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甜牛奶还是“含乳饮料”,这种问题出现在市场,且逐渐扩大影响,让李子园牛奶出现销售状况降低的趋势,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奶业厂商经过震荡后还会有这样的企业大卖。
“李子园甜牛奶”,对比蒙牛和伊利等比较大的奶业厂商,李子园的规模有一些劣势,但架不住它的高管了解营销的诸多手段,利用宣发手段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狂卖14亿。
其创始人李国平无疑是最早抓住纯牛奶市场的那批人,在其他厂商还没有入场或是大型奶业还没有过多宣发的时候,李国平就已经将视线瞄准该行业,想着怎么提前占据市场了。
李子园牛奶作为最早期的那批乳业产品,根本没什么竞争者可言,只要是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几乎就注定会拿到可观收益,所以他也是以极快速度就积累了前期资金。
有了这笔钱之后,其宣发团队抓住机会,把广告发的铺天盖地,甚至直接走情怀营销,和90后结合了起来,一度成为年度火爆商品,成功在市场站稳脚跟。
不过,这时一些大厂都已经开始市场布局,李子园虽然火爆了一把,但还是没办法和这种跨国企业对比,所以只能选择暂避锋芒,在大城市降低了宣发力度。
当然,即使丢掉了城市地区的不少份额,李子园的早期积累还在,不是这么容易就会失去基本盘的,只是说地位降低了,而厂商为了恢复发展前景,立刻走上了宣发道路。
首先就是和一些地方厂商进行沟通,让他们来做经销商,然后付更多的佣金,这样一来,乡村和县城的基本盘算是稳住了,其次是优化产业范围,比如推出咖啡等等产品。
但后者成效不佳,因为李子园的成功是归结于时代原因的,不是在于它的产品有多么出色,至少细究起来,李子园都算不上纯牛奶,只能说是含乳饮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牛奶制品。
在多元化市场趋势出现后,其实乳业饮料市场的消费者群体也多了判断的意识,会去挑选自己希望长期饮用的奶制饮料,而含乳饮料被更多的人标记为“科技与狠活”。
至于转型其他产品的失败原因,则更多在于内部生产线对于大厂商来讲略显不足,导致李子园地位尴尬,相当于中间停滞的状态,既不能去挑战大厂商,也不甘愿成为小厂家。
从现在来看,18年的时候,李子园提出转型战略,无疑是操之过急,毕竟市场竞品很多,在不了解其内部情况的背景下心急入场,基本就是自找不自在。
当然,李子园也是凭借惯有的邀请明星宣传的方式出现了一波回光返照的机会,在23年之前抬升了不少营业额,甚至一度来到14亿的程度,但是,来到24年后,情况再度变化。
对比佣金,商铺开始对信誉问题更为看重,而李子园争议很多,明显不太符合要求,以至于开始减少相应甜牛奶的进货数量,另外就是人们认知水平的更新,含乳饮料和纯牛奶不同。
这一点被更多的人了解,毕竟蛋白质含量是实打实的差距,作为营养补充品,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决定市场认可度的关键,如果单纯的含乳饮料,市场上同质产品太多。
李子园的优势仍旧是90年代的绑定宣发,依靠情怀赚取利益,这明显不是长久之道,从目标群体上说,当时的90群体都是年轻人,消费牛奶产品较多。
现在成为牛奶市场主力军的都是00后乃至10后,如果不改变基本盘,李子园的14亿营业额就只能变成昙花一现,另外,最主要的是,因为含乳饮料只是保证口味没多少营养。
儿童群体应该减少这些饮品的摄入,更多的还是只能针对青年群体,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其营业范围,而我们会发现,李子园依靠甜牛奶的收益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说明该企业存在单一商品的高依赖,一旦更多的民众拒绝此类产品,未来发展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必须要提早进行布局,避免更多的投资风险,这样才能挽回局势。
回顾其发展历程,在一开始李子园就是敏锐的市场嗅觉立足奶制品领域,现在,李子园说不定还能延续过往辉煌,精准把握市场新定位,实现逆转反击的目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