出门拿饭。“没有电瓶,她就跟没脚一样。”

一个电瓶1300元,汪阿姨急得像是天塌了一般。肖毅看着手足无措的汪阿姨,内心深受触动:“我得丢多少钱我才会那样啊!特别没有安全感。我们的安全感不是来自我有多少钱,而是来自我知道我明天只要去干活,我能赚多少钱。但她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汪阿姨不知道这1300元自己要赚多久,但是她说:“有饭吃,我就可以慢慢来。”这句话也给了肖毅一个莫大的鼓励。他替汪阿姨垫付了换电瓶的1300元,还制作了一条视频,希望看到的当地人和游客可以在不打扰汪阿姨生活的前提下,去汪阿姨的摊位帮忙捧场。

汪阿姨向前来帮助她的人一一道谢

汪阿姨的生意有了明显的起色。“有个好心的老板拿了60块钱的花,他把花又送给我了。还有个老板他拿了两个扇子,36块钱,他付了200块钱给我……”

一晚上几百元的收入是汪阿姨来到汕头后从未有过的。为了感谢三元饭堂大伙儿的帮助,她特意制作了十几朵花,准备带到三元饭堂送给大家。

最大的尊重

来自安徽的吕大叔也是三元饭堂的常客。6年前,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靠乞讨为生的他和老乡一起来到了汕头,每天都来三元饭堂领饭。

吕大叔(左)

肖毅看到吕大叔一直用自制的车轮作为出行工具,就给他设计了一款电动车。吕大叔起初拒绝了这份好意,他怕人家觉得他有钱买电动车是在装惨,以后没法再乞讨了。

为了让吕大叔更安心地收下电动车,肖毅为他找了一个广告商,保证他每个月的正常开销。“车子会插着小广告,他天天在外面跑,会有一些人关注他。如果以后也有人愿意给他打个广告,其实都挺好的。”肖毅感慨,“我们做这么多年,感触最多的是不要去改变人家的生活。不影响他原有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尊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83547.html
0
最新回复(1)
  • 十八号车坊2024-09-08 22:26
    引用1
    我做慈善从来都是帮助儿童,不帮助老人,因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老人是国家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