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如画,稻香如浪。夏天,一棵棵秧苗组成大地的诗行,秋季,一株株稻穗为大石桥大米产业掀开金色的序章。
作为全国粮食大县和东北区域重要的水稻良种繁育供应基地,大石桥粮食总产量年均达50万吨以上,水稻单产水平也稳居全国前列。
如今,营口大石桥的大米产业早已不局限于田间的耕耘与收获,而是围绕“生产+加工+科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化链条。
40余个水稻加工企业打造的禾丰圆满、渤海明珠、卧龙湾、洪锡等自主大米品牌,年加工量达70万吨,销售收入达28亿元。
从田间到餐桌,从主产区到“北粮南运”枢纽节点,大石桥正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产区优势、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以及日益成熟的加工优势,不断续写着大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传奇,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向更高水平迈进。
辽河左岸 是产区也是辽南粮仓
稻米金黄、颗粒归仓。在大石桥市水源镇,两座巨大的省级储备粮粮仓,正如巨人一般守护着丰收的果实。
走上七八米高的步梯,步入粮仓的顶层,稻香扑鼻而来。水源储备粮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成立介绍,这座粮仓高达7.5米,一旦室外气温超过22℃,粮仓的空调就会打开。“低温储存,可以让原粮的水分保持得与刚收获时没什么差别,香气也得以保存。”李成立补充,储存的原粮还要持续经历定期的检测,一是要通过温度检测等设备进行自动化的实时监测,同时,每三天进行一次在实验室进行的人工检查,包括检查抽检水分变化、质量变化,以及是否有虫蛀情况等。
粮仓不远的库区内,多家大米加工企业正在将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变成以袋为销售单位的品牌大米,再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进家门、上餐桌。在大石桥,大米产业“库企合作”方式并不鲜见。此类合作,依托储备粮公司的成品粮低温储藏库,探索仓储企业与加工企业的合作互动。有效解决了国有存储企业政策性储备粮轮换亏损问题,同时补齐了民营加工企业无仓容、无原粮保管技术的短板,实现了国有存储企业和民营加工企业互补双赢。
大型国有独资企业、营口金桥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治欧还补充,对于营口大米来说,进家门只是其中的一种食用场景。该集团的不同园区,都进驻了不同的加工企业,出产的大米品牌“禾丰源”被选为多省军粮供应企业之一;“渤海米业”品牌大米也曾被金砖五国会议选定为会议指定用米。
智能车间 “北粮南运”加工新节点
“渤海米业”成为金砖五国会议专供米的同一年,营口大石桥市被选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记者在大石桥采访期间,大石桥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中国好粮油大米生产车间刚开始试生产不久。在这里,传统粮油工厂里的粉尘不见了,机械轰鸣,数据跳动,一颗颗稻粒,走过低温加工生产线,就变成一粒粒晶莹圆润的大米。加工车间负责人从机器中取出一小把晶莹剔透的大米,向记者介绍:“去壳、抛光和色选等环节都可以实现全自动,整个生产线甚至不需要任何人参与其中。大米装袋后,再由机械臂拼摆成堆,进入仓储或物流运输的下一阶段。”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新的智能加工车间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大石桥大米产业的加工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个加工优势,正是林治欧所称的大石桥大米产业三大优势之一。三个优势分别指的是产区优势、加工优势和区位优势。
大石桥辽河左岸、温水肥均宜的稻米产区优势,从清朝时期的贡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米出口的“第一粒米”,已延续数百年。北靠大粮仓,南面大市场,毗邻国内最大的粮食港口——营口鲅鱼圈港的区位优势,也使大石桥成为“北粮南运”的重要物流节点。
加工优势,对途经此地的“北粮”进行加工后再发往南方市场,则是助力产业发展更为强劲的动力。据介绍,目前,作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遴选的示范企业,金桥集团每年加工大米中有接近一半的比例来自东北其他产区。大石桥总的大米加工能力可达200万吨,仍有极大的加工利用空间。
“未来,大石桥将不只是东北大米的展示窗口,更将成为加工运输的集散地。”林治欧对大石桥大米产业的发展极具信心。
虾蟹共生 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大石桥高坎镇凤凰甸村,一项新技术即将迎来试种的首次成功。这项新技术被应用在凤凰甸村的200余亩水田中,家庭农场实践生产负责人孙秉忱介绍,现在所看到的秧苗下方的黑色地膜,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等到秋天就可以完全降解。这层地膜不仅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省去除草环节,还能减少土地板结和水土流失,除了节水、抑制病虫害,通过地膜增温,还能使稻米提前成熟、提前上市。
应用地膜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实现水稻与虾蟹共生,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对于孙秉忱来说,新技术的试验并非总是能一次成功,但大石桥大米产业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愈挫愈勇,不断地创新试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大米产业中的佼佼者。
据介绍,大石桥自2010年起连续多年荣获农业农村部“水稻单产创建项目”省单产第一名,其中2012年、2013年获全国单产第一名。
水稻单产水平能稳居全国前列,离不开大石桥的水稻育种创新能力。据介绍,近年来,大石桥通过全面推广“一企一院所”的种业振兴模式,引导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使盐丰系列、稻花香、长粒香、越光、秋田小町等多个优质粳米品种在省内及环渤海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不仅如此,依托“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大石桥还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的水稻加工企业。目前有从事稻米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大米加工企业40余家;水稻加工业产值达37.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3:1。
产业融合 大米节助力品牌塑造
去年底,以“辽河左岸 北国稻香”为主题的2023首届中国营口·东北大米节在大石桥举办。这是一次向世人展示营口大米品牌影响力的盛会,也是一次让大石桥优质大米品牌有机会脱颖而出的国际米食味品鉴赛。
在品鉴赛上,数十个参展的大米品牌在一片米香中同台竞技,经过评委的盲选品鉴,外形品相、色泽气味、适口性等多项指标均胜出的品牌将最终拔得头筹。至今,大石桥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荣利仍对通过品鉴赛中胜出的大米品牌记忆犹新。徐荣利称,品牌塑造仍是大石桥大米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大石桥高度重视产品认定和绿色、有机认证,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推动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等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制定了大石桥大米产品和质量标准体系,成功创建“营口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
下一步,大石桥将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充分发挥大米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擦亮“营口大米”品牌,围绕水稻全产业链融合,推动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等多重功能,依托田园基础设施和辽河生态资源,在西部水乡旅游发展上,以水乡湿地旅游为特色,依托辽河百里长堤,重点推出优质大米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稻米小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本报记者 张阿春
本版图片均由大石桥市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4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