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后一根汽车独苗没保住, 再多的工厂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了

盘点往昔吖2024-09-04 09:52:53  95

1997年,对川渝地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带走了原四川约八成的汽车(含摩托车)工业产值。省会成都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能站出来,扛起重振四川汽车产业的重担。

彼时的成都汽车乃至四川汽车都到了转折时期。广汽、奇瑞、吉利等汽车制造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四川造”汽车却逐渐被淡忘了。

90年代的成都街头(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成都造车史,成都历史上的本土汽车制造厂是有不少的,比如:成都汽车制造厂、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成都客车制造厂(后来的四川旅行车制造厂)、四川省客车厂等。“峨眉牌”大客车、成都130、“团结牌”货车、“华西牌”中巴车、“夜明珠”小汽车都曾风光一时,到90年代末时基本已经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有的则永远消失了。

算不上汽车的“永向前”

70年代中期,成都有一种名字叫做“永向前”的简易机动车。年轻人估计从没听说过。

为了便于搬运,当时的成都市搬运装卸公司使用四川省筑路机械厂生产的195柴油机,用钢梁焊成底盘,又用木板做成装货的车厢,就这样“拼凑”出一台车。

“永向前”的启动和驾驶都有点像手扶拖拉机。它只有三个轮子,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室。以现在的眼光看,都不算是个汽车。

老成都人可能还记得“成都130”汽车

成都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1959年组建的成都沙河机械厂。1963年转向修理汽车。先后更名成都沙河汽车修理厂、汽车修配厂。1968年以沙河厂为整车总装厂,开展跨行业“大会战”,组织成都空压机厂、成都汽车配件厂等几个厂子协作试制出120型1吨轻型汽车。

成都130(资料图片)

1975年改名成都汽车厂。1980年以后,走上了开放130系列变型车之路。成都130不是成都原创的,各省根据北二汽的BJ130图纸生产出各种130,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全国各地这种企业有20多家。

环都汽车

1984年更名成都汽车制造厂。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品种,生产其他型号的轻型货车,比如环都牌汽车——“环都汽车,走遍天下”。

前进机器厂的“团结”货车相当拉风

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1951年始建的“公私合营前进铁工厂”。后来先后更名为四川前进机器厂、四川专用汽车制造厂,还成立了专用汽车研究所。它是1962年开启生产改装车的历史。生产的改装车包括军用车、自卸车,还有成都人熟知的“团结牌”载重汽车等。

“团结牌”货车(资料图片)

80年代初,我们单位就有两辆“团结”牌货车,是翠绿色的,矮车厢载重4吨,方形车头,左右两扇车门,连驾驶员可坐6人。行驶于公路上,相当拉风。

华西牌中巴车,坐过吧?

四川旅行车制造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成都市建筑机械厂。1963年与成都第二汽车修理厂合并为成都锦城汽车修理厂。

成都锦城汽车修理厂时期的宣传单

1984年更名成都客车制造厂。1987年承包了成都第二客车制造厂,次年更名为四川旅行车制造厂。

华西牌轻型客车(资料图片)

一开始是承担汽车修理任务,直到1976年试制“成都”牌旅行车。80年代后,生产过殡葬车、救护车等专用厢式车以及各种变型车。市场需求大,产量逐年上升,一度相当红火。那些年,它的主导产品是华西牌轻型客车。

最后一根独苗最终还是没保住

“野马”算是全国出名吧,因为和福特打官司还打赢了的事。

2006年,四川野马成都工厂开建,年产能6万辆,据说是当时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成都的整车生产企业。

回顾历史,80年代末,野马汽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90年代初期,定价近8万元的野马越野车成了西南地区公车采购的首选对象。年销量达近万辆,最高排到全国第二。

彼时的川汽旗下有三大汽车品牌——主打越野车的野马、主攻客货两用皮卡的白鹿、主销乘用车的金顶,风靡全国。

90年代末起,随着市场化大潮越涌越高,产品竞争力不足,销量持续下滑,野马汽车变成了小透明。后来,先后被富临集团、雷丁汽车重组也没能挽救它。作为四川硕果仅存的汽车品牌,2023年还是垮掉了。

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那些成都老车企,陪伴过成都人的车牌,几乎都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和野马汽车一样,无一不淹没在岁月的无情变迁中。(峨眉客车和“夜明珠”都在之前的文章中单独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讲了。可能还有一些没有讲到的本土车企和车牌,比如山鹿牌越野车等,欢迎大家留下故事。)

如今的成都龙泉驿站附近,—汽大众、一汽丰田、神龙汽车、沃尔沃等整车厂在此串珠成链。成都有完整的汽车生产链,但再也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亲儿子”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62393.html
0
最新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