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和3.0%, 有啥不一样?

小鱼测2024-09-01 17:12:02  83

很多刚了解保险的朋友会以为,买到了预定利率3.0%的产品,就锁定了3.0%的利率。实际上并非想象的这样,预定利率3.0%不是实际复利3.0%。

同样用3.0%的预定利率定价,不同产品的利益和形态都有不小的差异。不然我们也就不会执着于在万千产品里选利益最好的了。

今天就来说说,别人的3.0%和你的3.0%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为什么容易以为预定利率3.0%=实际利率3.0%?

结合见过的案例和经验,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初识储蓄险的途径。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储蓄险,都是接触的增额终身寿险,银行卖增额寿险也是存款功能的替代,所以消费者自然以为保单给的利息和银行存款给的利息类似,利率是多少将来就按这个来。

比如,银行5年期给你2.0%单利,那实际可以通过2.0%的单利算出5年后你能拿到多少钱。

但换到保险,不能这样算,因为预定利率3.0%是保险定价和产品设计的时候用的数据,和我们实际到手的利率不完全一样。

而实际的利率,是根据保单上的相关责任,对应的数据、年份,再推算出的单利或复利。

二是,保单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率”。

比如,万能险的保底利率,还有增额寿险条款里有效保险金额逐年递增的比例,一般也是3.0%。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消费者最终能拿到的利率,只是在有些场合说起来好听,易懂,好算,便于理解罢了。

一份保单,实际利率有多少,和什么有关?

实际到手的利率,除了和预定利率有关系,还和不同时间点的理赔概率对应的成本、还有保险公司经营费用等因素有关。

比如重疾理赔,年轻人理赔的早杠杆高那自然利率就高,年纪大的赔的晚的,还是赔同样的保额,硬说利率其实也没多少了。因为不同时间的理赔,保费放大成理赔金的效果差别太大了,所以一般也不会去算重疾险具体有多少利率,这个真没法量化了,因为可能会有百分之几百甚至几千的IRR,也有可能1%都不到。而实际,你买到重疾险可能也是用3.0%的预定利率定价的。

而增额寿险却是特例。

因为它除了预定利率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太小了,只有极少的身故保障成本和经营费用附加在里边。所以预定利率的上限3.0%一旦确定,实际消费者的收益率就接近 3.0%,而不超过3.0%,收益最高的长期IRR在2.8-2.9%左右。

其他储蓄险的收益率就没增额寿这么恒定了。

养老金是可能超过3.0%的,寿命长的领的多,寿命短的领的少,不同寿命的人实际收益率也会不同。观察养老金不同年度的IRR会发现,在某个年龄点会达到3.0%左右,比这个年龄短的IRR会比3.0%少,比这个年龄长的,IRR也可能会多不少。

未来实际寿命到每个年龄的人都客观存在,并且有一定的概率,这就是生命表中的发生率,养老金通过各个寿命发生率结合预定利率计算出定价成本。

图里的数据可以近似理解成是,龙抬头3.0A的加权结果是假设平均寿命在61岁左右。因为61岁实际收益率IRR接近预定利率上限3.0%。不同养老金间的区别在于,同为3.0%预定利率的产品,普通产品活到75岁才能摸到3.0%,顶尖产品只需要60岁出头就能兑现3.0%。

但实际我们知道不可能平均寿命这么短,收益率高的产品基本都是调整【预定利率】以外的定价因素来做出优势,预定利率上限定死了,调不了,那就调整其他部分,比如【生命表】。

年初就有几家保险公司因为用了假设平均寿命更短的生命表,而把产品利益做高,被监管通报和叫停。如果你发现某一款养老金明显利益好于其他产品,那很可能是用更有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生命表,卷土重来了,而不是因为他用了更高的预定利率。

说了这么多,是想说产品最终的收益不完全由预定利率决定,而一个时代的产品整体水平却是由这个时代的预定利率决定。

这次预定利率从3.0%调整到2.5%,目的是降低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但降低保险公司负债成本的政策变动其实这些年一直也没停过。

保险公司通过死差、费差、利差盈利,现在利差贡献的少了,为了平衡,就要在其他方面下点功夫。

【报行合一】是为了加大【费差】。

【预定利率下调】加大【利差】。

【生命表】提高预期寿命、以及2021年的【重疾险新规】把大部分甲癌放到轻症,是为了扩大【死差】。

也难怪买过保险的,会吐槽这些年再买保险,成本越来越高了。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6060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