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神雕侠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侠佳作,全书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讲述了杨过、小龙女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原来杨过、小龙女虽男俊女美,可二人本是师徒关系,按照宋朝当时的礼教大防,杨过和小龙女绝对不能结为夫妻,否则是伤风败俗。
二人好不容易冲破了礼教大防的束缚,却又接二连三地遭遇生死磨难。在历经了16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最终在绝情谷谷底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小龙女。
倘若小龙女没有被金庸复活,杨过会娶谁为妻?
一、小龙女之死
第一次翻阅《神雕侠侣》的时候,是不是被突兀的剧情弄得一头雾水?原来金庸明明说小龙女体内的剧毒深入五脏六腑,就算有灵丹妙药也无力回天。然而小龙女后面怎么能凭借寒潭里的白鱼将体内剧毒去除干净?
这本就是一个互相矛盾的剧情设定,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向以严谨著称,怎么会有这样的谜之操作?
其实,金庸本意是想将小龙女写死的。无奈那时候的读者非常喜欢小龙女这个人物角色,他们不但给金庸寄了刀片,还联合起来冲击了金庸的报社。
金庸为了迎合读者,这才在连载版《神雕侠侣》中改动了剧情,让小龙女死而复生。这就能解释,金庸的其他武侠小说都具有相当完美的逻辑性,唯独《神雕侠侣》却如此荒诞不经。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金庸照着自己的本意去写《神雕侠侣》,随着小龙女的香消玉殒,杨过会娶谁为妻?
二、续弦之举
有的读者认为,小龙女一死,杨过也不愿独活,只因杨过是一个极其痴情又偏激的男子。
这样理解的确很合理,但可别忘了,有一个女子会想办法让杨过继续活下去,此女正是郭襄!
那时郭襄年仅16岁,在风陵渡见到了传说中的神雕大侠。神雕大侠和郭襄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二人无话不谈,度过了极其快乐美妙的两天两夜。
随着郭芙寻来,郭襄流泪离去。杨过见状当即追了上去,送给了郭襄三枚许愿金针。郭襄想都不想,马上掏出两枚金针,一枚金针让杨过摘下了人皮面具,一枚金针则让杨过参加郭襄16岁的生日宴会。
杨过虽然已有36岁,但人皮面具下的脸庞仍是英俊无比,惹得郭襄怦然心动。没过多久,杨过和小龙女的16年之约到了。可杨过在悬崖边站了一天一夜,仍不见小龙女的踪影。
书中是这么写的,杨过泪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龙女白衣飘飘的影子,又隐隐似乎听到小龙女在谷底叫道:“杨郎,杨郎,你别伤心,别伤心!”杨过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让杨过万万没有想到的有三件事。
第一、谷底有一寒潭,跌入寒潭的杨过并没有粉身碎骨。
第二、年仅16岁的郭襄竟也跟着自己跳下了悬崖。
第三、郭襄拿出第三枚金针,让杨过从此别再自寻短见。
杨过固然痴情,却也是一个说话算话之人,他接过了郭襄的许愿金针,就此答应了郭襄的请求。
杨过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看得懂郭襄对自己一往情深,否则不会跟着自己纵身跳入了云雾缭绕的深谷之中。那杨过有没有喜欢过郭襄?我们听一听金庸自己怎么说。
在新修版《神雕侠侣》的《后记》里,金庸写道:郭襄这样可爱的一个小妹妹,秀美豪迈,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杨过心中早就真的喜欢她了,给她三枚金针,就是说:“不论你叫我做什么,我都答允!就是要我为你死了也可以!”大张旗鼓地为一个小姑娘做生日,是热情而冲动的年轻人的狂妄行为……他苦等小龙女十六年,郁积无可发泄,他替郭襄做生日,有点向小龙女大叫的意思:“小龙女,我等了你十六年,你还不来,我在给别个可爱小姑娘做生日了!”
一个“早就真的喜欢她了”说明什么?说明金庸的原意是将小龙女写死,然后让郭襄成为杨过的第二任妻子。
值得一提的是,杨过的经历和《周易》里的大过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九二: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译文:枯槁的杨树生出嫩芽,龙钟老汉娶了个年少娇妻,无所不利)。金庸打算将郭襄嫁给杨过,或许正是受这一爻的影响。
郭襄嫁给杨过,为何黄蓉笑得最开心?
三、突然怀孕的黄蓉
当年杨过20岁,本和郭芙有婚约。哪知道阴差阳错之下,暴怒的郭芙却挥舞利剑斩断了杨过的一条手臂。
随后没多久,黄蓉突然怀孕,接着在襄阳城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取名郭襄。
我们知道杨过13、4岁的时候就在嘉兴偶遇了郭靖黄蓉夫妇。到杨过再次走进襄阳城已经过去了6、7年之久。在此期间黄蓉一直没有怀孕,为何杨过一到20岁,黄蓉就突然有了身孕?
答案很简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的那样,金庸起初是要将小龙女写死的。随着小龙女的离世,金庸开始绞尽脑汁创出另一个女主,继而让她成为杨过身边的女人。于是金庸就借着风韵犹存的黄蓉“大做文章”,为的就是让杨过和黄蓉的小女儿郭襄成婚。
这样一来,杨过不但能够放下个人恩怨,还能成为郭靖黄蓉的女婿,从此跟着郭靖黄蓉夫妇在襄阳城一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加之郭家和杨家本就立下了婚约,随着杨过和郭襄结为夫妻,郭靖也算是完成了一桩心愿。眼见女儿、丈夫都能梦想成真,黄蓉自然笑得喜上眉梢了。
各位大侠,你们觉得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8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