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前往中国进行访华的第一天就对华释放了强烈信号,我方的会场场景布置也让美国非常惊讶,在第一天的访华行程当中,沙利文究竟向中方发出了什么信号,我方的会场布置上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沙利文刚抵达北京却发现机场附近竟然没有铺设红地毯和鲜花,要知道这些外观的铺设是接待国外官员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过沙利文在下飞机后并没有得到这些待遇,他所看到的只有一条鲜红的红线在地上。
在美国官员耶伦以及布林肯访华当中其实也没有铺设这些东西,不过我方的派遣的接待人员身份可不简单,沙利文还向中国表示了,他准备在中国进行三天的访问。在沙利文离开机场后便前往中央郊区同王毅进行会面。
其实中美关系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交涉,在之前的会谈当中都是我方外长王毅同沙利文进行会面的,但这次双方在握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轻松的表情,反而更加严肃,这也证明了中美双方现在关系的紧张性和接下来谈话的重要性。
其实沙利文的对华策略很简单,他所讲的大概意思就是,美国还会和中国进行竞争和斗争,但美国和中国的竞争也仅仅会停留在互相对抗和进步的表现上,并不会和中国直接发生正面矛盾和冲突,更不可能涉及到军事武装等方面,沙利文在意见表述后还强调了这是拜登以及美国政府的总体意见,并不是个人的说辞。
现如今稳定中美关系的合作可谓是极其良好的,美国为了防止双方矛盾的不断产生,防止中方对美国的反制越来越严重,美国不得不尽快赶来访华的路程前往中国本土进行访问,且美国还同意了中国的各项领域的继续友好发展进程,承认中国在国际上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简单来看,美国这时表达的意见无疑是非常良好的,其中为了缓解双方关系,美国访华的行为也可以受到我方支持的。
不过双方在矛盾上还是有很大分歧,例如美国增加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行为就遭到了我方的强烈反对,还包括美国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封锁,都是美国单方面做的挑衅和威胁,口中说是想要和中国公平竞争,现如今却率先对我国贸易方向产生这么多的威胁,美国的说辞还能让人相信?
在沙利文访华前的几天,美国就和加拿大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讨论,其中就包括了针对中国的各种限制,先不说加拿大的做法是否正确,就美国这拉帮结派,故意掌控他国内政的行为,难道就真的可信吗。
而且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交流以后,竟然直接听信美国谗言来针对中国进行挑事情,而且加拿大拥有那么广阔的市场和土地,有着那么多的资源以及贸易方向,但加拿大就偏偏非要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也令人摸不着头脑。
在第一天的会谈当中沙利文还表示到“希望通过这次和中方的交流,可以实现双方矛盾的化解,且还希望这次的会谈可以做到有效的解决双方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在沙利文的讲话当中我们不看出,虽然美国的政治目标一直以来都是针对中国进行的,但美国这次访问中国的行为也一定不是因为政治而来的,美国很有可能是为了真正的和中国进行沟通和化解。
毕竟沙利文这次也要在中国待上个三天左右,也证明了这次会谈将会涉及到中美之间的众多事务和目标。还有一些媒体将沙利文这次访华行为定义成为了拜登访华前的试探,不过拜登已经快到任期结束的时刻了。
在最后的几个月内真的会来访华?会不会也只是外界的猜测了,还有一些媒体透露到美国这次访华的行为完全是出自自发行为,在双方的讨论当中美国也很有可能谈到涉及中方的一切问题。
例如现如今的国际冲突以及中国的台海问题,都是双方应该进行热议以及讨论的方向之一,所以我们根据媒体的分析的话,沙利文这次访华行动目的也更加明确,就明摆着是带着美国交给他的使命而来的。
对于美国的意见我们中国也没有停止发言,王毅在这场会谈当中明确强调到“中国是介于两国合作的环境下进行选择的,在中美关系发展的今天,中美双方的合作也牵动着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局势”
王毅还在对话当中强调到,中美关系是极其客观以及富有战略性意义的,对世界以及国际都具有良好的建设性和帮助性,因此中国和美国的合作不能停止,在双方进行友好合作和团结进步的大环境下,世界的经济也会跟随我们一起向前发展,而且中方对中美关系趋向正常化和良好稳定化的未来十分充满期待,这也是双方应该共同维护好的一个目标。
这次会谈虽然双方都非常真诚,可依旧改变不了双方关系矛盾的现状,因此中美在未来的合作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让我们去解决。
不过很值得提到的是,中方似乎对这次会谈非常用心,其中双方会谈的桌面上就出现了一种叫做白掌的花朵,长相和船帆非常相识,而且其花语则为一帆风顺,所以在这场交流当中,我方也非常希望对话可以进行的一帆风顺啊。
主要信息来源
新京报 2024-08-27 14:16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抵达北京》
观察者网 效仿美国做法,加拿大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中国新闻网 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 中方回应:典型保护主义做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25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