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高度关注的一批成立于2021年的三年定期的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即将到期带来的影响。原因是在2021年公募发行高峰期间,成立了一批3年持有期产品,今年8-9月面临集中到期,可能放大基民赎回和机构减持的压力。
那这部分成立于2021年的三年持有期的主动权益基金产品规模有多大?如果新一轮赎回潮出现,对市场和基金公司的影响几何?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到期的三年持有期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共有20只,成立至今的回报率无一例外全面飘绿,普遍亏损率位于30%-60%区间。其中知名百亿基金经理广发基金的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A和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C业绩倒数第一,成立以来的回报率分别为-56.98%和-57.49%,在同类产品中跌幅最大。
如此不堪入目的业绩,在基民上半年持续赎回5000亿元主动权益基金产品的前提下,的确有可能发生基民集中赎回三年期基金的情况。
那集中赎回的规模最大会是多少?
从基金产品二季度公布的规模来看,截至6月20日,这20只封闭式主动权益基金合计规模239.04亿元。
仅从绝对规模来说,这239亿规模是分批次到期,7月的73亿元的影响应该已经在8月充分释放了。
8月-9月到期的定期主动权益基金产品有8只,合计规模为131.47亿元。10月-12月到期的定期主动权益基金产品规模进一步缩小,仅为34.56亿元。
从73亿元到131.37亿元再到34.56亿元,考虑到公募购买的都是基本面较好的大型蓝筹股,即使这批三年期主动权益基金出现最极端的情况——全部赎回,对市场的影响难以与今年1月出的雪球集中敲出引发中小盘踩踏的极端流动匮乏事件相提并论。
但要说三年到期基金的集中赎回会不会产生类似“最后一根稻草”的影响,在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情况下,无法下确定性结论。
广发证券团队也认为3年持有期产品集中到期的其潜在影响可能被市场高估,原因有两点:
(1)集中到期产品规模并不算高。21年7-9月的公募发行小高峰当中,周度发行规模整体在200亿以上,但3年持有期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并未占据太高的比重。其中,21年8-9月发行的产品仅有8只、发行规模为225亿元,集中在今年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到期。同期到期的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持有期产品则更少,发行规模合计仅有27亿元。
(2)到期后可能触发集中赎回,但对市场影响可控。8只产品成立以来的中位回报率为-37.3%,到期后触发持有人赎回的可能性比较高。但通过各产品的回报率估算,对于225亿元的发行规模,目前剩余规模约119亿元,即便全部赎回,也较难给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
行文至于,突然觉得市场真的有点讽刺。封闭式基金推出的初衷不就是通过限制持有时间,避免基民因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追涨杀跌行为,提升长期投资体验,更好管理自身的资产。
对基金公司而言,在市场震荡的情况下,封闭式基金的锁定期限设计有助于减少日常赎回冲击,保持规模稳定,使基金经理能够执行中长期投资策略,更好地实现长期投资价值的理念。
不管是对基金公司还是基民,封闭式基金的推出的初衷就是一石二鸟的双赢模式。可现实情况却是基民在基金发行热火朝天的2021年买了三年定期产品,然后一路亏损硬生生熬了三年。对基金公司而言,一方面这三年要面对基民不能赎回的谩骂,另一方面要面对三年定期基金产品集中到期将要出现的赎回潮。
明明当初是一件双赢的事,为何事到如今却落得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