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桃、王骁主演的生活大剧《凡人歌》正在热播。
其中最最看的人窒息,最最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对就是谢美蓝和沈磊这一对夫妻了。
特别是谢美蓝的一些思维逻辑,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比如她嫌弃丈夫没钱,不上进这件事,就相当离谱。
首先沈磊是什么身份?
他是名校硕士毕业,还有北京户口,关键还是公务员。
虽然一个月他才拿8000块,在北京肯定是生活有点艰难。
但是只要熬下去,只要熬到40岁,50岁。
沈磊一定会出头,一定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特别是他人也好啊,下班就回家研究做饭,在单位里,也一直在研究新手艺,还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假以时日,沈磊的前途一定是不可限量的。
反倒是谢美蓝,简直是莫名其妙吧。
看起来风光,投行工作,可是那是私企,而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从业者随时都可能被裁员。
就她这种一天到晚加班,随时面临裁员的工作,最后还看不上北京户口的公务员。
不知道谢美蓝是怎么想的。
她是真的逻辑有很大的问题啊!
其次呢,就是谢美蓝批评丈夫小气,没借钱救她妈这件事,也很令人窒息!
还是那句话,什么经济水平,就花多少钱。
可是谢美蓝呢,心里就不是这么想的。
比如她妈去世,她要给她妈买个墓地。
正常老百姓,花个几千,几万买个墓地,就算是尽孝心了。
可是这个谢美蓝非要带着老公来北京买墓地,对方一开口,最便宜的就是二十几万。
这明显就是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的了。
可当沈磊一犹豫,说要买便宜的墓地,或者再去别的地方看看时。
哎,这位谢美蓝就发飙了。
出门就怼沈磊:活也活不成,死也死的不痛快。
这句话,就相当离谱了。
人家公务员一个月就8000块钱的工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买个几万的墓地足够了。
是你非要超越自己的收入水平去买一个二十几万的墓地。
但凡是谢美蓝这个孝顺的女儿自己有钱买,那就算了。
自己没钱,逼着丈夫掏钱,甚至还逼着丈夫借钱买。
这多少就有点不合适了吧。
当然更不合适的还是谢美蓝后面干的一件事,那就是她怀孕了,居然不把怀孕的事情告诉丈夫。
最后她是不声不响,一个人请了一周的假,说自己要出差。
偷偷把孩子给打掉了。
最后丈夫发现了,谢美蓝怎么告诉沈磊的?
她告诉沈磊:不想让孩子出生在出租屋里。
不想在经济条件不行的情况下生孩子,可以理解。
但是,身为妻子,不能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把孩子给打掉吧?
丈夫怎么说都有知情权吧!
再到谢美蓝怪沈磊没借钱救她妈这件事。
谢美蓝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谢美蓝她妈得的是癌症晚期,就算沈磊有钱,也不可能让谢美蓝她妈重生归来啊!
最后谢美蓝妈妈去世了。
谢美蓝就装孝顺,怪沈磊没竭尽全力,没出去求人,没借钱救她妈。
这个脑回路,就很离谱了。
癌症晚期了,真正的尽孝是让老人好好走,而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孝顺,就砸锅卖铁,毁掉一家人的生活。
况且沈磊已经做的够好了,家里所有的钱都给谢美蓝去治病了。
同时呢,每天沈磊只要一下班就去医院照顾,送饭。
身为一个男人,沈磊已经把自己该做的都做了。
至于谢美蓝之所以最后把责任都推到丈夫身上,其实说到底,就是在找一个出气筒,就是在故意找茬!
更准确点,谢美蓝自己把母亲的死,迁怒到丈夫没有借钱救治身上。
可是谁都清楚,她母亲的死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她恨丈夫,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一点罢了。
当然,谢美蓝这么看不上丈夫沈磊。
其实说到底,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外面确实有人了!
从母亲去世后,谢美蓝脑子里就有了这么一个想法,要是她当初嫁给了一个有钱的丈夫,她的母亲就能活下来。
从这个念头开始发散。
她就开始看不上自己的丈夫了,甚至做出了背着丈夫打掉孩子的事情。
再加上她的身边,有一个帅气多金的领导一直在对她嘘寒问暖。
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
现如今的丈夫,天天骑着一台电动车,被警察叔叔抓到了,还要罚款。
而她的上司呢,开奔驰、宝马,随时能够满足她的一切物资需求。
最最重要的是,在她的母亲生病没钱的时候,丈夫的态度是所有的钱都给了,没钱了。
而这个上司呢,却借给了她四十万,最后还当着她的面撕掉了借条。
这就是对比,这就是事实。
所以接下来的剧情其实很明白了。
谢美蓝和沈磊大吵一场之后,分手离婚。
而她转头一定就扑进了上司的怀抱。
当然女人爱钱确实没有错,但是明明自己贪慕虚荣,明明自己拜金,最后却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男人身上,多少有点不合适了。
总结起来看,这部《凡人歌》中的谢美蓝,确实只是看起来是一个独立女性,实际上呢,还是把自己当成了男人的附庸!
当然更可惜的是,好多女性都共情谢美蓝,还说她做的没错,就不应该找沈磊这种不上进的男人。
其实这也侧面反映了一件事,那就是社会上大多数女性都只是口号上的独立女性,实际上在经济上,在精神上都还没有真正独立啊!
有本事自己赚钱给自己亲妈买20多万的墓地啊,别没事就怪男人没本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5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