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产业生态、鼓励场景应用, 北京加快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新京报2024-08-24 23:04:58  74

机器人是实现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之一,北京正加快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记者从正在举行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202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1.2 MAX”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大会主办方供图

机器人送上会徽,还能跳舞、鞠躬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1.2MAX”首次亮相,在现场数百位与会嘉宾和观众的见证下,身高1.73米、体重60公斤的它用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走上舞台中央,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

机器人大会现场环境复杂,大会屏幕、手机信号、无线网络等各类电磁环境对机器人均会造成严重干扰,“天工1.2MAX”现场表现出精准动作控制、精确导航定位、灵活自主决策能力。同时,会徽的摆放要求机器人的行走定位和动作定位达到毫米级的精确水平,这对机器人本体、运动控制算法和具身智能技术也有着极高要求。

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全系列集体亮相,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高科技的无限魅力。“天工”可以实现自然拟人的行走奔跑,稳定通过草地、沙地、丘陵、碎石、楼梯、斜坡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复杂环境,更好地满足各类任务。在展区,“天工”还可以对人全身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能够跳舞、鞠躬、打招呼,成为最受欢迎的机器人。

8月22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天工1.2 MAX”(左)和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天轶”正式亮相。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建设机器人共享加工中心,降低企业研发门槛

“天工”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这是北京组建的国内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

近年来,北京市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进实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在支持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生态、鼓励场景应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进行政策集成和创新,取得成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组建了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攻关前沿阵地,构建“天工”和“开物”两个开源母平台以及具身智能数据集,支撑初创企业技术和产品快速迭代。建立了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专利池,完成654件专利入池。北京市还建设了机器人共享加工中心,其中精密零部件加工中心、概念验证和中试测试平台将于今年底投入试运营,有力降低企业研发门槛、加速产品开发周期。

北京机器人产业集聚动能不断增强。北京市出资设立百亿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已累计投资12亿元,支持11个重点项目,加速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布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建设两个机器人产业园,将为企业提供超50万平方米,集研发、测试、制造、应用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空间,已落地18家企业。一批国内顶尖的机器人领域科研院所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京聚集,技术和产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首个“机器人+园林”公园启动试点

发现垃圾桶满了,巡检机器人立刻通知公园进行处理;识别到人员落水动作时,智能舱体立刻投放救援机器人……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未来感十足的场景不仅出现在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也正在或即将出现在北京市民身边。

目前,北京加快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简称“双百工程”,同时开展了“机器人+”园林、医疗、农业、应急等场景创新产品应用征集。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作为大会分会场,北京市玉渊潭公园举办了“机器人+园林”创新应用场景启动仪式,目前,公园正试点应用清洁清扫、水面救援、绿化养护等6大类机器人。

玉渊潭公园内,一个水面救援机器人在水上驰行,引得游客纷纷在岸边围观。据研发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的重量只有26斤,能从船上、岸上等位置抛投下水,它的遥控距离超500米,通过无线操作,可以快速到达落水人员身边。机器人可负重120公斤,落水人员可趴在机器人上借力,也可以双手抓住它,被它带回岸上。玉渊潭公园游船队队长赵涛告诉记者,水面救援机器人的速度相当于一般人游泳速度的10倍左右,它还能应对复杂水况,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玉渊潭公园的水面救援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监测不文明游园行为也是公园的重点工作,但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做到实时发现不文明行为仍有挑战。在玉渊潭公园,一部巡检机器人正在行驶,一旦发现有人抽烟或者踩踏草坪,它将发出语音警示,并将问题实时上报给后台管理人员。园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以来,先后有11家企业17台机器人到玉渊潭公园投放试用,有效提升了公园智慧化景区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

8月20日,生态巡护机器人正在玉渊潭公园里巡逻。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随着应用场景牵引效应日益显著,未来将有更多“机器人+”场景加速落地,代替人们从事枯燥重复的工作,使服务更加高效。

新京报记者张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0485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