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后卫来了,北京短板没了,半决赛稳
张云松再度出手,谁说签下周琦与陈盈骏这两名顶级悍将之后,北京队的引援就告一段落的?相信大家也知道,自从张云松成为俱乐部的总经理之后,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北京队能够在不远的未来重振雄风。即便他们的战力很难比肩数个赛季之前五年三冠的巅峰战力,但帮助球队在新赛季浴火重生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哪怕他们此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主力阵容老龄化的问题,可随着周琦与陈盈骏的加盟,他们的这个短板就从根源上得到缓解,更别说,许利民还将重点培养与发掘年轻球员。然而北京队究竟斩获了新疆队的哪名核心后卫?竟然让他们拥有了重返半决赛的底气?下面,随篮球弟一起来看看吧!
即便张云松四处抡锄头的行为让他饱受了一定程度的争议,但只要北京队能够在这个休赛期重新吹响冲锋的号角,此前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且许利民与李楠作为这支球队的领头羊都 非常清楚,就算球队成功拿下了周琦与陈盈骏这两名好手,但这两位名帅心中的那根弦依旧处在紧绷状态。什么时候北京队的年轻球员能够像浙江、广东、青岛等球员一样不断爆发,到那个时候,北京队也将彻底走出低谷期,同时还会获得重新登顶的战力。至于当下?他们工作的重心依旧是年轻球员的培养与发掘,哪怕他们的青训出现了颗粒无收的问题,可自从周琦与陈盈骏归位之后,他们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时间。
黄荣奇被盯上,张云松出手了
不过,张云松究竟从新疆队斩获了哪名后卫?不仅让陈盈骏迎来了好帮手,还让北京队拥有了打进半决赛的可能?在篮球弟看来,他不是别人,正是曾经在新疆队效力的年轻后卫黄荣奇。根据知名体育博主阿才说球的爆料:黄荣奇无限接近签约某支CBA球队,但因错过注册截止日,黄荣奇可能会在第一个注册窗口期与球队签约征战新赛季的CBA!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支球队极有可能就是北京队!虽然在上个赛季,他只为新疆队砍下场均2.9分、1.3篮板与1.6助攻的战绩,可大家不要忘了,他的场均出战时间也只有13.9分钟,同时,他的出场时间与球权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否则,他的表现必然会上升一大截。
没错!他的投篮命中率确实为32.7%,三分球命中率为14%,三分球命中率为71.4%,可自从他被新疆队淘汰之后,他就在这个休赛期刻意补强了上述的三个短板。如果可能的话,他就要将这三项命中率分别稳定在60%,45%与90%以上。只要做到这一点,依旧会有不少的球队向他抛来橄榄枝。这不,张云松就将大概率出手,目的也很简单,当黄荣奇在赛场上打出应有的天赋之后,他在赛场上的发挥必然会反超张才仁与田宇翔这两名后卫。就算他们在后卫线上拥有着陈盈骏与方硕的加持,但是当他们一人离场的时候,北京队就需要两名发挥稳定的后卫帮助球队镇住后场,否则,他们也很难刚过一众强敌。
黄荣奇再度拼命,力求取得新的蜕变
黄荣奇一定会倍加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不仅会通过严格的特训保持住竞技状态,还需要他能够取得新的蜕变。尤其是当许利民将其派遣出战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球队在外线打出更多的优势。即便与赵睿、赵继伟、胡明轩与孙铭徽等顶级后卫正面硬刚,黄荣奇也不会有丝毫的退缩,他能够做的事情也只有一件,那就是重现亮剑精神的真谛,并与强敌血战到底!理由也很简单,拼的话他有可能创造奇迹,将战力推上新的极限,不拼的话他连创造奇迹的机会都不会有!这不,他在余下的时间内就将训练强度推到了新的极限,总之,只要不受伤就往死里练,如此,他才能够取得新的蜕变!
对于黄荣奇来说他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打出自己的价值,毕竟北京队在后卫线上还拥有着陈盈骏与方硕这两位猛人。当他们在赛场上打出自己的手感之后,这两名后卫在关键时刻的输出会一个比一个炸裂。如果黄荣奇想在北京队打出自己的价值,那就需要他从这两名顶级后卫的手里抢时间。毕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名后卫的年纪都已经超过30岁,这也就是说,不管是他们的竞技状态还是体力都很难在整场比赛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当他们的发挥状态开始下滑的时候,黄荣奇就迎来了为自己证明的良机。他一定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并像弗格一样做到出战即巅峰。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打出自己的价值。
北京将重返半决赛,新蜕变已生
可如果在这里要问,当张云松成功拿下黄荣奇之后,他真的能够补强北京队的最后一个短板,并帮助球队在新赛季重新打进半决赛吗?在篮球弟看来,他们成功的希望已经达到了七成!毕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周琦与陈盈骏这两名球员也需要在赛场上完成自我证明!最佳的方式就是帮助球队在新赛季击败更多的强敌,这两名顶级悍将也一定会做到这一点。毕竟通过数月休赛期的闭关修炼,他们的竞技状态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这也就让他们在新赛季的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更加强劲的战力。更别说,黄荣奇也会在紧要关头打出自己的新极限,这也就让北京队在新赛季打进半决赛的几率高达七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7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