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爆火引陕北说书出圈 专家: 让非遗技艺走出“原发地”

央广网2024-08-25 13:55:48  54

视频制作:侯凯奇

央广网西安8月25日消息(记者陈锵)上线5日,“悟空”依旧“顶流”。

8月20日,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国产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就持续火热出圈,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霸榜。记者从某游戏发行平台了解到,截至8月24日,该游戏已获得390595篇用户评论。

大火的“悟空”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元素,吸引全球玩家恶补《西游记》知识,让玩家在游戏中领略来自中国的壮丽山河和风土人情。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在游戏中,一段无头僧演绎的《黄风起兮》说唱片段颇具西北特色,“自带苍凉”的陕北说书引发国内外网友关注。

大漠风情下,朗朗上口的陕北说书,与电子游戏碰撞出惊人的和谐。“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中国的这个音乐”“曲子给人一种兴奋的感觉”“陕北说书的调子,跟黄风岭的风景真的是绝配”“以前根本不知道陕北说书,游戏里听到真的是惊艳我了”“全世界都听到了陕北艺术”……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表示,陕北说书在游戏中的融入堪称神来之笔,让“悟空”的故事更具中国风,让玩家深深感受到了非遗的强大感染力。

不少业内人士用现象级文化产品来形容《黑神话:悟空》。“时长不到两分钟,却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得超千万观看量,足以证明游戏唤起了不同年龄玩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游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对年轻人极具诱惑力。同时,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陕北说书对外籍玩家来说更具中国风情,引发了玩家对榆林历史文化的兴趣。

张燕表示,该游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尝试,成为了中国创新文化产品的一个成功案例,为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三根琴弦,一张绣口,说尽千古往事。说书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表演形式古朴、厚重且具有原始性特征的陕北说书,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9岁的陕西省曲协副主席熊竹英已从事说书行业30多年,是游戏中陕北说书片段的配音者。“陕北味”十足的唱段,让他的嗓音为广大网友所知。“以往,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可能不太感兴趣,现在陕北说书通过和游戏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波年轻人喜欢并主动了解,这对我们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起了很大的作用。”熊竹英告诉记者。

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熊竹英(右)正在表演(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对熊竹英来说,参与《黑神话:悟空》制作算是一种机缘巧合。“陕北说书就是咱陕北老百姓的语言,必须朗朗上口才能唱到人心里去。配音是在两年前完成的,唱词经过了反复打磨,在长短、押韵方面调整比较大,演唱时融入了陕北特色的口音咬字,效果比想象的好。”他说。

谈及之后的生活,熊竹英更多想要“顺其自然”,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做艺术。“这些年我一直在带徒弟,也给老年大学的学员授课。借助这波游戏热度,会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我也会培养更多说书人才,希望通过传统艺术和现代游戏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火了”,黄土地的文化元素走向国际,让中国文化一跃出海,也为文化大省陕西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更为有效、传播范围更广的文化输出,提供了有益借鉴。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戏曲等艺术创作素材比比皆是。”张燕说,文化产品不能仅仅是博物馆文物的复制和翻版,而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她建议,陕西的文旅部门也要抓好这一波游戏流量,洞察年轻人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出更多趣味性较强的跨界融合文旅产品。

“近年来,一些非遗在挣扎中发展,面着生存的困境。我们可以将非遗民俗嫁接到景区中,在景区制作非遗、展示非遗、售卖非遗展品,同时开展一系列非遗展演,政府提供一定补贴,吸引游客消费反哺非遗创作,让非遗技艺走出它的原发地。”她说。

从“长安三万里”到“山河诗长安”,再到“悟空”,近年来,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一系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文化作品层出不穷,“网红”陕西借助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赛事活动举办的机遇,助推传统文化“走出去”。

比如,陕西榆林通过“非遗+”的形式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胜势,陕北民歌、剪纸、榆林小曲等诸多陕北非遗民俗正持续“出海”,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张燕还表示,陕西的创作团队可以充分创新数字化传播手段及载体,在故事研发、游戏创作等方面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将历史文化、非遗、建筑文化等植入到作品中。比如,以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为探险型游戏创作题材,将沿线历史遗迹及奇特的地形风貌通过游戏故事展现于观众面前,让年轻人在玩乐之中领略学习传统文化、传统知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借游戏与非遗深融的东风,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求取文化创新“真经”,陕西正继续深耕内容创新,以技术、智慧积累沉淀,打造高质量、富内涵的文化产品,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722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