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连云港丨江苏连云港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上游新闻2024-08-22 10:33:46  36

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五个核电项目,其中位于连云港的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将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大规模供应高品质低碳工业蒸汽,对加快能源、化工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支柱产业,2023年连云港市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到2027年底,全市石化产业产值将迈上5000亿元台阶,到“十五五”末,石化、下游高端新材料及周边产业将迈向万亿级规模。

港口发展护航产业“远行”

港口作为一个重要的流通集聚平台,在石化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对此,为推动石化产业“走”得更深更远,连云港在徐圩新区配套建设了产业港,即徐圩港区。

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墙面上,挂着一幅航道二期工程平面布置图,清晰可见这条“人”字形航道,一头连着连云港港主港区,一头连着徐圩港区。

在徐圩新区,盛虹炼化码头自30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后,于2022年10月9日成功接卸江苏省首艘30万吨级原油船舶“远金湖”轮,加快实现了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料进口通道的全面贯通,原料从港口到仓储罐区再到生产装置,实现无缝连接。

图源:连云港发布

30万吨级航道的开通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连云港市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徐圩新区已有11.3千米管廊运行,还有10.7千米管廊正在建设当中。船只停靠在码头边,通过纵深穿越整个园区的管廊,油、气等大批大宗原料无需多余人力,便可自动从码头卸运后输送至炼化工厂的罐区。

据悉,开发建设以来,连云港徐圩港区已经累计完成投资约340亿元,建成码头泊位25个,吞吐能力约9000万吨/年,预计2024年底吞吐能力将突破1亿吨。

“链”式发展打通产业上下游

近年来,连云港坚持按照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以石化产业链延伸及配套服务为导向,不断固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和以商引商,不断夯实石化产业基地发展根基。

连云港虽不产油,但作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徐圩新区形成了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以盛虹石化为例,掌握着煤头、油头、气头的盛虹控股集团,不仅自己发展产业链,还给下游企业提供原料,对整个石化产业链的集聚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材料的崛起便是其一。2023年6月,盛虹石化产业集团与中复神鹰正式签订原材料合作战略协议,在丙烯腈产品供给方面全方位合作。在业界看来,连云港石化产业链和新材料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两家“链主企业”打通了上下游供应链,有助于提升石化、新材料双链的韧性。

图源:连云港发布

上游石化产业不断壮大,带动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连云港已初步建立多条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石化产业是连云港市确定的十大产业链之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徐圩新区为核心,灌云、灌南为南翼,赣榆临港产业区为北翼的“一体两翼”石化产业集群。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借力大石化,2023年连云港GDP增速达10.2%,全省第一。

图源:徐圩新区

向“绿”而行实现华丽变身

发展石化产业,就不得不谈到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中提到石化产业基地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发平台,支持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石化产业基地内推广应用,建设国内化工园区生态环境示范标杆和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区。

石化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集后,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甲醇,随后通过系统管廊进入下游装置,用于制造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光伏膜材料等,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的负碳产业链。

那么,这个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盛虹石化产业集团的生产现场,眼前的石化基地犹如一片钢铁森林,到处是铁塔、管道、反应釜和烟囱,一座高高耸立的烟囱其实是石油炼化装置的烟囱,通过对其进行的改造,可以捕集废气里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甲醇生产基地。

图源:江苏新闻

在甲醇生产基地,二氧化碳被输送到这里后,通过预处理脱硫、提纯,浓度由80%提升至90%,然后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制成粗甲醇。然后将粗甲醇输入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的主设备之一——主精馏塔,转化为精甲醇,最终用于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溶剂。

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转型,盛虹石化引进绿色甲醇合成工艺,探索进行“碳捕捉”升级改造。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以回收15万吨二氧化碳,生产10万吨甲醇,可生产5000万平方米的光伏膜,这些光伏膜形成光伏面板后,每年可产出60亿至90亿千瓦时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081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