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归来, 拉开全球制造业回流大幕

菜根2024-08-17 08:09:18  58

上面这张拍摄于2020年的照片,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时年7岁的小姑娘柯恩雅,在父母的卤味摊案板下坚持上网课。

这张照片火上热搜后,不少网友质疑“为何要让女儿跟着自己一起上班?”

柯恩雅的妈妈连忙解释道:“女儿才一年级,像这样上网课的话,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指导的,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人带…”

更鲜为人知的是,这张照片同样轰动了外媒和境外社交网络平台。

老外的议论让我这资深粉红看了,不禁笑中带泪——

“中国人的勤奋好学似乎是刻在基因里,与生俱来的”;“听说在中国,像这样努力学功课的孩子有两亿多人”;“全民重视教育,让中国人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创造了脱贫奇迹”;“我曾在中国工作,无论是行业精英还是产业工人,素质都无与伦比”。

尽管我无意否认其它后发国家劳动者付出的艰苦努力,

但有些精细活儿,真是需要门槛的,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互利共赢…

最近这些天,富士康重返郑州的消息,在线上线下被传得铺天盖地。

这家来自中国台湾的代工龙头回归,不仅凭一己之力引爆了郑州乃至河南的就业市场,更掀起了对制造业重返中国的大讨论。

7月下旬,鸿海集团发布公告:其子公司富士康与河南省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富士康将斥资10亿元,在郑州兴建新事业总部,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约700亩,涉及总部管理、研发、战略产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等七大中心。

在不久之后,富士康还将与河南省展开深入合作,布局电动车制造和固态电池项目。

10亿投资额与新事业总部大楼固然有分量,而它布局的新产业更令各方眼前一亮!

关于富士康的回归,大家普遍注意到三处细节——

其一,本次富士康在郑州招工,仅用两周时间,就足足招了50000名工人。

最近这些天,富士康食堂里一到饭点便是人声鼎沸的景象。

据当地用工中介人员介绍说,只要无传染病、无精神疾病、无犯罪记录、无纹身,前来面试的90%基本都能通过。

而富士康普通工人的最高时薪,已经涨到了每小时27元,一天干满8小时,就能拿到200多元的收入。

如果算上加班费,扣除社保后,每人每月到手工资将超过7500-8000元,这工资别说在郑州,就是拿到广州都相当有吸引力。

其二,富士康的中国台湾籍董事长刘扬伟与河南省的主要领导会面,并出席了一系列活动。

不少媒体还注意到,刘扬伟这次在郑州一连待了四天。

对于如此规模体量的企业董事长来说,这种情况属实不多见。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无论是富士康还是河南省,都对这次高调回归寄予厚望。

在讲话中,省长同志明确表示:“希望富士康坚定投资河南的信心,聚焦新产业培育、新技术研发,加快推动签约项目早建设、早达效,在谈项目早签约、早开工。”

在表达希望之余,一连用了两个“新”、四个“早”,这其中的良苦用心与愿景展望已跃然纸面。

其三,郭台铭近日接受采访时的表态,与之前的“赏饭说”相比,堪称180°大转弯。

郭老板原话说:“富士康没有走,不但没有走,还选择把最大项目签约、把最好的技术落户在这里(河南)。”

而在另外一次媒体采访时,郭老板不仅为河南老乡的勤奋、诚实和努力点了赞,更亲口确认——“要将郑州作为鸿海集团往后10年最重要的发展基地。”

这番话说得,简直和当年郭老板竞选台湾省长时的惊人言论相比,一毛不一样!

不知道,这算不算郭老板在领教过吊儿郎当的三哥之后,最终迷途知返。

虽然企业家不谈个人情怀,但我依然想说:“都是一家人,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还记得几年前富士康搬离时,那可真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碗烩面,比徐志摩走得时候还潇洒呢!

然而没过几年,这家来自中国台湾的代工巨头再次高调回归河南,更是把大家看得一愣一愣。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理清了来龙去脉之后,我发现:富士康重返郑州,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双向奔赴!

站在富士康的视角看,三哥确实差点儿意思,论靠谱儿还得是咱中国产业工人。

富士康重返郑州,并在短期内大批量招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iPhone 16以及iPhone 16 pro即将量产。

这玩意儿三哥那儿生产不了吗?

还真生产不了!公开资料显示,三哥家干代工的营生,主要是三宗罪——

动不动就电力供应紧张,搞拉闸限电,让在当地布局生产线的厂家叫苦不迭;良品率只有50%,且相当一部分产品大肠杆菌超标,给库克船长脸都气绿了;对待外资的政策一会儿一变,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罚单不一定在哪儿等着…

三哥就得三宗罪,不知道你们那个国名是不是打这儿来的,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

但是对于企业方来讲,这仨神坑狗扯连环,直接干穿了“三哥平替”的迷思。

三哥那边,我们唯一比不了的可能也就是招一个工人仅需要1500元人民币/月。

可那又怎样?就连三哥家自己的企业家和学者都在讲:“中国工人的素质比印度工人强十倍。”

十不十倍那咱不敢说,最起码,我们国家绝不可能有三成的老百姓不识字儿。

这个还真是三哥遥遥领先!

据统计,在中国境内代工生产的iPhone手机,综合良品率甚至接近100%。

整体算下来,1500元/月雇佣印度工人,真比不上7500元/月雇佣中国工人来得划算!

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仅有的拥有全产业链条的国家,且廉洁高效、社会稳定——

无论是货物供应还是服务提供的抵达成本,都无不显现着最优的性价比。

只要是脑子没大病的就得反思:还什么制造业脱钩?制造业“去中国化”?

可去你老姨夫的吧!

这个时候,如果富士康依然坚持与三哥为伍,那往后恐怕越来越多的订单要从它手里转交给其它代工企业,譬如比亚迪立讯精密。

一旦这个事儿发生,对于郭老板来说,无疑是端了老巢一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站在河南省的角度看,富士康在当地投资建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

这一点,从出口与就业两方面便可看得清清楚楚!

从2010年-2022年,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占郑州市的出口总额的80%。

2023年,郑州市手机产量约为14289.2万台,仅相当于2019年高峰时期的66.87%。

到了2024年上半年,河南省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下滑了13.8%,在全国各省该项增速中位列倒数第三。

连续12年蝉联中部外贸第一省的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居然罕见得被隔壁安徽省给赶超了!

冷冰冰的外贸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

2010年起,富士康落户郑州,到2013年,富士康在郑州园区雇佣的员工已经超过30万人,且九成以上的员工为河南籍。

即使在2023年,富士康郑州园区的职工也稳定在20万人上下,可以说,这家中国台湾企业确实为河南的充分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没有通江达海优势的河南省来说,能跻身全国外贸十强省份,确实得益于“全球最大苹果手机生产基地”这块招牌!

如果富士康真的一去不返,留下的出口空白与就业空白究竟需要多少企业来填补?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富士康与河南省像极了彼此——

富士康需要河南省性价比极高的稳定营商环境与大量高素质劳动力;

河南省也需要富士康这样一个适配度极高的代工巨头解决就业问题。

唯有双向奔赴,才是最为双赢的行动方案。

然而,双向奔赴的又何止传统的手机代工业务?

如果只是认为富士康回归是为了保证苹果金主的订单需求,那也太小看富士康了!

如果只是认为河南省再度联袂富士康,仅仅是为了稳住出口和就业基本盘,同样也是只见树来不见林。

从当前的形势上看,无论是富士康还是河南省,都希望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取得更大作为。

我相信,这才是促使富士康与河南省重新走到一起的共同价值和利益诉求。

文章开头咱们就提到过,富士康将斥资10亿在郑州兴建新事业总部;

除此之外,富士康还将与河南省展开深入合作,布局电动车制造和固态电池项目。

对于富士康来讲,倘若突围成功足以使其脱胎换骨,足以让其从代工巨头一跃成为科技巨头。

这件事,关于到富士康的未来!说一组数据大伙儿就明白了——

2023年,富士康的年营业额大约是1.4万亿人民币,但净利润只有320多亿,利润率仅有2%左右。

富士康已经是成本控制的佼佼者了,实在扣不出再多利润了,从这个角度看,郭老板这个台湾省首富当得多少有点儿憋屈。

再看看同样是来自台湾省的老乡——台积电,2023年的营收1400多亿,但净利润就有500多亿,这个利润率足足有富士康的近20倍!

郭老板也得寻思:“唉我去?我差啥!”

这才有了富士康最近提出的3+3战略,即电动汽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高科技产业,以及半导体、人工智能、新世代移动通讯三项新兴技术。

数字健康和机器人领域当前市场需求容量还相对有限,电动汽车,显然是当前富士康实施3+3战略的最优突破口。

然而,造新能源车这趟买卖,可谓牛逼好吹事难干,哪位有疑问可以打听打听皮带哥和贾会计的血泪史…

富士康已在电动汽车领域布局多年,且成功加入奔驰、宝马、特斯拉等一众车企的朋友圈,供应零部件;

但它在某些核心技术层面上的成就,始终无法与在手机代工领域取得成绩等量齐观。

从现实来讲,它太需要找到一个既能解决传统产业产能问题,又能解决电动汽车突破问题的合作伙伴。

这不是巧了嘛?近些年来,河南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就,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目前,已经有一汽、比亚迪以及本土车企宇通等新能源整车项目纷纷落地郑州。

2023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1.6万辆,成功跻身新能源汽车产量十强城市行列。

就换你当郭台铭,一瞅这么个情况,那也得分分钟下场儿,拽着河南省就是一出“夫妻双双把家还”…

不得不说,这两口子行动是真快!

就在七月下旬,富士康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已经在郑州航空港区启动开工。

这个项目的长期愿景是,建成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的世界级的灯塔…

啥也不说了,衷心祝福二位日子红红火火,彼此不辜负吧!

这几天听到有评论说,富士康的回流,开了一个好头,仿似制造业集体回流中国的号角。

讲真,我也期待如此,但这件事真的还需要密切观察、谨慎乐观。

但有一点是板上钉钉的:中国拥有完整齐全的制造业门类体系、高素质的蓝领工人队伍以及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

这一切,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核心竞争力,也注定会被越来越多实事求是、摒弃傲慢与偏见的全球领军企业看在眼里,公道自在人心。

我知道,某些偏激的言论曾一本正经地议论过——代工业如何如何低端、靠在工厂打螺丝撑不起高科技。

有一说一,我个人十分反感这样的说法,产业升级、赚取更高的产业附加值不是口号,而是经年累月地干出来、人才踏踏实实潜心培养出来的。

从中低端代工到高端制造生产,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抵达目的地的途中,如果一直饿着,那就很可能到不了目的地。

即便是我们真的有一天拿到了众多高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也依然需要给予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足够的生存空间。

毕竟,我们是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型经济体,把全国7-8亿劳动力全部安排进高科技领域,这可能吗?

高科技宛若星辰大海,稳民生同样灿若星辉。

咱才吃了几年饱饭啊?真飘了?

看未来的世界,必然是邪不压正,愈发走向开放、包容。

我们依然热忱地欢迎全球企业和有识之士能够来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能在这个养育了14亿勤劳勇敢国民的土地上找到发展的新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也乐见中国企业家和投资者能够继续拓宽视野、扩展思路,赴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探索那些之前鲜为人知的财富新风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6044.html
0
最新回复(0)