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IPO“狂飙” 谁生谁死?

铃轩之声2024-08-23 18:08:30  49

在智能驾驶这一被誉为“资本消耗巨兽”的竞技场上,上市进程始终牵动着业界的神经。近期,该领域的佼佼者——独角兽企业们,正加速冲刺IPO的赛道,力求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抢占先机。

其中,黑芝麻智能已于8月8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港交所)挂牌上市,其市值迅速攀升至106.9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地平线公司凭借其高达87亿美元的估值(折合人民币约624.65亿元),已经顺利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的IPO备案审核,并计划在香港上市。此外,纵目科技与佑驾创新也分别以90亿元和53.48亿元的估值,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展现出强烈的资本市场进军意愿。

在美股市场,文远知行以50亿美元的估值(折合人民币约359亿元)为基石,近期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IPO招股书。而小马智行则以高达61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宣布计划于9月赴美上市,Momenta则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其估值约为210亿元人民币。

巨头企业的资本力量纷纷躬身入局,不仅彰显了行业前景的广阔吸引力,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创业者们更是斗志昂扬,蓄势待发,围绕成为智能驾驶细分领域的“首股”荣誉,展开了一场愈演愈烈的争夺大战。

01

IPO之路热闹非凡,流血上市是常态

尽管AI被视为未来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理论上赋予了这些科技企业无限的估值潜力,但现实却显得更为复杂多变。一级市场上,即便是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明星子公司Cruise,其估值也已大幅缩水超过一半。

更令人担忧的是,AI领域的泡沫迹象愈发明显。近期,美股中的“AI七姐妹”股价集体下滑,特别是英伟达,其股价自年内高点已回调约25%。高盛等权威机构更是发出警告,称当前的AI泡沫与2001年科技股泡沫有诸多相似之处,市场破裂的风险正在加剧。

这一系列不利因素无疑为智能驾驶行业的整体估值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即便企业能够成功IPO,短期内也可能面临股价承压、市场表现不佳的困境。然而,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众多创业企业仍前赴后继地寻求上市机会,这背后既是对技术前景的坚定信念,也是对企业成长和资金需求的迫切追求。

02

政策、市场与财务,成智驾集体IPO主要原因

风起浪涌,潮退则平。近期,智能驾驶企业即便面临重重挑战,仍前赴后继地冲刺上市,其背后动因耐人寻味。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这股热潮源自政策、市场与财务三重力量的合力驱动。

在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其深化发展——智能驾驶,自然成为了政策扶持的焦点。自去年11月《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通知》发布以来,国家首次为L3、L4级自动驾驶车辆开辟了法律通道,加速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步伐。紧接着,今年初五部门联合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并于7月公布试点城市名单,同时,多地政府积极立法,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了坚实的法律基石。这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政策举措,不仅彰显了国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凸显了该领域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与活力。

市场方面,智能驾驶产业链上下游均展现出极高的期待值。据权威机构预测,至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逼近万亿元大关,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车辆规模亦将显著增长。谷歌、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纷纷加大投入,特斯拉CEO马斯克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公司对智能驾驶的执着追求。在国内,智能驾驶市场同样热闹非凡,明星资本、整车制造商、科技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特别是近期有上市动向的企业,更是吸引了小米、联想、英特尔等巨头以及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形成了强大的资本与产业联盟。

然而,光鲜的市场前景背后,是智能驾驶企业普遍面临的财务困境。数据显示,多家头部企业虽营收增长,但亏损额却远超营收,巨额研发投入成为“烧钱”的主因。这些企业普遍将上市筹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研发,以期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先机,而商业化进程则相对缓慢。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一级市场融资难度加大,加之疫情与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加速上市步伐,以缓解资金压力并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在此背景下,“上市”成为了许多智能驾驶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路径。面对融资难、盈利难的双重挑战,这些企业不得不加快上市步伐,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投资人直言,部分自动驾驶公司已处于“不上市即崩盘”的边缘,上市成为了它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03

IPO不是「万能药」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智驾行业的深层,不禁要问:上市这一举措,是否足以扭转财务亏损的困境,为企业铺设一条通往高速成长的坦途?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乐观。

鉴于智驾领域的企业普遍尚未实现盈利,投资者对营收增长的关注度愈发上升。然而,在当前消费观念下,消费者对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兴趣并不浓厚。多位消费者反馈,智驾包的额外成本成为购车决策中的一大考量,如华为智驾包的高昂一次性费用及蔚来等品牌的订阅制费用,均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即便是理想、小鹏等品牌提供智驾包免费服务,但高配置车型的价格门槛依然让多数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消费者对高阶智能驾驶的信任缺失也是一大障碍,频发的自动驾驶事故案例加剧了这一担忧,使得许多人对此技术持谨慎态度。因此,市场调研显示,高阶智能驾驶在国内的普及率仍处于极低水平。

从行业层面来看,自动驾驶市场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低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具体而言,2023年市场规模为3301亿元,预计今年仅增长16%至3832亿元。在此背景下,智驾公司尚未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无人巴士销量惨淡,地平线虽毛利率领先,但仍深陷亏损泥潭,均表明行业面临的商业化困境。

为寻求突破,智驾公司纷纷借助IPO筹集资金,以加速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从地平线、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的募资计划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资金被用于研发和市场拓展。然而,破解行业困局并非易事,图森未来的兴衰便是前车之鉴,其在商业化难题面前最终选择退市,警示着所有从业者需保持警惕,持续探索与创新。

04

谁能领跑?未来属于“技术领先型企业”

面对未来两三年的关键时期,行业内外普遍预测,智能驾驶领域将经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那么,借助IPO抢占“第一股”先机后,谁能“稳”坐头把交椅?

当前,智能驾驶行业的生态链,包括上游的芯片、传感器供应商及下游的智能驾驶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均受到终端应用场景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尽管国内汽车制造商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商业化上取得显著进展,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逐渐成为新车标配;物流领域的自动驾驶,如重卡、集卡及送餐车等,正经历快速迭代;同时,robotaxi大规模运营,robotruck、矿用车无人驾驶等前沿探索也方兴未艾。然而,面对来自消费者(C端)及企业用户(B端)的多样顾虑,企业在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时仍面临重重挑战。

在此背景下,企业稳固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不在于短期的上市融资或依赖大客户的小幅盈利,而在于持续在核心技术与服务领域深耕细作,实现成本有效控制下的产品规模化生产。唯有保持技术与服务的领先性,方能在智能驾驶应用全面爆发时迅速响应,抢占市场份额。

以智能驾驶计算芯片为例,尽管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尚未全面普及,但国内主流车企如蔚来、小鹏、智已等已前瞻性地采用“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策略,预埋自动驾驶芯片算力高达500-1000+TOPS。相比之下,黑芝麻智能最新研发的芯片虽算力达到250+TOP,仍需加速产品力的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

无人驾驶领域同样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竞相进入大规模运营阶段。Waymo在凤凰城、旧金山、洛杉矶的广泛布局,以及百度萝卜快跑在国内多城的成功运营,均标志着行业步入新阶段。然而,安全标准、事故责任、保险机制等尚未完善的体系仍是制约因素。未来,能够率先解决这些难题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占据市场先机。

英伟达凭借其芯片技术的领先地位,有望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亦将占据重要位置;而初创企业则需在激烈的竞争中奋力突围,否则可能面临被并购或淘汰的命运。

05

结语

IPO,作为行业商业化进程中的一道重要门槛,其跨越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抑或不慎“翻车”。成功上市虽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资金补给,缓解财务压力,但长远来看,真正的挑战与考验才刚刚开始。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力、市场策略以及管理效率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才是决定其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

因此,对于那些渴望通过IPO抢占“第一股”先机,进而稳固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而言,如何在上市后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才是它们需要深思并付诸实践的核心议题。唯有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坐头把交椅,引领行业前行。

-THE END-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63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