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上周的时候,尼泊尔新政府要求,中方将2.16亿美元的尼博卡拉机场建设贷款,转为赠款的形式,从而将这笔借款给一笔勾销。
事关重大,中方当时并未给出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事后尼泊尔还“请求”中方支持尼泊尔马丹?班达里科技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称这一举措可帮助尼泊尔缓解经济压力。
这是赤裸裸的“小国胁迫大国”的案例,相信很多人都会反感,认为我们的对外援建,把自己援成了冤大头。
博克拉国际机场,是尼泊尔的首个现代化机场,于去年1月份正式投入运营。
是中尼政府“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项目。
建成以后,既提振了当地旅游业,也可以拉动尼泊尔的经济发展。
建这样一座大机场可不容易。
尼泊尔找了很多国家帮忙,最后是中国企业接下了这个任务。
中国还给了尼泊尔一些优惠的贷款条件(2.16亿美元)。
可是好景不长。
现在尼泊尔没钱了,他们希望能换个还钱的方式,就像跟世界银行借钱那样。
其实去年年底的时候,尼泊尔就觉得这个机场花的钱太多了,还专门调查了一下是不是有人中饱私囊。
这无疑是对中国的不信任。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也说得很明白,称中企在海外一贯合法经营,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并且有完整的施工记录,能经得起一切调查。
谁曾想,现在尼泊尔又跳出来了。
不过,尼泊尔新政府想要“赖账”,说起来也有难言之隐。
这座机场刚投入使用就遭到了邻国印度的抵制。
据媒体报道,印度出于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己之私,禁止该国航班飞往博克拉国际机场。
即印度飞尼泊尔的航班,被禁止在该机场起降。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航空公司也因客源不足,难以维持该航线的正常运营。
这导致这座崭新的机场几乎处于半闲置状态。
对于贫困的尼泊尔来说,没有收入自然无法偿还债务。
但要中国能将贷款转为赠款,是否有些不妥?
这次中方并未给出回应,而这也引发了媒体的猜测。
有观点认为,中国可能会调整策略,不再轻易借出外汇。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或许会考虑免除部分国家的债务。
但有人指出,免除债务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更多国家赖账,使情况更加复杂。
实际上,一些受援国已经开始对中国援助项目提出质疑。
比如巴基斯坦对中国承建的火电厂运营方式有意见,孟加拉国则希望中国将部分工厂转移到当地。
这些国家越来越多地以"债务陷阱"为由向中国施压,这不能不说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分析认为,这些国家背后有印度和美国的影子,只要找对人就能解决问题。
但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这些国家与中国合作的动机可能并不单纯,加上自身资源匮乏,很可能难以履行还款义务。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贫穷国家的领导人,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很可能也会出于生存本能而选择违约。
因此,在国际合作中,与信誉良好、制度健全的富裕国家合作可能更为稳妥。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何还要继续帮助这些可能还不上债的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呢?
在我看来,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缘战略考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西方国家的围堵,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针对这次尼泊尔贷款问题,我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2亿多美元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钱,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开先河,因为当年苏联的教训,就在眼前。
很多西方媒体,在讲述中国对外援建的时候,很喜欢将中国与苏联画等号。
当年苏联为了与美国搞全球争霸,也在满世界搞援助,甚至对很多国家,都是直接“包养”的,比如朝鲜、古巴。
起初,这种做法很成功,为苏联赢得了不少国际支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苏联的援助模式忽视了受援国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些国家长期依赖外部帮助,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
更糟糕的是,当苏联自身陷入经济困境时,这些曾经的"朋友"并没有伸出援手。
相反,一些国家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给地区局势带来了新的麻烦。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对外援助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着眼长远。
中国在对外合作中强调"互利共赢"的原则,就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我们希望通过合作,不仅帮助他人,也让自己受益;不仅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培养合作伙伴的自我发展能力。
面对尼泊尔要求将贷款转为赠款的请求,我们需要慎重考虑。
虽然两国关系友好,但也要坚守原则和国家利益。
中国不能重蹈苏联的覆辙。
而且,中国造的机场并无质量问题。
无法创收的主要原因也不在我们。
印度截流航运,不找印度说,跑中国这边赖账来了吗?
这是“好人就该被枪指着?”
这个机场,尼泊尔不想民用的话,我们就拿使用权顶账,用作军用也行。
我们的军机飞过去,中国可以主动免了尼泊尔的债务,就当发善心,但尼泊尔直接提要求废除债务,中国不要面子的吗?
无语他妈给无语开门,无语到家了。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4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