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们三易生活在讨论手机与PC的GPU设计思路差异时,就曾提到过如今手游普遍达不到真正的“高清分辨率”,而且游戏公司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这种现象不仅导致手机上的GPU“重特效性能、轻光栅输出能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制约了手机屏幕分辨率、刷新率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之下,PC上的游戏则常年都是默认“全屏点对点满分辨率渲染”,再加上PC显示器相关技术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也直接刺激了PC上的显卡不断增强光栅输出能力,从而能够渲染越来越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画面。
如今的PC显示器有多强大?4K+高刷已经只是“基本盘”
那么如今的PC显示器有多么强大呢?论高分辨率,现在已经有8K分辨率(7680*4320)、32英寸的超精密显示器Dell UP3218K,其像素密度高达280ppi,观看体验几乎与高端印刷品无异。
论高刷,外星人AW2524HF、卓威XL2586X、华硕PG248QP都能够提供500Hz的刷新率,其中部分型号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超频”到540Hz,专门服务于职业FPS玩家。
如果是高分、高刷“都要”的玩家,那么三星的57英寸Odyssey Neo G9便绝对可以满足。这款超巨型的电竞显示器拥有57英寸、Dual UHD(7680*2160)超宽曲面屏设计,同时还具备miniLED分区背光以及最高240Hz的刷新率。对于绝大多数的PC玩家来说,它都可以算得上是游戏画质享受的顶尖选择。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前面提到的这些都太极端了、相关的产品也太贵,并不能代表当前PC显示器市场的“主流”。但纵观主流市场不难发现,如今miniLED、QD-OLED等曾经万元以上的旗舰面板,现在已经开始加速普及到5000元、甚至更低的价位段。不少2K分辨率的显示器如今开始默认标配360Hz的高刷新率,而4K分辨率+165Hz高刷+HDR显示的产品,甚至已经低到了两三千元的水平。换句话说,只要不是预算太过紧张,如今在PC显示器上体验“4K+高刷”已经是很轻松的事情。
可变刷新率很重要,但可变刷新率也分“贵贱”
但如果大家此前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如今的PC显示器相关技术可能会意识到,很多时候光有“高刷”并不能保证游戏流畅度。这是因为游戏的帧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会因为显卡的性能、游戏场景的变化,甚至是玩家的操作而不断波动,一旦游戏帧率超过显示器的刷新率,画面就会发生撕裂。反正如果在某个瞬间游戏帧率低于显示器刷新率,那么画面则会卡顿、跳帧。
那么要如何才能充分保障PC游戏的画面流畅呢?可能很多朋友马上就想到了,只有支持“可变刷新率”技术的显示器,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这类显示器上,屏幕的刷新率可以与显卡的实时输出帧率匹配,所以它们理论上就可以避免撕裂和卡顿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经验”更丰富的PC DIY玩家,可能就会进一步知道,当前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绝大多数高刷显示器所带有的“可变刷新率”技术,本质上都比较“简陋”。它们的可变刷新率“下限”通常都高达48Hz。也就是说,一旦游戏帧率低于这个数值,那么相应的显示器可变刷新率功能就会自动失效。
既然有“简陋”版本的可变刷新率技术,当然也就有与之对应的“完整版”,也就是所谓的“硬G”显示器。
与固定刷新率显示器或普通的可变刷新率显示器相比,“硬G”显示器的功能就要强大很多。一方面,它们的可变刷新率范围更大,可以从10Hz就开始起效,直到显示器所能支持的最大刷新率。也就是说,假设游戏画面的帧率只有30几帧,那么普通的可变刷新率显示器还是会出现卡顿,但是“硬G”显示器就不会。
其次,“硬G”显示器不仅有更大的刷新率变化范围,还允许由显卡直接控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以此来实现一些更特别的视觉效果。比如通过将背光频率也与游戏帧率进行匹配,就可以让游戏画面看起来更加清晰、运动模糊更少。又比如在一些高端的“硬G”显示器上,甚至允许显卡直接控制显示器的阵列式背光,从而在游戏中由显卡来增强HDR画面效果。
甚至部分“硬G”显示器的功能还不仅限于增强游戏画面效果,它们还会带有一些专业的游戏测量工具。比如在接驳特定鼠标的时候,便可以显示玩家每一次移动鼠标之后,从指令输入到最后反映到游戏画面的链路延迟时间,也就是所谓的Reflex Analyzer(延迟分析器)。
“硬G”显示器很好,但它也有难以回避的缺点
说了这么多,想必有些朋友已经发现,所谓的“硬G”就是“硬件G-Sync”通常的简称。不同于那些只支持基本可变刷新率功能的“G-Sync(软件)兼容”显示器,“硬件G-Sync”之所以被称为“硬件”,是因为这类显示器的内部有配备一块由NVIDIA出品的G-Sync子卡,作为显示器的主控电路。
从本质上来说,G-Sync子卡其实可以视作是一种极其高端的“纯2D显卡”(它的原型其实是当年NVIDIA QUADRO专业卡选配的帧同步子卡),它的核心基于FGPA或ASIC芯片实现,并且带有大容量的独立显存。因此与普通的显示器主控相比,G-Sync子卡可实现显示器面板(和背光模组)与显卡之间更“底层”的通信与控制,其画面延迟自然更低、可变帧率范围自然更大,而且也就实现了更多普通显示器所不可能做到的功能。
但是过于高端也就注定了这种显示器主控的成本极其恐怖,据称其单体硬件成本就比普通的显示器芯片要贵上一两千元。而过高的硬件成本不仅导致“硬G”显示器非常稀少,还使得G-Sync子卡的硬件更新相当缓慢,甚至使得其在一些关键的功能指标上出现了明显短板(比如不支持HDMI 2.1,仅能使用DP 1.4)。
正因如此,最近NVIDIA方面公布的一些信息显示,他们已经与联发科达成了相应的技术合作,成功将“完整的”硬件G-Sync功能特性适配给了联发科最新的显示器主控芯片。
更亲民的顶级游戏显示器?想法很好,但实践有难度
根据NVIDIA方面的说法,目前联发科的芯片已经可以支持包括完整的可变刷新率范围、12bit色彩输出、ULMB超低动态模糊模式、低延迟HDR、延迟分析器、Pulsar背光清晰度控制在内,一系列原本由硬件G-Sync模块独占的功能。换句话说,联发科的这款显示器芯片,基本上已经兼容到了最新版硬G-Sync模块的同等水平,就连NVIDIA也自称“它与使用硬件G-Sync模块的方案没有任何画质差异”。
很显然,通过这种深度的技术授权,NVIDIA可以变相地大幅降低“硬G”显示器的芯片成本,同时使得它们得以更快地适配当前最新的一些面板、接口方案。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目前在市面上并不多见的硬G显示器,就能借此机会“焕发第二春”呢?
也许能,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有点悬的。当然,这倒不是说联发科的显示器主控能有多贵,而是因为从目前已知的产品信息来看,“联发科inside”的G-Sync显示器,当前仅限于三款2560*1440分辨率、360Hz刷新率的产品。但众所周知的是,此前“正统”NVIDIA硬G方案的顶级显示器,其实已经出到了更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规格,而且目前的“联发科芯片”硬G显示器,也并不具备复杂、难以控制的miniLED背光模组。
正因如此,我们其实还是有理由怀疑,目前这套由NVIDIA授权、联发科出品的“硬G”显示器方案,虽然价格可能会降低一些,但其是否真的意味着NVIDIA从此不再推出“纯血”硬件G-Sync模块,以及将来的“硬G”显示器就能够普遍降价呢?老实说,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我们很希望如此,但至少在目前而言,没有谁敢过于乐观地妄下定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2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