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新腾势N7的上市可谓是一记王炸,新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升级与惊喜。全系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3.98万-32.98万,这一价格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新腾势N7新增了续航550公里的入门车型,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入手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拥有这款豪华智能电动SUV。
作为100万内唯一智电融合的豪华性能电动SUV,全新腾势N7豪华再进化,它不仅是首款基于璇玑架构打造的车型,还全面升级的“智电五双”五大核心产品力让其稳坐智驾第一梯队地位。这五大核心产品力包括云辇-A双腔空簧悬架、高精度行泊一体双激光雷达、双枪超充补能系统、双电机四驱架构及豪华双排舒享座舱。这些创新技术的加入,使得全新腾势N7在智能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都带来了全新升级。
外观方面,新车在外观上进行了重大改进,最明显的是取消了类似“龙须”的LED日行灯设计,前大灯组内部采用了箭羽状的设计元素,提升了辨识度和层次感。同时雾灯区域造型也进行了调整,集成了黑水晶激光雷达面板,美观又实用。底部还加入了黑色的包围,让前脸看上去变得更加简洁和清爽。
尺寸方面,新款腾势N7长宽高分别为4860/1935/1602mm,轴距为2940mm,定位中型SUV。车身侧面和尾部基本保持了在售车型的设计,隐藏式门把手和全新样式的封闭式轮毂增添了科技感。尾部贯穿式的LED尾灯采用熏黑处理设计,在夜晚点亮后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大尺寸的扰流板设计也十分的运动。此外,此次改款,新车还增加全新的西子蓝配色,可以在不同角度的阳光照射下变化不同的颜色,与老款的蓝色相比,更显年轻。
在内饰方面,全新腾势N7提供了豪华双排舒享座舱,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每一个座位都是极致舒适的百万级舒享座舱。同时,车内还配备了配备了10.25英寸液晶仪表盘、17.3英寸中控大屏、10.25英寸副驾娱乐屏、50英寸AR HUD、流媒体后视镜屏以及后排扶手屏组成的六联屏幕。配合常用常新AI进化的智慧座舱、5D云感人体工学座椅(支持14向电动调节,拥有加热/通风/按摩/腿托等功能)和女王专属宠爱副驾等各种科技配置,使全新腾势N7的尊享待遇与百万D级行政豪车相当。让驾驶和乘坐都变得更加便捷、愉悦,为家庭的每一次出行,提供更多舒享与乐趣。
在智能驾驶方面,全新腾势N7配备了“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拥有超远距高精度双激光雷达等33个行泊一体融合传感器,支持高快领航、城市领航、近距代客泊车、断头路泊车等全场景驾驶辅助。这一系统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安全,同时也为乘客带来了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根据规划,目前高速NOA已在40+城市交付使用;后期还将通过OTA升级窄道通行功能。此外,全新腾势N7还配备了哨兵模式,这一功能能够在车辆遭到损坏时自动录制视频为后续追责提供证据。这一创新设计不仅体现了厂商对消费者安全的关心与重视也进一步提升了全新腾势N7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在动力方面,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动力形式,其中标准版搭载170kW电机、71.8kWh容量电池,CLTC续航里程550km;长续航版搭载230kW电机、91.3kWh容量电池,CLTC续航里程702km;四驱性能版搭载前160kW+后230kW双电机、91.3kWh容量电池,CLTC续航里程630km。
在续航方面,全新腾势N7在800V高压平台架构基础上配备了双枪超充技术,整车左右两个快充口可单独也可同时充电。这一技术使得车辆在最快4分钟补电100km,15分钟内就能补电350km,让长途出游变得更加轻松。同时,针对冬季用车问题,全新腾势N7还搭载了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使得电池在-20℃的低温下也能快速充满电,打破了北方充电慢、续航短的魔咒。
在智能底盘方面,全新腾势N7搭载了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双腔),能够提供120mm-200mm范围内的刚度和高度调节,更舒适更运动,通过性更佳。这是100万以内唯一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智能双腔空气悬架+铝合金副车架的车型。此外,新车搭载了iADC智能漂移控制系统和iCVC智能矢量控制系统等黑科技。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也大大增强了乘坐的舒适性。得益于智能驾驶、智驾底盘、智能座舱深度融合,全新腾势N7不仅稳坐智驾第一梯队,也是同级驾乘质感和舒适性最好的车型。
总之,全新腾势N7凭借其出色的“智电五双”核心产品力、豪华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智能便捷的科技配置成为了100万以内最豪华超舒适性能、年轻人和年轻家庭首选的智能电动SUV。无论是从外观尺寸、内饰设计、配置水平还是动力表现上全新腾势N7都展现出了其卓越的品质和实力。对于追求智能豪华超舒适驾乘体验的年轻家庭和年轻人来说,腾势N7定不负年轻人和年轻家庭的智慧之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