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一经上映,就引发不少争议。据《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该片首日票房不足170万元,不少观众表示难以接受它的一些情节设置——“王熙凤贪图林如海家产修建大观园的阴谋摆上台面,并以此为线索,串联起贾府的经济衰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新版”林黛玉演员的演技与形象特点也遭到一些观众和网友的批判。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海报
对此,林黛玉的饰演者张淼怡发文表示:“晓旭老师珠玉在前,我无法企及”“林黛玉这个角色,我会永远记住,也会永远鞭策自己”。导演胡玫也表示,“有人使用AI虚拟数据群发1分点评。有账号从几个月前就注册好,似乎专为黑或者狙击这个电影。以至于还有做人身攻击和侮辱的,带着一种深仇大恨……”目前,导演胡玫已委托律师取证。
客观而言,每次翻拍文学名著,不论导演和演员多么努力,都难免会引起观众的争议。在很多人心目中,经典是很难复刻的,即便是如今成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当年刚拍出来的时候,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不过,只要不是恶意抹黑和诋毁,来自观众的善意建议与网友的真诚指正,应该是被鼓励的,这也是鞭策主创人员让后续作品精益求精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的,是那种“为黑而黑”的言行,也应该理解大家对于《红楼梦》相关影视剧的制作团队“爱之深、责之切”的想法。
从艺术创意角度来看,陈晓旭老师所扮演的林黛玉形象确实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林黛玉不能有其他的演绎形象。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要是不严重背离原著对角色的定位,影视剧的创新都应该是被允许和包容的。当然,如何判断新版黛玉的形象问题,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非要“贴标签”或拿着先入为主的印象去批评甚至咒骂演员,则是不可取的。
至于《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对情节的“魔改”方面,实际上应该分情况来讨论。首先,《红楼梦》原著八十回后的内容,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不论是索引派还是考据派,都可以进行自圆其说的阐释。对《红楼梦》后半段故事的演绎,或者进行比较个性化的创造,从影视化改编层面上来看,适度地删减、调整其实也无伤大雅,毕竟这种操作方式在某些名著的影视化改编中还较为常见。比如,2010年上映的电视剧《三国》,就与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很不一样,不仅将叙事重点放在曹魏而非蜀汉上,还全部删掉了高平陵之变后的《三国演义》原著故事。
再者,对于那些故意恶搞原著、扭曲经典的做法,确实应该批评。比如,有网友提到的剧中那些对宝黛钗等经典角色的不当呈现,以及对剧情删减得支离破碎等问题,都是值得主创团队反思的。
尽管对《红楼梦》这类经典进行影视化,往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一旦成功,则会让导演、编剧、主演获得很高的行业荣誉。而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资深且有野心的影视行业人士会对演绎名著“跃跃欲试”。但是,从这次《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引发的质疑和批评来看,对于经典的阐释与拍摄,必须慎之又慎。综合来说,主创团队需要做到既尊重名著,又符合当下观众和网友的口味,既继承古典趣味,又承接现代理念。最起码,要拿出对名著的敬畏感与创作的真诚态度,才有可能赢得观众的理解与认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