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里,“荧光志愿队”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商圈内,“商家联盟”宣传防骗、防盗知识;社区中,“和事佬志愿团”沟通、化解矛盾纠纷;路面上,“平安骑士”劝阻、制止不文明交通行为……在常熟各个角落,14万名义警如同点点繁星为常熟夜空增添平安色彩。
自夏季行动开展以来,常熟市公安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深化专业联动、机制牵动、数据推动,凝聚多元力量,依托多维场景,全面开展巡查宣防工作,助力平安建设“再加码”。
专业支撑
群防群治释放“大效能”
一提、二拔、三握、四压,在汪帆的快速反应和熟练操作下,火势很快被扑灭。居民李大爷对着汪帆连声感谢。不久前,滨江派出所辖区某企业安防工作人员、“平安滨江”义警队成员汪帆正在社区民警带领下,在滨江一小区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突然听到有人呼救。汪帆立即赶往现场,发现是李大爷的孙子在阳台玩小鞭炮引发杂物起火。熟练掌握应急技能的汪帆果断处置,使用灭火器将明火扑灭。
这是常熟义警以“专业”助力平安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是“常熟义警”成立十周年,从“一根线”到“千股绳”,这支队伍已成为守护虞城的重要力量。如今,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性也日益增强。
“为确保队伍能够发挥最大效能,我们一方面结合义警专业特长、职业特点等实际,调优活动地点、内容,激发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强化专业警种指导联系,帮助义警掌握专业技能。”常熟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大队大队长蒋志峰介绍。
其中,经侦部门联合常熟市新市民中心、工商联,与20家商会、11家协会组织共同推广护企志愿活动;交警部门与外卖平台方签订共建协议,协同开展“绿色出行虞路平安骑士守护情暖琴川”项目;反诈中心对接市文明办、民政局等部门,与11家公益组织构建协作渠道,打造“常熟市反诈公益联盟”志愿服务品牌。就在不久前,10名新加入义警队伍的志愿者成功拿到了常熟市公安局“反诈宣讲员”的聘书。
多格融合
源头防范搭好“平安脉”
“‘乡音解忧团’真中,既帮忙化解了纠纷,还从源头解决了问题。”近期,吴女士特意来到海虞镇南塘社区的“乡音工作室”,对“乡音解忧团”成员丁亮亮连声感谢。
不久前,丁亮亮在民警、网格员带领下,在海虞一商业广场开展巡逻时,听到附近垃圾房传来争吵。经了解,得知是小吃店店主吴女士因为垃圾投放问题和物业工作人员起了争执。知晓吴女士和自己是老乡后,丁亮亮用乡音拉近双方距离,最终在“民警普法、网格员评理、老乡说情”氛围中,争吵消弭于萌芽。
第二天,针对吴女士反映的下班时间和垃圾房开放时间不匹配这一问题,“乡音解忧团”联系商场物业、环卫所等来到“乡音工作室”共同商讨,后决定调整垃圾房开放时间,从源头解决了这桩“烦心事”。
截至目前,常熟市公安局会同各村(社区)广泛发动“三官两师”“五老”、党员等力量参与到义警队伍中,构建了“355个警格+1243个网格+26个义格”的工作体系,打造了海虞“乡音解忧团”、滨江“警企连心志愿队”、碧溪“老支书调解团”等多个“和事佬”志愿服务品牌。
“治已病”还要“防未病”。依托“乡音工作室”“老街会客厅”“陈心工作室”等阵地,常熟公安会同各村(社区)建立了多样化社情民意“收集站”,并依托阵地开展疑难问题专题会商、纠纷情况定期分析、风险隐患互通预警等工作,将老百姓的“操心事”解决在初始。
今年以来,在警民携手努力下,常熟市公安局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7%。
数据赋能
精准指挥装上“智慧翼”
“白马2号点位的义警请注意,1号门附近有一起纠纷,请立即前往做好先期处置工作。”
8月19日傍晚,在莫城街道白马服装市场发生一起消费纠纷,服装城派出所接报警情后,民警通过可视化平台查看附近义警力量实时分布情况,调度就近人员前往。不到3分钟,义警高辉赶到对应地点,与民警开展视频通讯,在义警的现场劝说和民警的“云端”指导、联合调解之下,纠纷很快化解。
“为了提升‘警义联动’的响应速度,我们积极建设义警队伍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义警队伍的‘一屏展示、一体指挥、一键调度’,依托平台实时传输、推送的后方数据,民警义警相互策应支撑,确保反应更及时、掌握更精准、处置更高效。”蒋志峰介绍。
既要实现“智慧调度”,更要做强“指挥中枢”。常熟市公安局利用数字警员“晓安智能助手”,智能分析辖区高发警情类型及区域分布情况,针对性开展义警活动,支撑项目设置更合理、安全防范更牢固、靶向服务更精准。
同时,不断完善义警管理平台建设,形成了“基础要素采集—活动任务发布—义警报名响应—动态打卡反馈—积分汇总统计”的“一网汇聚”可视化闭环流程。
自夏季行动开展以来,常熟市公安局共发布义警集中活动近300次,参加人数8000余人,“共治联盟”的“朋友圈”日益拓展,“共建共享”的“辐射圈”越来越广,“江南福地”的“平安底色”越发明亮。
文/苏景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3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