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看上去十分特别,初一看还很唬人,有的人不知道是真不懂,而是把网友都当傻子,万分吹捧旧日本军衔,比如像《日军的大佐有多牛,给个少将都不换》,大肆吹捧日本的大佐级军官,说得好像天上有、地上无似的,而且传播量十分广泛。
其实,这种论调能够广泛传播,得益于“大”和“佐”两个字的组合。“大”听起来就能高大上,显得比“上、中、下”要高级,而“佐”在汉字里显得很有古味,比“校”、“尉”听起来更有韵味,所以乍一听,感觉这种军衔的“B”格是怪高的。
这其实完全是翻译的问题。现代军衔制发源于近代西方,一般将军官分为三等:将、校、尉(个别国家还有个“帅”,每等里面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少数国家还有一个“大”级),以区别军官的级别高低。当中国引入这套体系的时候,需要用中文来对其进行表述。
这并不是说外国就是这样称呼军衔的,只是在翻译到国内的时候,要用最接近、最贴切的词语进行代替,所以军衔在国内的叫法只是对国外军衔称呼的汉语替代而已,至于用什么词来代替,并不是绝对的,主打一个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而日文则不同,日文与中文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其中还继承了很多古汉语的说法和措辞,即使是不懂日文的人,在很多时候,光看日文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翻译日文的时候,很多时候并需要寻找最能贴切表达其含义的词语,很多时候是用已有的、相近的词语,甚至是原文照搬过来。
而旧日本军队军衔的翻译就存在这种现象,其一般分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9个级别。注意到没有,没有“上”这一级,而且用“佐”代替了“校”这一等。也就是说“大佐”其实就是“上校”,这完全是翻译习惯问题,而不是“大佐”这个军衔有多么高级。
旧日军有个习惯,为了树立部队长的绝对权威,是不设副职的,从总军、方面军这样的战略单位,到中队、小队这样战术单位,一般都只有一个正职的部队主管,而没有设立副职,所以其军衔对应的职务一般都是固定的。
佩戴“大佐”军衔的军官一般是联队长,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加强团团长,同样是上校军衔,一个普通的中层军官而已,虽然也重要,但远谈不上不可替代的高度。而旧日军的“少将”一般是旅团长,说联队长不愿意当旅团长,恐怕联队长们第一个要跳出来同你比划比划。
同样的,“大尉”、“大将”听起来高档,同样对应的只是“上尉”、“上将”而已,只是翻译不同,给人的感觉听起来高档而已。
另外说一下,旧日军虽然有“元帅”这种称呼,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军衔,更像是一种爵位,因为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对资深大将的表彰和荣誉,得到元帅称号的军官仍然是大将军衔,其正式的称呼是:“元帅阁下、某某大将”,类似于中国三个的“斄乡侯、骠骑将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