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锦辉据公开资料整理
编者按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近期,一些研究机构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未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助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阅读提示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在需求。赛迪研究院的研究认为,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该机构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认为,人形机器人近两年内会在细分垂类场景小规模试用,未来5—10年,其应用将逐渐成熟。立德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认为,未来,随着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同步、创新成果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的推进,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赛迪研究院:
2024年和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
赛迪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产业规模增长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及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逐渐转变为市场需求拉动。
《报告》显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基础版整机在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基础版整机的持续完善和针对特定场景开发功能模块的不断成熟,未来功能型整机发展潜力巨大。
《报告》认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许多驱动因素。中国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跃升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或使终端用户推迟探索应用人形机器人。人民对工作、生活品质要求提高和人口增长减缓将持续推高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为人形机器人带来跃升发展机遇。
同时,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多项基础部件亟待优化,产品成熟度较低;生产制造与维护成本高,距离产业化较远;高价值应用场景有局限,商业化落地较难。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呈现三个趋势:以产业化思维整合现有资源快速推出样机;积极融合前沿先进技术打开想象空间;主动出击力争尽快打通商业逻辑。
《报告》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政府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产业生态;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助力商业化进程。企业要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突破关键瓶颈;聚焦攻关优势应用、跑通商业逻辑。投资机构要关注高精度型人形机器人和基础版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等。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等机构:
人形机器人应用未来5到10年将逐渐成熟
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创业邦近日联合发布的《2024人形机器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越发凸显,且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在需求。
《报告》认为,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与自主性能力。同时,人形机器人在制造成本、应用场景和性能之间仍难以平衡,找到市场空间足够大的细分场景是商业化探索的重要一步。基于技术成熟度和市场空间,《报告》认为,人形机器人近两年内会在细分垂类场景小规模试用,未来5到10年,其应用将逐渐成熟。
《报告》认为,汽车生产环节涵盖大量装配、搬运、质检等细分场景,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田”。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的实训步伐显著加快。人形机器人的家庭应用分为陪伴和服务两条路线,其在家庭场景的应用,更需要高标准的安全机制支撑。
《报告》显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逐渐形成,传感器、丝杠、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占整机成本约90%。2024年1—5月,人形机器人融资热度依旧高涨,已发生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11.6亿元。一级市场中,投资机构更加注重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生产技术垂直整合能力。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对企业的核心部件自研能力和垂直技术整合能力要求较高,这构成企业的重要竞争壁垒。投资机构倾向于选择具备这些核心能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报告》预计,在分层解耦的主流路线下,端到端大模型方案正被更多厂商采用。在以产业链优势实现工程化成本控制后,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拐点将加速到来。
立德研究院等机构:
中国人形机器人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
立德研究院、优必选科技等机构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共同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到世界总量的32.7%,到2035年有望规模达到3000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在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表示,政策利好、交叉融合创新,正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创造空前的机遇,国内高校人形机器人技术先驱技术迭代迅速,国内科技企业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产业生态正酝酿全维度跃迁。
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门领域。未来,随着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同步、创新成果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的推进,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上海、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成立推动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应用突破。多款人形机器人已完成工业场景、家庭场景落地,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大模型的强大处理能力和人形机器人的高度仿真特性相结合,将实现更为复杂、精确的任务执行和人机交互。
人形机器人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打造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推动专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制造业、矿山等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
未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要在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多元化、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部件创新跃升、具身智能赋能场景落地、健全标准规范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不断努力。
阅读提示
人形机器人发展驶入“快车道”
人形机器人下一步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专属部组件与材料、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设计、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等方面的十大发展趋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Bill)认为,机器人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且蓬勃发展的市场。未来,人工智能将使机器人行业迈入新赛道,并让机器人更容易被使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认为,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相互补充、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了人们对智能的理解、模拟与扩展。具身智能时代有望来临。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
人形机器人发展呈现十大趋势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日前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代表主办方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展望》。
一是人形机器人专属部组件与材料。高爆发电机、高算力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将构筑起更加稳定、高性能的人形机器人硬件系统。
二是人工智能赋能人形机器人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根据场景和任务需求,自动构建腿足、手臂、躯干等模块,实现形态和控制的协同优化。
三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人形机器人运动智能将实现复杂地形行走、双臂协同操作、“软补硬”技术三类能力。
四是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将能够通过融合语音、图像文本、传感信号等多模态信息,为人形机器人的感认知和决策规划提供更强的多模态理解、生成和关联能力。
五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数据集。基于仿真合成或实体机器人采集,构建大规模、标准化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有利于提高人形机器人本体设计、仿真训练和算法迁移的能力。
六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是可以在高变化下做出迅猛、精准反应的高质量、高性能智能系统。
七是受人体结构和神经机制启发的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形机器人研究的新途径,该类机器人有望搭建更接近人的高效稳定系统。
八是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将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人形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助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九是人形机器人大工厂。人形机器人大工厂将根据性能需求快速、定制化地设计和加工高质量、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通过软硬一致性和新型零部件研发,实现硬件系统及其验证。
十是人形机器人的道德伦理与安全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合乎人类道德和伦理价值。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人工智能使机器人行业迈入新赛道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MarinaBill)近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表了《全球机器人市场:现状、趋势与展望》的演讲。玛丽娜·比尔认为,机器人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且蓬勃发展的市场。未来,人工智能将使机器人行业迈入新赛道,并让机器人更容易被使用。
过去几年,全球机器人装机量迅猛增长。2022年,全球53%的机器人装机量在中国,中国以外的亚洲占19%,欧洲占15%,美国占10%。这意味着中国现在的装机量超过了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装机量。其他国家也在增长中,尽管排名上有变化,但这五个国家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领先的地位。
玛丽娜·比尔认为,机器人行业未来将呈现五大趋势。第一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成为机器人行业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机器学习已在机器人行业中得到应用,正在向更多领域拓展,并且变得更加容易使用。第二是协作机器人。易于使用且安全性良好的协作机器人将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过去几年在焊接领域的应用有所探索。第三是移动操作。包括将机器人平台的移动性和机械臂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一市场将快速发展,且预计很快会有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出台。第四是虚拟仿真和数字孪生。仿真将确保机器人技术能够在安全和高效的前提下落地。第五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未来也会有更多技术的进步。
玛丽娜·比尔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驱动机器人应用的自主化水平,允许在动态和非结构化环境中使用机器人,比如采摘、归位、归类等工作,也可以帮助人类做规划和实现更好的质量控制。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提供新的机遇。比如,未来机器人在教育体系中会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
具身智能时代有望来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近日共同发布《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具身智能是依靠物理实体通过与环境交互来实现智能增长的智能系统。当前,人们的关注点转向如何将AI应用于物理世界,并期望通过AI的“具身化”找到新的智能增长点。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相互补充、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了人们对智能的理解、模拟与扩展。具身智能时代有望来临。
《报告》称,具身智能技术尚处于多条路径探索发展阶段。在技术涌现式创新和突破下,具身智能未来有望实现“一脑多形”,即让一个智能系统适配各种形态的物理实体,如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辆等;将实现“一机多用”,即让一个机器设备可以灵活地执行多种任务,适应多样化场景。具身智能未来将从工业协作生产到柔性制造,从家务助手到医疗护理,从灾难救援到太空探索,深度融入人类社会。
《报告》认为,具身智能在感知与认知、学习与泛化、计算能力、多任务处理、安全性、隐私保护以及人机关系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在算法层面,具身智能系统在实现通用智能时面临两大根本性挑战。一是系统需要人类智能的介入,二是尚未实现感知到行动间的认知映射。在数据层面,缺乏数据成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壁垒。一方面,真实数据面临获取成本过高,广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仿真合成数据面临“现实差距”,即模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挑战;在软件层面,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标准化软件开发工具链。在硬件层面,耐用性和能源效率以及与软件的深度集成需求构成了具身智能硬件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标准与合规层面,具身智能技术、评测、安全伦理等标准缺失,面临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一系列伦理和社会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